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数学教学融入数学史的思考和探索

2017-03-27梁徽峰

成功 2017年1期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家中学数学

梁徽峰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芦浦镇初级中学浙江台州317600

中学数学教学融入数学史的思考和探索

梁徽峰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芦浦镇初级中学浙江台州317600

2011版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中学数学教学中要适时地介绍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可以有效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在高效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丰富和提升。鉴于此,本文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必要性谈起,并就具体的融入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数学史;数学教学;必要性;融入策略

一、中学数学教学融入数学史的必要性

(一)数学学科性质的需要

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将数学视为了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各种概念、公式、定理、就是数学学习的全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片面认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数学学科性质的认知偏差。其实数学是一门集归纳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学科,只有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和了解,才能对这些本质属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以发展性为例。数学史上,始终有新的问题不断提出,当这些问题提出后,人们则去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在这种循环中,促使着数学不断向前发展。而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和了解,则能够知晓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反之,如果仅仅是围绕着教材中现成的结论进行学习,这种发展性特点必然难以得到体现。所以学习数学史,乃是数学学科性质使然。

(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曾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提出,要适时地介绍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这也是针对于当下数学教学中的不足而言的,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按照逻辑体系编写的,只展示出了最终的结果,而很少涉及知识产生的背景和方法,仅仅依靠死记硬而获得某一种知识和技能,不仅容易遗忘,也是毫无意义的。如自学成才的近代数学家布尔,经过长期的演算和推理后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代数系统。一个简单的实例却可以反映出大问题。一方面各种数学公式、概念等都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反复探索、归纳和求证的过程;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数学家,都可以凭借自身的勤奋和努力有所收获。通过真实事例的融入,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创造力的提升。

(三)素质教育的需要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早已是深入人心,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兴趣、自信心、性格、人格等多方面的发展。作为中学数学教学来说,通过数学史的融入,能够有效改变之前“重知识轻素质”的现状。比如在自信心的培养方面。通过一些数学史可以让学生知道,他们现在所遇到的学习困难,与历史上数学家们遇到的困难是不值一提的。如果告诉学生数学家们研究负数用了一千年,认识无理数用了两千年,那么学生也就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且所有的数学家在学习过程中,都曾遇到过疑惑、困难和阻碍,所以面对困难时完全不必丧失信心。又如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很多数学家不但在数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其人格、信仰等同样值得我们学习。阿基米德在面对拿着士兵的刺刀时,仍然要求他们不要破坏他画在地上的图形。女性数学家索菲·热尔曼在学术性别歧视严重的年代,仍然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数学,成就斐然。这些数学家的人生历程、奋斗足迹,能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四)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教材内,而是应该做一个博学者,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凭借自身广博的知识给学生更多方面的启发。数学史是本身就是数学的一部分,更是应该为每一个数学教师所充分掌握的,因此需要教师及时补足这一短板,以更好的开展教学,丰富自身。

二、将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方式和策略

1、介绍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数学概念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发生、发展过程。比如对正数和负数的学习。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数的产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远古时代是没有数的概念的,随着生产物品的增多,需要计算一下数量时,才逐渐有了肢体记数、结绳记事等方式。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进行了平均分配而又产生了分数,又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才产生了负数。通过对这一发展过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获得整体性的认识,意识到数学的发展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后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又如介绍几何这门学科时,则可以从中西方几何学的发展谈起。古希腊学者认为,尼罗河畔的埃及人是几何学的开创者。由于尼罗河泛滥,导致埃及人所画的土地界限经常被冲毁,所以他们每年都要重新测量土地,并逐步积累了相应的测量经验。后来由欧几里得再此基础建立起了几何学体系。中国的几何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3、14世纪,我国就有了“规”、“矩”等专门的测量工具,《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等对如何计算图形面积进行了记载,而《墨经》中则明确提出了几何学的定义。对这一过程的了解,一方面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本质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2、介绍定理的发现、推理和应用过程“定理”二字,意味着一种科学性和普遍适应性。当下我们看到的定理大多十分简单,但是其背后却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史,由几十代甚至几百代人不断分析、推理、论证得来的。如勾股定理,其解释只有“勾三股四玄五”六个字,但是却被誉为是几何学的明珠,千百年来的众多学者都对其充满兴趣,使其至今仍处于发展状态中。西方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是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在参加一次宴会时,被地上的正方形大理石瓷砖所吸引,随后提出了一个猜想,通过论证后得到了勾股定理,为了庆祝这一伟大定理的诞生,曾杀了一百头牛作为庆贺,所以也叫做“百牛定理”。中国对于勾股定理的记载最早见于《周髀算经》,当时的商高对周公说:“故折矩,勾广兰,股修四,经隅五。”意思是说,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4时,那么弦就是5。千百年来,不仅仅是数学家,很都有数学爱好者和其它学科、行业的人,都对勾股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探索证明该定理的方法,目前已经有五百多种,特别是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三十多种证法。通过中西方关于勾股定理历史发展的讲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甚至有学生主动探求证明的方法,且不论探求的结果如何,仅仅是这种主动探索的精神就是难能可贵的,更是在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正是将数学史融入到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3、介绍数学史上的名题之所以称为是“名题”,是因为这些题目在历史上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进程。如利用尺规法等分任意角这一问题,是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之一。公元前五世纪,人们已经可以用圆规和直尺二等分任意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是否可以三等分任意角,当时和后世的数学家都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先是由阿基米德通过在直尺上进行标记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阿基米德却承认这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在直尺上做了标记,相当于做了刻度,这在尺规作图法中是不允许的。在此之后,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到18世纪,欧洲数学学会悬赏五万英镑求解,终于在1837年,数学家万彻尔证明了这是一个作图不可能的问题。前后横跨二十个世纪的疑问终于解开了。又如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这是18世纪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欧拉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一笔画”问题,向我们生动诠释出了如何将生活问题抽象化、科学化,再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通过这些名题的介绍,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解数学家们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这对于数学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

4、介绍数学家的思想方法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是一种基础和呈现的关系。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也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抽象和概括。而方法则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虽然在实质上是相同的,但是显然是思想更为重要,因为其代表着一种提炼、归纳和推理,掌握这种素质和能力,要远比记住几种方法,能够用几种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更加重要。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其所阐明的是数学研究中“数形结合”的思想。主张把严谨、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等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结合以来,达到以形助数的目的。同样,将图形问题进行数理推正和精准刻画,也可以对图形的本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习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先让学生随意画出多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出每个图形的大小,总结三个内角要有何种数量关系,学生则会发现总和是180度。那么这个发现是不是正确呢?则可以用作平行线的方法,通过等量代换来验证。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发现,坐标系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应用,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笛卡尔的重要贡献。笛卡尔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学之父,这在数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通过对数学思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使他们的直觉、观察、抽象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实施,中学数学教学面貌也迎来了全新的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学重点从知识和技能,向经验、素质、态度等方面的转变,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下一步中,则应该重点探索数学史和教学的融合,深化学生对数学特点、数学本质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鉴定学习信心,为他们终身喜欢数学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观点和目的,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人以启示和借鉴,让中学数学教学通过数学史的融入而更加科学和丰富。

[1]张晶莹.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浅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年13期

[2]王永锋.巧用数学史,为你的课堂添彩[J].新课程(中学)2014年09期

[3]单于.高中数学融入数学史教学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4年12期

[4]王今平.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读书文摘2015年06期

猜你喜欢

数学史数学家中学数学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买来的”数学家
爱睡懒觉的数学家
数学家相亲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上)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下)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