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017-03-31陈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

陈军

【摘 要】 本文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高职教育的培养特征入手,以高职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为着力点,重点阐述了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一核心论点。

【关键词】 实践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在适应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就业行为与国际接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实践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一种挑战,又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質所在。其目标培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敬畏地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人才类型的技术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二、让实践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始终

(一)调整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实践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纽带。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而紧密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实践,需要什么,办什么,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永恒课题。为此,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时,既必须站得高,看得宽,又必须眼睛向下。所谓“站得高,看得宽”是指要看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看到当地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各方面都要提高一个层次,出现的许多新的需要,新的职业岗位(群)。所谓“眼睛向下”是要看得见社会生活实践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需要。使专业设置能体现:

前瞻性──三年前预见到三年后的社会就业的实践需要。

先进进──我们不能只培养传统技术领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而是要站在迎接知识经济的高度,注意培养高科技、高文化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综合性──每个地区经济、文化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方方面面的人才。

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科学家、文学家,是先进科学文化与社会实践方方面面的具体需要相结合,培养在企事业第一线顶岗工作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灵活性──社会需要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各种原因,在培养学生的三年时间里,社会需要可能与预想不合,所以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能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密切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鉴于上述特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地方、行业对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为企业或地方提供“订单式培养”和“个性化培训”的方案。

(二)改革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实践

1.优化课程知识,改革课程体系

我国从80年代末以来,多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将本科专业从670余种减少到249种,而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原来基本上参照本科专业的目录执行;但1999年以来教育部决定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目标只作指导性设定,这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传统的独立追求自我完整、系统的学科式课程设置,向综合式或整合式课程设置转变,重新审视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学科界限,把原来分散在不同部分的知识,按逻辑关系、按实践需要进行重组、归纳,系统地形成新的综合课程,以期达到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强化职业能力,突出实践教学

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探索,逐步建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达到1:1;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教学中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应加强实训的比例,且在学生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为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3.明确教学方向,深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既不像重点大学培养基础理论、高科技研究人员,不像普通本科院校为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输送中高层管理人才,也不像我国大量的中等技术学校为生产一线培养操作人员,而是为社会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这类人才,我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可以遵循,需要实践,需要创造,需要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2000年起我国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批准了10个示范院校和300个试点专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探寻一条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拓宽培养途径,打造实践人才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更为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所以仅仅依靠学校的条件难以实现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拓宽培养路径,依托行业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争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认可,设立考核机构,安排相应的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取得有关职业上岗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与职业适应性,推动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另外,根据终身教育的要求,还可以开设各类职业培训,建立“立交桥”式学习路径,开展多元化办学,从而达到打造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谈慧.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高职研究,2011.8

[2]巫红丽,汪振纲.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营者》,2015.2

[3]杨归.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