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软笔作品点评

2017-03-23罗厚礼

江苏教育 2017年61期
关键词:曹全碑汉碑结字

学生软笔作品点评

▶ 罗厚礼: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和应试教育的桎梏,书法教育已几乎在课堂上销声匿迹。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正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和教育观随之产生偏差的表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多次强调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教育部近年来多次发文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感受汉字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本次征集中小学生书法作品的活动必将推动书法教育在校园的蓬勃发展,更加广泛地激发学生爱好书法的热情,推动学校进一步把书法进课堂落到实处。

看到这次征集的书法作品时,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取法纯正,多以正书入手,楷取褚颜,隶法汉碑,行效晋宋,令人赏心悦目,书法进校园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常州市於承铠小朋友年方10岁,他写的“德泽生命,绿色发展”的校训,用笔干净坚定蕴藉,相同的笔画变化微妙,转折处轻松提笔一折而下,过渡自然。结字端庄从容,款字小楷与正文大楷虽取法不一,但气息相融,这么小的年纪,却写得这么“老”到,显示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魏运同学楷书梅曾亮《观鱼》,以褚遂良书法为根基,一笔一画颇有模样。褚书如美女婵娟,不胜罗绮,上承二王,下开颜柳,既同楷书之端庄,又有行书之迭宕,是初学楷书的极佳范本。这篇习作,气息清新,整体风格统一,用笔变化较多,顺锋、切锋运用自如,横画取势多变,捺画发力处得当,结构绝大多数平稳,章法布局也很协调。这名同学之后需在结字上多用功,比如这幅字中的几个“出”字特别彰眼,除了整体雷同外,更在字形上显得松散。结字的核心原则是“重心平稳”,把握了这个原则,处理方法可以多变。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结字因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姜正锴小朋友隶书韩愈《马说》,取法的《曹全碑》,该碑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汉碑代表了隶书的最高艺术水准。汉碑风格多样,“一碑一奇”,适合初学的汉碑代表有《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等。《曹全碑》是圆笔巅峰之作,婉丽繟约,明媚多方。这篇习作以取《曹全碑》之韵为主,同时掺杂其他碑风。用笔以圆为主,偶尔用方,顺逆收放,变化丰富。特别是转折处方法多样,如第二、三两个字,“有”字转折处稍提笔即向内翻折,“伯”字至转处则圆转而下,其他字有提笔另起而折下,有的至右方重按而折,有的则轻按而后翻。能在这些细微处体味经典的丰富变化,一则说明这名同学细心观察,二则说明平时训练方法正确。当然,有些地方不可为了变化而变化,如第一行“而”字长横起笔取右下切笔,显得很突兀,与整体风格不协调。结字上,既要照顾上下字的呼应协调,又要根据这个字形自身的特点,不要人为地拉长放大。

盱眙县马坝中学王雯静同学的大篆《临江仙》,是相当成熟的一幅作品,说明该同学在书法上已经有很好的积累,字法、笔法都比较熟练。将来可望在书法上作进一步的发展。当然,书法作品为中国艺术的代表,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多读书、多涵泳、多修身。

另外还有两位学生的作品不能不提。一位是高雨菲的“德是寿相,善为福根”对联,这幅作品可谓人小气魄大;再则是6岁小朋友张乔溆的大篆“有莫传道,子英执中”,他(她)可能不认识这几个字,更不会知道其含义,仅就书法而言,也没有规范的笔法,但是能有这个模仿能力足矣。何况这幅作品的雅拙气息煞是可爱,“赤子之心”“天真灿烂”又有谁能比?在书法教育中,保护好学生的“天性”“本心”,进而挖掘发挥好他们的独有气质,至关重要!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处副调研员,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曹全碑汉碑结字
隶书“接笔”论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张健书法作品
巴蜀汉碑书法艺术探究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汉隶的刚柔之势
《曹全碑》技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