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表现对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的预测意义

2017-03-27陈英生刘海飞梁晓璐杜金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肠套叠水压肠管

陈英生 卢 迪 刘海飞 梁晓璐 杜金原

(1 沈阳市儿童医院 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32;2 沈阳市儿童医院 外科,辽宁 沈阳 110032)

超声表现对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的预测意义

陈英生1卢 迪1刘海飞1梁晓璐1杜金原2

(1 沈阳市儿童医院 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32;2 沈阳市儿童医院 外科,辽宁 沈阳 110032)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超声表现对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声确诊并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485例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表现,比较不同的超声表现与水压灌肠复位成功性的关系。结果 当肠套叠表现为“同心圆征”,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为99%。当表现为“炸面圈征”,肠套叠复位成功率与其低回声外圈的厚度负相关。当套叠部内出现积液,复位成功率明显下降。套叠部套入的肠管长度、套叠部内出现肿大淋巴结及少量腹腔游离积液不影响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结论 超声检查可预测水压灌肠复位的可能性,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超声表现;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预测

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超声诊断该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已成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治疗手段目前因各地医院条件不同主要分为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两种。在超声诊断的过程中,不同的超声表现可能对复位的成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小儿肠套叠超声表现与水压灌肠复位成功性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做超声检查,经本研究组成员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512例,其中除去既往腹部手术史者及转院治疗者27例,余485例全部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其中男性患儿270例,女性患儿215例;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最大不超过7岁,平均年龄为(16.4±4.6)个月。512例患儿中有189例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以及果酱样血便,其余296例患者主要为腹泻和躁动不安,没有其他特异性症状表现。病程在24 h内的患儿315例,24 h以上的患儿170例。

1.2 超声检查:本小组采用ALOKA-α10、HITAHCI-avi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选取为5~10 MHz;所有患儿采取平卧位;首先使用探头对腹部进行探查,谈及包块之后显示其横切面,通过观察影像学表现是呈现“同心圆征”还是“炸面圈征”;对于横切面呈“炸面圈征”者测量低回声外圈的厚度。后显示包快纵切面,测量套叠部套入肠管长度。然随后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对包块内部回声、血流信号进行仔细探查,检查包块周边是否存在腹腔游离液性暗区、肠套叠内部是否存在重大的淋巴结或液性暗区等。最后由外科医师在B超治疗室行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灌肠中水压≤120 mm Hg)。对复位失败的患儿收住院行急诊手术复位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中得到的数据资料予以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应用率(%)以及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差异采用卡方值与t检验,当P<0.05的情况下表示组间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并进行水压灌肠复位的患儿共485例,复位成功472例,失败13例,总体复位成功率约97%。本组485例肠套叠的超声表现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图1)者391例,呈“炸面圈征”(图2)者94例。同心圆征组复位成功率为99%,炸面圈征为8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表1,P<0.05)。套叠部套入的肠管长度31~77 mm,经统计学分析,套入的肠管长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儿出现套头部内积液者5例,复位失败4例,提示当套叠部内出现积液时,复位成功率明显下降(表1,P<0.05)。超声表现有腹腔游离积液者165例,复位成功163例,其复位成功率与总体复位成功率无显著性意义(表1,P>0.05)。超声表现有套叠部内肿大淋巴(图3)结者428例,复位成功417例,其复位成功率与总体复位成功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2为“炸面圈征”低回声外圈厚度(mm)与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关系,外圈低回声厚度越厚,其复位成功率越低,本组病例按9 mm为分界线统计,超过9 mm,则成功率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图1 “同心圆”征 图2 “炸面圈”征 图3 套叠部内肿大淋巴结

表1 485例肠套叠患儿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

表2 “炸面圈征”低回声外圈厚度与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关系

3 讨 论

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超声诊断该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已成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治疗手段目前因各地医院条件不同主要分为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两种。从肠套叠患儿的预后角度来讲,时间越长对患者的健康越不利,因此务必保证尽早治疗,否则可能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如腹膜炎、肠穿孔或休克,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死亡。随着各类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表现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相关报道越来越多。但是就目前而言,对于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表现与水压灌肠复位可行性/可能性方面进行研究的资料并不多见。国内很多文献中都将小儿肠套叠的横切面单纯的表述为“同心圆征”,但是这并不尽然,不同的肠套叠病情所表现出的超声横断面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如肠壁的肿胀症状较轻、肠管与肠管之间相对松弛,则超声影响就表现为“同心圆征”,表现为肠管由内向外、相间排列的回声光环;反之,如果患儿肠壁的水肿症状严重,肠套叠部位的肠管浆膜变薄、津贴肠壁,通过超声检查也无法对套叠肠管之间的间隙进行辨别,结果表现为套叠部位中心出现强回声光团,沿着中心显示出厚度不一的光圈,回声较低,也就是临床中所说的“炸面圈征(doughnut sign)”。吕国荣等[1]对小儿肠套叠中表现为“同心圆征”的患儿进行研究,探讨套叠不同层面的表现,以及其与实际病理组织之间的关系,得到较好的成效。常见的复位方法分为“空气灌肠[2]”和“水压灌肠”。在本研究中,肠套叠水压灌肠整复率为97%,结果略高于文献报道的73%~95%[3];肠套叠合并套头部内积液患者5例(1%),该征像提示存在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禁忌,并标明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具有不可复性;超声表现为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为34%,结果提示腹腔游离积液的发生和灌肠复位的成功率没有显著的联系性。国外有研究小组[4]发现,发生淋巴结肿大的肠套叠患儿相对于未发生的灌肠整复率会更低。而本组中,有88%左右的患儿存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随肠系膜一同套入的征象,提示这并不是少见的征象。这一结果提示该征象的发生和灌肠复位成功率之间并无显著的关联性。

总之,超声检查肠套叠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肠套叠伴套叠部内积液提示肠套叠水压灌肠的不可复性,临床中认为是水压灌肠复位的禁忌证;与此同时,如果肠套叠“炸面圈征”表现出低回声外圈厚增加的征象,这也意味着采用水压灌肠的不可复性进一步增加,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显著,应予以高度重视。

[1] 吕国荣,李伯义,李拾林,等.肠套叠超声表现与病理、可复性、缺血的相关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7):517-520.

[2] 荆长有,侯燕莉.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185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3,20(3):219.

[3] Del Pozo G,Albillos JC,Tejedor D,et al.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Current Concepts in Diagnosis and Enema Reduction [J].RadioGraphics,1999,19(2):299-319.

[4] Koumanidou C,Vakaki M,Pisoulakis G,et al.Sonographic Detection of Lymph Nodes in the Intussusception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Hydrostatic Reduction [J].AJR,2002,178(3):445-450.

R445.2;R574.3

B

1671-8194(2017)06-0024-02

猜你喜欢

肠套叠水压肠管
新书《土中水压原理辨析与应用研究》简介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水压的杰作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