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中国新诗困境及出路的研究综述

2017-03-30刘敏

粤海风 2017年2期
关键词:边缘化新诗学报

刘敏

自1918年1月,胡适、沈尹默等在《新青年》上刊登新诗以来,中国新诗已走过将近百年的历程。中国新诗百年诞辰将近,各大媒体、杂志对新诗的报道层出不穷,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也纷纷举行。中国新诗在百年历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在当下语境中面临着何种困境等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在爬梳近十年国内外研究中国新诗困境及出路的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拟从整体把握与局部透析两结合的层面让人们对当下中国新诗面临的困境及发展方向有一认知和了解。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中国新诗、困境、出路等关键词,显示出的搜索结果是4156条。当然,这不是说这四千多篇论文全都在探讨新诗的困境与出路,但至少有一半的论文是研究与新诗建设等有关的问题。再缩小范围,从2006年到2016年,有三千多篇论文(占了总数的近四分之三)讨论的内容与新诗相关。也就是说,这十年里新诗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批评家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新诗的发生及流变、遇到的困境及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因而,通过对这十年新诗困境及出路研究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我们较为客观地把握和理解当下新诗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几十篇论文的阅读与分析,笔者发现有关中国新诗困境及出路的论述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新诗的内部困境及解决办法

首先是语言困境。当前新诗主要呈现两个走向:极端粗鄙和极端晦涩,这种困境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在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性现代化焦虑中产生的。而解决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重新用健康的、正常的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语料,实现诗歌语言的健康发展。[1]新诗的语言还应当从旧体诗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元素,使其更为规范。[2]未来中国新诗只有朝着打通传统与现代诗歌血脉、架起新旧诗歌桥梁的方向发展,才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3]

其次是形式困境。新诗日益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上出了问题,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现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中国诗歌的形式要实现伟大变革,必须要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4]因为相对于自由诗而言,当代格律诗的发展是很不充分的。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发展,一直处于格律化与非格律化艺术追求此伏彼起的矛盾运动之中。从世界范围内诗歌文学的普遍发展规律着眼,建立中国新诗的格律形式是必要的。[5] 当代新诗发展要想摆脱形式的困境之路,必须要从古典诗词格律形式中吸取营养,增强新诗的“音乐性”,提升其美学品质。[6]

再就是诗歌精神的失落。诗歌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升人类文化品格和情感境界,彰显人的主体存在和精神的真实处境。当下诗歌萎靡,最直接的原因是诗人创作力的衰弱和精神的居无定所。要摆脱这种状况,必须实现诗歌精神的回归。[7]《文化诗学观照下的中国当代新诗》一文亦指出,面对中国当代新诗不断边缘化的历史处境,只有努力实现诗性本质的回归才是正道。[8]诗歌精神失落的另一面还表现在创作主体热情的缺乏,也包括诗人艺术原创性的主体自觉的缺乏。[9]中国当代新诗的创作要求创作主体投入全部的热忱,进行诗歌精神的重建。[10]只有创作出贴近时代和人们生活的诗歌作品,才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11]

(二)新诗的外部困境及出路

一是新诗遭遇到社会大众集体性疏离的边缘困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文化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诗歌也由昔日的“中心”走向当下的“边缘”。[12]谭五昌在《新世纪中国新诗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说道:“当下中国新诗所遭遇的最大或者说最严重的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程度上对新诗所持的疏离、冷淡乃至完全的排斥态度。”[13]而究其原因,是历史语境的变迁和人们认知思维模式的转变。[14]洪子诚则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诗歌不能和大众传媒竞争以吸引广大消费群体,因此,现代诗歌眼看着它被推到“新世界”的邊缘而无能为力。[15]面对这种困境,新诗在加强现实性的同时,重要的是找到新诗的市场,回到社会上生活的中心地带去,这样才能走出边缘化的误区。[16]

二是接受的困境。新世纪以来新诗文本杂乱丛生,大众疏离新诗,新诗刊物凋零,读者减少,诗歌边缘化的事实令人堪忧。[17]另外,读者对当代新诗还出现了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是百年汉语新诗面临的核心问题。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汉语新诗自身的问题。[18]新诗的受众在影响新诗创作、传播欣赏趣味、塑造新诗经典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诗人只有做到艺术承担与社会承担相结合,才不会使读者远离诗歌。[19]

三是诗歌评判标准与评价尺度的困境。荣光启在《“标准”与“尺度”:如何谈论现代汉诗?》中指出,当代诗歌的“标准”问题首先在于对“何为诗”的本体认识上的分歧,无“标准”,自然亦无评价“何为好诗”之“尺度”。[20]然当下诗歌的评价标准很是混乱,似乎只要分行就可以被称为诗歌。有论者就诗歌的评价标准提出了七个建议:政治正确、情感健康、普世道德、真实信念、意象鲜明、神秘体验、严肃游戏。此外,在语言形式上也应当遵循两条标准:语言伦理以及形式自觉。任何一首诗歌,只有同时符合“语言伦理”和“形式自觉”这两条形式标准以及七条内容标准中的至少一条,才有可能是好诗。[21] 而新诗研究是否可以从社会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中获得一些启示也成为一些批评家关注的重点。[22]

纵览近十年对新诗困境及出路的研究论文,我们发现虽然新诗边缘化的处境日益明显,但人们依然不乏对其关注的热情。换言之,是新诗所处的这种困境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中国当代新诗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这些论文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回答,笔者观之,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可取的地方有:

(一)注意到了新诗与旧体诗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走出新诗困境的关键在于汲取旧体诗中的合理因素(尤其是形式上的格律化特点),不断完善新诗的文体建设。

(二)认识到当下诗歌衰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诗歌精神的失落,呼吁诗人在创作时要投入创作者的主体热情,让诗歌回归诗性的本质。

(三)论文涵盖全面,分别从内部困境(语言、形式、诗歌精神)和外部困境(大众的疏离、读者的接受、诗歌评判标准与尺度)两个层面对新诗的当下处境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办法。这说明人们力图在最大程度上把握住新诗困境的根源,并就其出路建言献策。

存在的不足是:

(一)将新诗的困境聚焦在语言、形式以及社会转型等因素上,对读者接受困境以及当下诗歌批评存在的问题未进行更多的阐述。

(二)大多数论文将笔墨集中在对新诗目前所处困境的分析上,而对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则缺乏有力的回答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新诗的困境不是在本世纪形成的,追根溯源,白话新诗在刚诞生时就隐含着合法性的危机。论者对新诗困境的论述更多地集中在当下,而未从传统的角度对新诗自诞生以来就与之相伴的困境进行更有力的分析与论证。

新诗的困境与出路,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新诗百年诞辰到来之际,对近十年新诗困境及出路的研究做一综述,试图在最大程度上让人们看清目前新诗的处境以及可能的出路,以期对新诗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邓程.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7(3).

【2】谭沁汶.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还有云——浅看当今新诗与旧诗“亲密关系”的断裂与重建[J].邢台学院学报,2012(4).

【3】 丁友星.新诗的历史困境与发展方向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 丁鲁;黄淮;周仲器;万龙生.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讨论(笔谈)[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江锡铨.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6】 唐炳义,贴近大众·从古典诗词形式美中吸取营养——当代新诗发展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J].西部学刊,2015(9).

【7】 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崔月萍.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C].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2007.

【8】 曹山柯.文化诗学观照下的中国当代新诗[J].学术研究,2011(1).

【9】 吴投文.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0】 吕进.新汉学时代与中国新诗[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11】饶艷.诗歌·民众·时代——读鲍勋诗歌兼谈当代诗歌的出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

【12】 程丽雅.新诗“边缘化”观点探析[J].世纪桥,2009(15).

【13】谭五昌.新世纪中国新诗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4】 李胜勇. 90年代新诗“边缘化”现象解读[D]. 西南大学,2012.

【15】 洪子诚.当代诗歌的“边缘化”问题[J].文艺研究,2007(5).

【16】黄中模.当前新诗继续边缘化的十点表现及其对策[C].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7】黄玉兰.从读者接受看中国新诗边缘化[J].北方文学,2012(7).

【18】陈爱中.认同危机与汉语新诗[J].广东社会科学,2010(4).

【19】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0】荣光启.“标准”与“尺度”:如何谈论现代汉诗?[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21】向卫国.关于现代诗歌标准的私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22】王觅;王珂.新诗创作研究需要新观念新方法——林于弘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5(5).

猜你喜欢

边缘化新诗学报
张应弛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