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017-03-27

成功 2017年1期
关键词:手段市场经济调节

陈 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陈 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转型的进程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中国改革长期的探索,意识到计划与市场并不归属于社会基本制度领域,而应当归属于对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要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使计划和市场这两个不可分离的调节机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有机整体,在相互作用和转化的条件下,共同推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市场;关系;调节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重中之重,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计划和市场成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潜能的重要基础,发挥了重大的功用,然而,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和解决,要研究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分析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角度,可以看到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和漏洞,这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成为了必然:

(一)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弊端

中国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进入了计划经济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体系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猜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以公有制为基础,而不是私有制,这就显现出公有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价值。为此,中国开始推行单一的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之下,完全摒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手段和货币性功能,使所有的公有企业经济控制于国家政府权力之下,这使得企业之间原有的市场机制被慢慢剥夺和侵蚀,使企业成为了政府的附属品,丧失了独立性。在计划经济的单一公有制体系之下,开始呈现出封闭性、强制性和不可持续性,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成为了必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演变规律下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中国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薄弱的经济实力和短缺的物质财富的前提下,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必然。

2、中国谋生劳动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在劳动内部的分离性质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要成为一般劳动,就需要采用交换的形式,加以实现。

3、经济利益的多元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必然。由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还极不发达,还需要有部分私有制来加以补充,这就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私有制补充的多元经济形态,在具备了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的态势下,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必然。

4、现有的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必然。单一分配制度显然无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因而,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推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性质的优越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抉择

1、对中国变革阻碍的批判,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社会形态进化和更替的过程中,要以客观物质条件性变革作为根本,这主要是基于客观物质条件的变革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础性作用而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更为巩固,也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形态的演变和进步。

2、苏东诸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扬弃。苏东诸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保证客观物质条件变革的根本地位,而不能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变革的作用。要摒弃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变革的重要性的错误观点,注重客观物质条件变革与主观能动性变革的对立统一性,这样,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人们通往自由彼岸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人类的未来形态终将是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则是通往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锁匙和必经之路,它可以使中国摆脱物质匮乏的瓶颈,克服社会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弊端,更好地挖掘和开发生产力的潜能,解放和释放生产力的最大创造力,使社会主义国家向“自由王国”迈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特点分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的特点

劳动的生产过程必然导致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使计划成为推动经济的必要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中,计划应当是全局性的、关键性的、协调性的调节手段,并主要具有以下应用优势:

1、判断预测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手段要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和性质,并依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前提,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为基准,对社会主义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预测和判断,用于实现对经济社会运行的指导和调节。

2、大范畴调节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手段应当是大范畴的,要以其大比例的规律性特点,对全部的社会主义市场加以大范畴的调节。

3、重点性和针对性。计划调节手段并不是随意的,而应当是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计划调节手段,国家要运用计划手段,实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薄弱和关键部位加以调节,以更好地实现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协调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收入差距较大的剪刀差的情况,则要对空缺的经济发展部分加以适当的补充,对发展过多的部分加以减少,从而平衡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振荡,实现对分配公平的有效调节,避免两极分化的严重情况的出现。

计划是属于宏观性的、目标性的、主观性的调节,而在微观调节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劣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带有主观局限性。计划手段中的主观性质成分较多,归属于意识类的范畴,这就难免使其违反客观规律,脱离客观事物发展的轨道。

2、计划调节手段还缺乏细致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商品的种类繁多、较为复杂,计划手段对这些复杂商品的调节目标无法制定得过于细致,难以实现细微的、具体的调节,这样就使计划手段缺乏一定的实效性。

3、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计划手段也会使政府产生一些不合理的投资,存在缺乏客观依据的盲目性投资,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计划手段是意识类的主观性行为,科学性存在不足,在计划调控的过程中缺乏民主的意见和声音,民众无法对政府的计划手段进行参与,因而,计划手段的民主性不足,科学度也存在较大的缺失。

5、导致政府和企业职能的错位。在计划手段的参与之下,导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责任出现错位现象,这难免引发经济的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的特点

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资源配置的作用和功能,它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调节经济形式的运作。市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业和流通业,具有较大的调节功能。当市场上的某类商品数量没有达到市场需求量时,价格就会提升,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参与其中;如果市场上的某类商品数量远超出市场需求量,价格便会下跌,使市场竞争者自动退出。可见,市场运用其经济规律的“推手”作用,合理地配置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使其达到社会出入平衡。

2、自发运行优势。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自发运行的优势,公司或企业可以对自身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市场需求信息相对应,当企业或公司的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相吻合时,则可以达到公司运作的高效率。

3、极为灵敏的优势效能。市场调节手段具有极为灵敏的优势效能,公司或企业可以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加以适应,并使公司领导层与执行层进行良好的沟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情况,而使公司利益免遭损失。

4、竞争优化性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市场手段还具有竞争的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较好地促进公司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的优化,更好地实现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全面的提升。

然而,市场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显现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其应用劣势表现于以下内容:

1、市场手段具有一定的迟滞性。市场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是由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而显现的,它尽管可以调节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然而却是在商品供需失去平衡之后的一种解决方法,也即是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失去控制之后才加以调节,属于一种事后补救的措施和方法,难以避免供需失去平衡时的损失。

2、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公司对于自身的生产和经营主要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现状出发和考虑的,这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仅能够从自身的经营特点和方向出发,而无法对其他行业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加以全面的了解,这就使市场手段显现出局限性,导致公司做出局部性的决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分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对立关系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分属于不同的、独立的经济手段,两者是矛盾的、对立的关系。总括来说,计划是应用于宏观调节领域,而市场是应用于微观调节领域。

就微观层面而言,市场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其中的价格、供求关系、竞争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运行中显现出自发调节的功能,它可以极大地活跃商品交易市场,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突破区域性割据的思想,加速商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然而,市场对于供需的调节只能是微观的,它不可能纵观全局加以调节,这些微观经济的市场资源配置会出现无政府状态,引发经济的周期性震荡和经济危机,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通过强制性的方式和手段,这就需要计划调节手段。

计划不同于市场,计划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不同比例的劳动力的分配,并从整体上、宏观上对资源加以优化配置,从而使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在国家的基础经济建设领域,计划可以较好地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实现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实现。在社会再分配领域,政府可以通过计划,实现按类别、按比例的调节,缩小收入竞争关系的差距。然而,计划与市场相对立的主要根本性在于计划的主观性,它归属于意识范畴,可能会出现违背客观规律的情况。

可见,计划和市场的对立关系,各有长短,我们要理性地加以分析,并合理运用好计划和市场的调节功能,不可随意相信,也不可以盲目排斥,绝不能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统一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计划与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这主要表现为:(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经济手段,并不属于基本社会制度的范畴,因而可以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来实现对经济的调节。(2)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计划手段是必然适用的;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看,市场手段是必然手段。计划和市场同样都属于中国经济的内部特性,计划手段的运用是基于市场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而实现,市场手段需要在计划宏观调控之后来运行。(3)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分配方案,即:政府集权下的计划分配资源方案、基于商品价格的市场自发的企业资源分配。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资源分配方案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4)计划和市场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实现对经济的调节功能。

由上可见,中国政府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共同实现对经济的运行控制。市场是在微观层面上,对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而计划是政府在宏观层面,对社会重大利益的调整配置。为此,我们需要寻找到计划和市场的临界点,理想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假想的,现实市场存在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如:社会关系、供求状况、气候因素等,因而,需要借助于适度的计划,才能达到较好的作用。当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在运用计划调节手段的时候,要把握两个原则,即:(1)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提升对市场经济的调节。(2)要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方式,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实现自身的优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将改革中的问题全部归结于计划手段的问题,由于市场体制也在不断地成熟,这就更要注重提升市场和计划的统一关系,而不能认为在市场体制不断成熟的条件下,计划将走向消亡。这一点,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意识到计划与市场的本质是高度统一的,它们是不可分离的调节作用机制,共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发挥功用,如果我们将它们割裂开来,必然导致以下误区:(1)认为计划是宏观调控手段,而无须计划的自发运行。这个观念会使计划丧失依据性,因为计划应当是客观经济发展的反映,而不应当是主观臆想的行为和手段,任何离开市场运行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认知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计划也不是科学的计划,是不能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现实的,自然也无法预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未来趋势,是注定要失败的。(2)认为市场已经走向成熟阶段,而不需要计划的作用。这种观念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这样的认知观念之下,必将导致经济市场的盲目运行,只着眼于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行,而忽略了全局的把握,必然会引发企业的盲目性行为,而最终导致失败。

(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通过上述对计划和市场的特点分析,以及计划与市场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计划与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的不同分工,它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调节,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以市场手段作为本源的手段和方式,并辅助性地运用计划手段,由于市场手段无法单一地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加以调节,还需要运用计划的适时援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协调,政府要寻找出市场手段之下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症结所在,通过拟定有效的、科学的计划,成为市场的监管员,确保市场的高效、有序、健康运行。这也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而长期的任务和职责所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极为有益的,对于认识中国的经济制度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对计划与市场的特点分析以及计划与市场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极大地突破了两极化的错误观念,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全面阐释了计划与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不同作用和功能,为经济体制改革定下了市场的导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李晓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理论新突破[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2)

[2]谢地.马克思语境下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3]何捷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评析[J].高校理论战线. 2013(03)

[4]吴筱筠.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

[5]徐正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进逻辑[D].曲阜师范大学2014

[6]罗沙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3

[7]林兆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N].人民日报.2013(006)

[8]张卓元.如何认识市场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意义[N].上海证券报.2013(F02)

猜你喜欢

手段市场经济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