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习主动性与学习主体性的辨析

2017-03-30刘艳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兰博士后能动性

刘艳兰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教师或家长)把学习者当做“非人”对待、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现象依然可见。“例如,将学习者当做‘容器,单向、强制地向他灌输知识,而不管他是否喜欢和能否接受;或者将学生当做‘动物对待,这突出地表现为采取类似于驯兽师训练动物表演所用的简单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或者将学生当做‘奴隶,就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教育者的意志;等等。”[1]对于这些浅显的忽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现象,近些年来人们予以大量关注并且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对于某些涉及到深层次的学生主体性正在消失的现象,人们要么没有察觉到,要么察觉到了也没有意识到其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相关。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2015年4月发生的“留美女博士后被遣返”事件,当时引起了网友们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里的热烈议论,一时令不少人生发出“读书无用”的感慨。所谓“留美女博士后被遣返事件”指的是:一个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小兰(化名),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大学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最后在被两家企业辞退后因找不到工作而流浪街头。2015年4月25日被美国当局遣送回国。在和北京边检民警交谈过程中,小兰坦承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对此,笔者认为,这一事件只是个案,并不能直接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事实上,还有众多国内高校毕业或出国留学归来的高学历人才,正在各个地域和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对这一事件中的小兰进行深入了解,笔者发现,在整个学习历程中,她被身边的人引导着“主动”学习书本知识,却忽略对其他方面知识或能力的培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她没有环境和条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也没有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学习的意识。为此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近些年来一直在提倡的主体性教育理论。

所谓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指的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2]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学者注意到这种奇怪现象:很多学霸,比如上文提到的被遣返的留美女博士后小兰,从小到大“爱学习”、“主动学习”,直到离开校园踏入社会才发现自己“只会学习”,其他的能力,比如社交,却几乎一窍不通。这种现象反映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没能正确看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认为只要学生在“主动地”学习,就意味着他们正在发挥学习主体性。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到底何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习主动性是否可以直接等同于学习主体性?

二、何为学习主体性

要弄清楚什么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综合近些年关于学生主体性研究的著作和论文的观点,学生主体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我性、整体性、能动性,等等。其中不少人倾向于把主动性作为学生主体性的其中一个方面。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教授认为,“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内容。”[3]天津师范大学的和学新教授也指出“学生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有多重表现特征。综而观之,它具体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换句话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这部分学者认为主动性是学习主体性的一部分。

当然,也还有其他关于主体性含义和特征的论述,比如,有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5];有人认为,学生主体性有多种特性,一般具有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发展性等,主体性并不是主体的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6];还有人认为,主体性包括主观性、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7]。这些论述的共同点在于没有把主动性作为主体性的基本特性之一,更不用说将二者等同视之了。

举例来说,华中师范大学的陈佑清教授关于主体性含义及特征的观点也属于后者。他认为“主体性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人在自身活动或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于活动对象或生活环境而言的自主、能动、创造的特性。人的活动、生活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并且总以一定的物、事为对象。作为主体的人,在面对某种活动的对象或环境时,不是消极、被动地被对象或环境所控制、支配和左右,而是按照自身的需要,能动地去选择、改造或创造对象和环境,以便更好地生存。”[1]由此可看出,陈佑清教授认为,主体性包含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方面的特性。而学生是特殊人群中的一种。进而推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方面的自主、能动、创造的特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可见,以陈佑清教授为代表的这部分学者关于主体性的定义和特征的论述,没有把学习主动性作为学习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更不可能将二者完全等同。那么,把学习主动性作为学习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到底恰不恰当呢?

三、学习主体性与学习主动性

前面我们提到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学习主动性是学习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之一,那么这一观点是否完全正确呢?无论我们说学习主体性包含哪些方面的特征或特性,笔者认为其都必然要涵盖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三个主要方面,也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三个方面都发挥主体性。具体来说,自主把握学习内容、自由运用学习方式、自行设定学习目标。其中,学习目标又包含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指的是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把握、消化及运用,长远目标指的是贯穿整个学习进程的中心目标。长远目标或许会在学习进程中有所改变,但它会一直作为一根主线,或者说是一条线索去引领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进程(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发展。而学习主动性则只是有可能涉及这三个方面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学生只是有可能自主把握学习内容、自由运用学习方式和自行设定学习目标,也有可能不假思索“主动地”服从他人选定的学习重点、难点,“主动地”运用他人设定的学习方式,“主动地”把他人为自己拟定的目标内化为自身的目标。这其實是一种伪主动,一种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主动。

就像我们开头提及的像小兰一样的“学霸”,由于受到身边各种反复的正强化(你本来就应该好好学习,既然学得好就更应该好好学习)。长此以往,这些学霸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具备学得好的能力作为自己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或理由。他们看似主动积极的背后,有可能只是“主动地”一步步地按着他人强调的学习重难点、运用他人指定的学习方式、朝着他人设置的学习目标前进,也或许通过自主把握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来达成他人为自己设置的一系列目标。

其实,对于这种伪主动的现象,笔者现作为一名研二学生,回想自身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也深有感触。从进学堂的第一天,我们就被身边的人告知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很少有人引导我们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学习真正应该是为了什么。于是,懵懂的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好好学习。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受到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鼓励和肯定(正强化)后,我们又进一步“主动地”学习。在取得更好的成绩后,我们又进一步受到正强化。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忽略了我们需要学习的本质原因。我们的主体性逐渐退化乃至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学海”。我们慢慢地“主动”接受乃至习惯了甚至享受着“学习就是一切”、“学习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形成一种表面的“主动”,实质的被动。所以,鉴于学习主动性有可能呈现出主动地接受被控制或乐于服从的情况,即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三个方面呈现出表面主动而实质被动的状态,那么,将其作为学习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或者把二者等同视之,都是不太恰当的。

总而言之,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存在大量这种表面主动实质被动的现象,在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持有“学习主动性是学习主体性的基本方面之一”的观点。而经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把学习主动性作为学习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或主要方面之一甚至等同于学习主体性的观点,确实是有待商榷的。

参考文献:

[1]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

[3]裴娣娜.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素质教育思与行,1999

[4]和学新.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2卷第1期

[5]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96

[6]王道俊,郭文安.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J].教育研究,1992

[7]陈金美.主体性基本问题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學报,1996

猜你喜欢

小兰博士后能动性
小兰的故事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不得不爱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小兰愚蠢的一吻
五、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