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2017-03-31江红云

教育界·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主要问题幼小衔接小学

江红云

【摘 要】当前,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的观念和做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和行为则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许多大班幼儿处在“被”幼小衔接的时段。要解决这些问题,小学应当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抓紧出台幼小衔接相关法规或指导性文件,以有效促进小学和幼儿园的双向互动,真正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关键词】幼小衔接 主要问题 小学 幼儿园

一、幼小衔接概念的审视

对幼小衔接概念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解说。如学前心理学家陈帼眉认为:“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段,称为衔接段。在这个阶段中,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特点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幼儿园阶段的特征慢慢弱化,小学阶段的特征逐步发展。”[1]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阎水金认为幼小衔接狭义上只包括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纵向衔接,而广义上既包括纵向,又包括横向的衔接——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之间的衔接[2],她丰富了幼小衔接的概念内涵,这一解读增强了幼小衔接的“生态”色彩。

与学者们的专业解读不同,社会公众一般把幼小衔接理解为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一年级的生活,包括短时间内适应小学的课程安排,符合小学的行为规范,适应小学的生活作息等。通常认为有效的衔接方式就是灌输、说教。与之相适应的是,幼小衔接被视为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事,大班毕业后的暑假更被看作是幼小衔接的“黄金时段”。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许多西方国家在概念上淡化了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色彩,强调学制上的双向联通,以保证幼小衔接阶段生态环境的稳定。西方很多国家通常把幼儿园直至小学三年级的教育称为早期儿童教育。例如,美国的幼儿园属于正式学校教育的开端,通常开设于公立小学内。再如,英国的保育学校(招收5~7岁儿童)与初等学校(招收7~11岁儿童)同属于小学,从而避免了幼小衔接中两类机构在环境、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在概念表述上,西方国家通常使用“入学准备”一词来指称“幼小衔接”,强调整个学期都要为儿童日后进入正规学校学习做准备。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幼小衔接着眼于儿童的终身发展。

由此重新审视幼小衔接的概念内涵。笔者认为,应将幼小衔接看作是一种生态现象,即指儿童要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完成学前教育机构到小学的过渡任务,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关于儿童发展的衔接、课程与教学的衔接、教育的物理环境衔接、教育机构的组织制度衔接以及教育行政事务的衔接等一系列工作。在这里,儿童发展的衔接是重点。其中,儿童适应能力的发展,包括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幼小衔接的关键。在终身教育大背景下,幼小衔接更加关注教育阶段的连续性,要特别强调对“衔接中的儿童”的关注,要充分意识到幼小衔接阶段所培养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品格素养等,不只是对个体小学阶段的发展有益,更是对整个学校教育阶段甚至人一生的发展和教育都有重要意义。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幼儿园、小学、社区的共同参与和相互支持,离不开儿童、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等主体的互动交流。总之,幼小衔接是多场所、多主体的共同任务。

二、当下幼小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观念和做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幼小衔接之所以成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实践中存在种种“不衔接”现象。而这些“不衔接”现象的出現不仅源于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机构之间的诸多不同,更在于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观念与做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笔者曾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幼小衔接观念做过了解,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普遍对对方情况了解不够,主要表现为对对方的“作息时间”“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形式”“环境创设”“社会活动”了解还不够。就具体内容而言,小学比幼儿园更为强调“规则、礼仪”,而幼儿园则更强调“教师对幼小衔接的了解”以及“家园沟通”。更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不重视与对方的互动交流,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不仅在幼小衔接观念和做法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均对对方工作有误解。

从当下的幼小衔接实践看,除彼此存有误会外,部分小学教师并不认可幼儿园教师所做的幼小衔接工作。例如,有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幼儿拼音,但并不要求把声母和韵母读出音调,这导致接受这种“衔接”教育的儿童在上小学拼音课时,不习惯把音调和韵母连在一起读。例如,拼读“大”这个字,儿童会读成“d,ā,dà”,而小学教师要求是读成“d,à,dà”。事实上,由于双方互动交流较少,部分幼儿园教师在知识传授上所做的一些一厢情愿的努力,并不被小学教师认可。例如,小学教师会基于对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要求,强调一年级新生的某些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如果这其中有和幼儿园教师的要求有冲突的,则会增加幼儿的困惑。

(二)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

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对儿童入学适应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也需要角色身份的转换,即从“学前儿童的家长”转变为“小学生的家长”。相应地,家长的教养方式也需要做出调整。因为对小学生活不够了解,家长表示对自己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很担忧,所以很多家长追捧学前班教育。

从整体上看,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比较科学合理,因为他们大多认为幼小衔接应当注重的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以及独立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实践中,有很多家长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往往在帮助幼儿做知识准备方面最“卖力”。不少家长会提前为幼儿购买小学教材,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之所以会产生行知不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较于学习品质、行为习惯、任务意识、规则能力等个人素养的培养,许多家长更容易做的是帮助幼儿学识字、拼音和数学。此外,虽说有很多家长认为有必要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会时常和幼儿谈论他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会有意识地让幼儿和小学生互动,并会提前带幼儿选购小学学习生活所需的铅笔盒、书包等学习用品。但是,就挑“学习用品”而言,不少家长挑选学习用品的“趣味性”大于“实用性”,比如橡皮是卡通人物造型的,削笔刀是玩具样式的等。他们不知道,这些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幼儿的专注力。另有不少家长认为,对幼儿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让幼儿自己整理书包、穿衣、吃饭等,而忽视了对幼儿自主管理时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大班幼儿往往“被”幼小衔接

因为对大班是“幼小衔接黄金期”的过度渲染,不少家长选择将大班幼儿送往各种兴趣班,将兴趣班当作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专门场所。部分小学对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入学前学过拼音的占一半以上,学过英语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在周末,不少大班幼儿被家长催促着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兴趣班。事实上,对兴趣班的过分狂热一方面容易扰乱幼儿的正常作息时间,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幼儿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损害幼儿的心理健康。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也很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严重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小学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

在当下幼小衔接实践中,无论是部分家长对学前班的偏爱,还是对拼音、识字兴趣班的狂热,反映的是部分家长认为对小学知识的提前学习是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有效方式,认为幼小衔接的关键是知识内容的衔接。而许多相关社会机构更是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宣传口号,不断地推波助澜。我们应该以更为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幼小衔接的问题,着眼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陈帼眉曾强调,幼小衔接的核心应是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两大方面),要将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放在首位。学前教育专家华爱华则指出,超前学习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才有助于儿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小学的理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1年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点话会议上指出:“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决预防‘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3]。”学前教育的确要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但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开端,对儿童发展有其独特的价值。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符合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也是最有利于促进这一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的。然而,要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离不开小学的积极参与,小学应主动与幼儿园对接,搭建双方交流互动的平台,从而理顺观念,统一目标,对接行动。小学教育应当实现“零基础”“零起点”,以减缓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课程、环境、作息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坡度,放缓幼升小的“起飞”速度,从而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相关利益团体积极构建幼小衔接对话和交流平台

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成员,幼儿则是幼小衔接的主体。相关利益团队要积极构建幼小衔接对话和交流平台,以达成观念共识,统一行动方向。例如,在职前培养中打通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界线阻隔,联通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培养机制。尤其在实习和见习阶段,可安排准教师既到幼儿园实践,又到小学实践,从而让准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教学任务,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又如,幼儿园和小学都可以开展“幼小衔接问题家长接待日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从而实现家、园、校的共育,共同引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抓紧出台幼小衔接相关法规或指导性文件

教育立法是国家调控和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均通过学前教育立法,为幼小衔接提供政策保障,加强执行力度。而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专门的学前教育法,致使有关幼小衔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指导性文件有所缺失。基于这一现状,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相关法规或指导性文件,以引领幼小衔接的科学方向。如研制《幼小衔接幼儿园教师指导手册》《幼小衔接小学教师指导手册》等指导性文件,以期為幼小衔接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入学准备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7,(5):3-5.

[2]阎水金.学前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67.

[3]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J].幼儿教育,2011:506.

猜你喜欢

主要问题幼小衔接小学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