APP下载

《伤寒论》中汤剂的制备方法浅析

2017-04-05王晓萍甘雪峰

陕西中医 2017年6期
关键词:煎药泻心汤汤剂

王晓萍,甘雪峰,和 燕

1.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2.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铜川727031)

《伤寒论》中汤剂的制备方法浅析

王晓萍1,甘雪峰1,和 燕2△

1.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2.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铜川727031)

目的:意在从汤剂的制备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汤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归纳分析《伤寒论》中汤剂的煎药溶剂及特殊煎煮方法,阐述其功效。结果:《伤寒论》中选用的溶剂有九种,除现在常用的煎煮方法外,还有先煮去上沫、去滓重煎、同药不同煎等方法。《伤寒论》中汤剂的制备方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继承,中医药工作者不应忽视其在治疗中的作用。

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工具之一,汤剂的制备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中医疗效,历代医家对此尤为重视。《伤寒论》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重大,不仅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而且在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等方面也有详细记载,为中药汤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代学医者都对其潜心研究,但大多注重其经方证要和临床辨证施治原则,忽略了汤剂的制备方法,本文就汤剂的制备方法从煎药溶剂与药物的特殊煎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1 煎药溶剂

《伤寒论》中选用的溶剂有九种。水:煎药最常用的溶剂。水,方便易得,《伤寒论》中大部分方剂以水作煎药溶剂。但水性属阴,不适于一些特殊的方剂。甘澜水:又名劳水、澜水。是将流水用勺扬千遍而成的水,将水扬之使其性转变为阳。《伤寒论》第65条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一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用甘澜水煎药以助肾气,防水邪上逆,益脾胃。潦水:即雨后,雨水所积之水。《伤寒论》262条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1]。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于治疗阳黄兼有表邪,用潦水煎煮是因为潦水味薄而不助湿气,利湿热。 清浆水:亦名酸浆水。陈嘉漠曰:“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醉,生白花,色类浆,故名。”其性凉善走,具有清热除烦,调中宣气化滞的功效。《伤寒论》第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三枚,栀子十四个,豉一升,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2]。 因清浆水性熟而沉,故方中先用清浆水空煮减三升,意使栀豉从枳实下行之力,通利三焦,清上泄下,营卫和,病自愈。因此,枳实桅子豉汤用清浆水煎煮,治疗大病差后烦热,心下痞满之证较适宜。蜜水合用:《伤寒论》中以蜜水相合作溶液的有大陷胸丸。其方后云:“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未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是用白蜜的甘味,缓和甘遂的竣下之力,能久留于胸中,尽去热结之水邪,并以白蜜的润养作用来维护正气,以免邪去而伤正。加蜜的目的有四点:一是能润利下泄,辅助主药的作用;二是缓和本丸诸药峻烈之性,变峻下为缓攻;三是蜜能和中,益护胃气;四是味甘以矫味。水酒并用:酒有活气血、通经络的作用,可扩张血管,促进循环。清酒是经过糯米发酵酿造而成的,静置一段时间后,上层清稀透明的部分称作“清酒”,下面颜色发白较稠浊的部分为所谓的“白酒”。《伤寒论》中用清酒做溶媒的方剂如炙甘草汤,用白酒做溶媒的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炙甘草汤用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煎药时在其中加入清酒,增强它的推动血行、通心阳的作用,还可减弱方中养阴药的滋腻之性。张仲景用清酒煎药,一者取其温通以破阴寒、通经脉,一者取其辛散以解补阴药之壅滞[3]。此外,水酒并用做溶媒可使方剂中的某些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地溶出。苦酒:即米醋,味酸性敛,有消肿敛疮的功效。《伤寒论》第326条苦酒汤方:“半夏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上火,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4]。方中用苦酒汤治疗少阴咽痛,声音难出,因苦酒可清热散结、消肿止痛、生津液,还可制约半夏的刚燥之性,去其性而取其用。白饮:即米汤,善补脾养胃,可缓解寒性药物的寒降之性,并能顾护肺脾之阴,用作散剂的调服液。《伤寒论》中五苓散方“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5],白饮即米汤,除此之外还有四逆散、三物白散、牡砺泽泻散和半夏散等四方用白饮做调服液。气郁痰阻或水气为患的症状,用白饮益护胃气,助药力,以达迅速散邪之功。麻沸汤:即沸水。《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均选用麻沸汤渍泡部分药物。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沸水渍泡大黄、黄连,因大黄、黄连味苦性寒,气味厚重,若用水煎煮药汁必走胃肠而发挥泻下作用,反伤胃气,用沸水渍泡须臾绞汁,取其气味轻薄,轻扬宣散,能清泄上焦邪热。附子泻心汤主要治疗阳虚于外,热结于胃之证,所以先将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以增强清热作用,再将附子煮取浓汁以发挥温经固表的功用,此种煎药方法寒热互用,补泻并进。

2 药物的特殊煎法

现在常用的特殊煎法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兑服、另煎。而《伤寒论》是根据药物性能和功效,采用灵活多变的煎煮方法来配合病证需要。《伤寒论》中的先煎、后下同现在有差异,除此之外,特殊煎法还有先煮去上沫、去滓重煎、同药不同煎等方法,分述如下。

2.1 先煎、后下 现在方药中的先煎、后下只是一个大体原则,一般矿物类、介壳类、有毒类药物宜先煎;芳香类、含挥发油类或有效成分久煎易被破坏的药物需后下。《伤寒论》中的先煎后下较现在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十枣汤,先煎大枣,因大枣味甘厚,先煎以缓和甘遂的峻猛泻下之力;栀子豉汤仅 2味药,先煎栀子,后下豆豉,因豆豉味辛,轻浮上行,化浊为清,功能宣透解郁,后下取其味轻气薄不宜久煎之意;再如茵陈蒿汤先煎茵陈,后下栀子、大黄等,均与现在有差别。

2.2 先煮去上沫 张仲景采用“先煮去上沫”煎法的药物有麻黄、葛根。《伤寒论》第140条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5]。张锡纯认为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去其浮沫,因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去之可以缓麻黄发表之性。麻黄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掌握好剂量和煎煮方法,否则会出现心慌、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张仲景采用先煮去上沫,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麻黄的这种副作用。其他方剂例如,小青龙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方剂中的麻黄,均是先煮去上沫。

2.3 去滓重煎 指在药物中加入适量溶剂,加热至沸,一定时间后去滓取得药液,将所得药液再次加热至沸,使容量减少,浓度提高的方法,即所谓的浓缩。《伤寒论》中采用了去滓重煎法的方剂有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这7方均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欲使药效显者,就要和合其力,去滓重煎法最为合适。采用去滓重煎法目的之一:可使药性寒热协调,不偏不烈,利于和解;目的之二:重煎浓缩药液后,加强药力,使药性缓而持久。目的之三:浓缩药液,减少药量,减轻药液对胃的刺激,便于呕吐病人服用。

2.4 同药不同煎法 《伤寒论》方药中同药不同煎的药物如大黄、桂枝。其中大黄的煎煮方法有先煎、后下、同煎和不煎 ( 麻沸汤渍) 四种。大黄采用先煎的方剂如大陷胸汤,用于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黄先煎可使其清热作用缓和而持久,意在于荡涤邪热,不在速下。大黄后下的方剂如大承气汤,用于阳明腑实重证,大黄后下,意在使其速下,疏通地道,荡涤燥屎。大黄与其他药物同煎是因其走血分,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如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麻沸汤渍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是取其厚味以攻下,而是清泄中焦邪热。再如桂枝,现在桂枝多与其他药物同煎,而《伤寒论》中桂枝还有后下的煎煮方法,如桂枝人参汤,用此方治疗太阳病,外症未解,方中先煮其它四味药,后下桂枝,意在减弱桂枝和中之力,增强解肌发表之力,因桂枝辛香含挥发油,久煎后辛香之气散而减弱解表之力,故迟入。由此可见,同种药物煎煮方法不同,治疗效果不同,若要取得较好疗效应注意方药的煎煮方法。

3 小 结

《伤寒论》中所用溶剂多种多样,非常考究,选用不同的煎煮方法会起到不同的药效,一些特殊的煎煮方法至今很少用到,例如:先煮去上沫、去滓重煎、同药不同煎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医疗效,是中医药的一大损失。《伤寒论》中汤剂的制备方法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与证实,只有这样才能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

[1] 张玉萍.伤寒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

[2]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白话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447.

[3] 房依沁,王海颖.经方中酒的入药方法浅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633,1649.

[4] 承淡安.承淡安伤寒论新著[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6:329.

[5] 张宗祥.古中医学派三杰论伤寒[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1.

(收稿:2017-03-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2015481601003)

汤剂 @制备方法 伤寒论

R289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6.046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煎药泻心汤汤剂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伤寒论》对于现代中药汤剂制作的启示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中医院中药煎药室医院感染源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