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琏针刺兴奋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临床研究

2017-03-25郑法文潘小霞陈丽容陈明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脑性肌张力手法

郑法文,潘小霞,陈丽容,陈明明



朱琏针刺兴奋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临床研究

郑法文1,潘小霞2,陈丽容2,陈明明2

(1.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 530022;2.南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宁 530012)

目的 观察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年龄为9~59个月的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B12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10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88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朱琏针刺兴奋法是一种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脑性瘫痪;水针;朱琏针刺兴奋法;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上可以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和肌张力低下型[1]。其中肌张力低下型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四肢呈软瘫状、自主动作少等[2]。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针刺疗法对脑性瘫痪有显著疗效,而单纯研究针刺手法的研究较少。故笔者采用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者30例,并与穴位注射维生素B1、B12注射液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者均为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27±15)个月;病程最短12个月,最长42个月。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28±14)个月;病程最短12个月,最长4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月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200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确定的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为6~60个月;③无心肺疾病;④服从随机分组安排,能够坚持参加治疗。

1.3 排除标准

①对针刺不能耐受的患者;②存在癫痫或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尚未得到控制的患者;③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④视、听觉及严重的智力障碍,影响康复测评的患者;⑤未能完成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百会、风池、曲池、合谷、外关、髀关、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脾俞、肾俞。采用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进行治疗[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0.25 mm×25 mm毫针缓慢捻进法或刺入捻进法进针,进针后可行较短促的浅刺、捣针或向下深刺,使患者有酸、麻、胀或触电样感觉,不留针,采用迅速抖出法取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选择5 mL注射器和4号半针头,抽取维生素B1、B12注射液,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组织(直刺或斜刺),回抽如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一般进针0.5~0.8寸。头颈部穴位每穴注射0.2~0.3 mL,四肢、腰臀部穴位每穴注射0.5 mL。年龄较大的患者推液可快;婴幼儿患者推液需缓慢。如果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液边退针,或在穴位处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公认的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金标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88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27.86±2.3544.83±2.801)2) 对照组3027.93±1.7239.50±2.50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4 讨论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而缺血、缺氧是引起上述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的主要原因[3-6]。肌张力低下型是脑性瘫痪临床分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四肢呈软瘫状、自主动作少、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2]。因此,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重点在于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缺氧,提高肌张力,增强肌力。

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属中医学“五迟”“五软”范畴。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有藏精、主骨、生髓功能,如果父母精髓不足,胎秉失养,则胎儿先天肾精不充,骨骼不坚;脾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若后天失养,脾胃虚损,生化无源,则肌肉四肢软弱无力。故五迟、五软以脾肾为病变中心[7-10]。因此,本研究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脾俞、肾俞,可起到补肾健脾、填精益髓的作用;配以百会、风池、曲池、合谷、外关、髀关可调理气血、疏经通络。

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由我国现代针灸学家朱琏根据大脑皮层活动主要由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组成的原理提出,其取穴多、刺激量不大、时间短促(几秒钟到1~2 min,不留针)、感觉重(短促的痛、胀和触电样感觉),这种针刺手法可以解除机体过度抑制,唤起机体正常兴奋的作用,使机体产生多个兴奋点传导,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从而打破大脑皮层的超限界抑制,唤起机体正常的兴奋作用[11]。这种针刺手法适用于休克、虚脱、迟缓性麻痹、感觉减退或丧失、肌张力降低、精神运动抑制状态等[12]。本研究采用朱琏兴奋法一型手法刺激患者头部的百会、风池,可有助于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提高大脑血氧含量,促进大脑细胞的生长,修复受损伤的脑细胞,激活休眠神经细胞代偿凋亡细胞的功能;而且通过刺激百会、风池,可激活神经传导通路,使患者大脑临界细胞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认知行为能力,也有助于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13-15]。有动物实验[16]表明,朱琏针刺兴奋法刺激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具有保护作用,这为朱琏针刺兴奋手法在临床上对小儿脑瘫的运用提供实验室依据。另外,通过朱琏兴奋法一型手法刺激患者躯干及四肢上的穴位,使穴位周边感受神经或其他感受器良性刺激,经感觉运动中枢整合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进而患者降低的肌张力得以改善;而且以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直接刺激四肢及躯干肌张力低下的肌肉群,也能够直接提高这些肌肉群的肌力[17]。此外,患者年龄较小,对针刺治疗多有心理恐惧感,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容易有哭闹挣扎等现象,若留针时间长则易有滞针、弯针甚至断针等异常情况。而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操作时间短促,而且不留针,可以避免上述异常情况的发生。这也是朱琏针刺兴奋法一型手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较其他针灸疗法的一大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改善GMFM-88评分优于对照组 (<0.05),提示朱琏针刺兴奋法是一种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1] 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

[3] 潘小霞,韦立富,岳进.朱琏针灸兴奋法在中风病偏瘫中的运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72-74.

[4] 颜华,张惠佳.针灸治疗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19(6):89-91.

[5] 何琪,邰先桃,张星贺,等.脑性瘫痪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6):97- 100.

[6] 郑炳铃,王健.脑性瘫痪常见合并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493-494.

[7] 顾晓刚,王润.中医按摩联合针灸应用于早期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5,21(10): 61-63.

[8] 李茂清,付建英,彭志勇,等.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22(4):29-32.

[9] 容国安.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认识和治疗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46-148.

[10] 段传伟,刘云霞,卢斐.小儿脑性瘫痪中医治疗远程教育可行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2): 156-157.

[11] 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11.

[12] 韦立富,岳进,潘小霞.现代针灸学家朱琏学术思想简介[J].中国针灸,2008,28(9):667-671.

[13] 朱琏.新针灸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9.

[14] 张宁霞,王翔宇,刘桂珍,等.热补针法结合Bobath疗法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对脑瘫患儿运动发育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针刺研究,2014,39(4):318-323.

[15] 秦菊芳,李丹丹.针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语言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4):421- 422.

[16] 郑法文,潘小霞,陈丽容,等.朱琏针刺兴奋法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的保护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6, 32(4):81-83.

[17] 陈明明,潘小霞,郑法文,等.朱琏针刺兴奋法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神经细胞凋亡和PI3K、AKt、Caspase- 3蛋白表达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5): 592-595.

Clinical Study on ZHU Lian’s Acupuncture Activating Method for Hypotonic Cerebral Palsy

-1,-2,-2,-2.

1.’,530022,; 2.,530012,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ZHU Lian’s acupuncture activating method with type 1 manipulations in treating hypotonic cerebral palsy. Method Sixty patients with hypotonic cerebral palsy, aged 9-59 month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ZHU Lian’s acupuncture activating method with type 1 manipulation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oint injection of vitamin B1and B12.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once a day, 5 sessions as a treatment course.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 (GMFM-88) was evaluated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after 10 treatment courses. Result The GMFM-88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GMFM-88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 Conclusion ZHU Lian’s acupuncture activating method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eating hypotonic cerebral palsy.

Acupuncture therapy; Cerebral palsy; Hydroacupuncture; ZHU Lian’s acupuncture activating method;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1005-0957(2017)03-0273-03

R246.4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3.027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公关课题(GZGG13-11)

郑法文(1980—),男,主治医师,Email:707868333@qq.com

潘小霞(1964—),女,主任医师,Email:echenpxx@163.com

2016-10-13

猜你喜欢

脑性肌张力手法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层递手法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