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比较与建议

2017-03-23陈欢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卫生医疗

陈欢

(武汉市急救中心,湖北 武汉 430021)

中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比较与建议

陈欢

(武汉市急救中心,湖北 武汉 430021)

目的:探讨中国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方法:通过卫生服务体系的评价标准,分析比较国内外院前急救服务模式的现状。结果:我国目前院前急救服务体系较为独特,在经济性、高效性、规范性方面与国外尚有差距。结论:加强可行性研究,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强我国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改革步伐,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能力。

院前急救; 服务体系; 模式

发生于2015年11月3日的“南航急救事件”,不仅引发社会关注,专家也普遍认为,这一事件已经为我国院前急救制度建设敲响了警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认为,这次事件看起来是个体案例,但却反映出院前急救体制机制、科学技术和人文理念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有关部门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改革,完善体系制度建设[1]。

1 国内情况

1.1 基本情况

由于历史、国情、文化的原因,更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甚至零投入的原因,中国的城市急救中心的建设模式五花八门,样种繁多,占主流的有独立型、院前型、依托型、指挥型4种模式;近年来,又出现了三警统一型等非主流模式。即使在同一个主流模式内,由于地域的差异,以及政府重视程度、当地主管部门和急救中心领导认知程度的不同,运作方式也各司其道,莫衷一是[2]。

中国院前急救为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机构属于公有制,从业人员主要为医生承担。极少数地区开始探讨单纯急救车转运服务,由非专业人员承担。中国院前急救模式较独特,不同于其他国家与地区。

1.2 研究情况

对院前急救模式的选择便成为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关注重视理所当然,深入研究更是大有可为。体制与模式是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中由来已久的问题,可以说从急诊学科诞生那天起这个问题就争论不休,在历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或较大的急救学术活动中都要将此列为一个单独的征文题目,并在会上分组讨论[3]。如2001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急救医学发展国际研讨会,探讨适合中国的院前急救模式成为重要内容。许多发达国家专家献计献策。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美国专家Michael J.VanRooyen博士也介绍了国际上两种急救模式,英-美模式的理念是“将病人带给医生”。而法-德模式的理念则是“将医生带到现场的病人”。并认为中国属于英-美模式。其后国内的研究多围绕地区间不同模式优缺点的比较。至于中国属于何种模式,或应该采取国际上何种模式的研究比较少。

2 发达国家或地区院前急救模式

按照主管部门、急救机构性质和从业人员,发达国家或地区院前急救模式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别进行归纳比较。

2.1 主管部门

白色模式: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院前急救工作,如英国、加拿大卑诗省。红色模式:消防部门负责院前急救工作,如日本、香港。联合模式: 以卫生部门为主导的与消防部门共同承担的组织形式,如法国、德国。

2.2 急救机构性质

公有制:院前急救机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私有制:院前急救机构所有权属于私人。如西澳大利亚州、美国部分州。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签订合约,由私人机构承担。

2.3 从业人员

医生与医疗辅助人员形式,通常所说的法-德模式,以法国为例,主要由医生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电话为15,主要由医疗辅助人员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消防局电话为18,大多数院前急救服务由消防部门承担。

院前急救机构中没有医生,急救人员为医疗辅助人员。从事危重病医院之间转运的由医院医生负责。如英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

3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比较中概念的差异

中国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必须解决怎样建设和建设什么样体系的重要问题,建设什么样体系就是本文所说的模式。实际上,针对急救医疗服务其“模式”一词有2种含义:一是指急救的观念,即“模式是人们认识和解决某类问题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是一种思想观念、理念或指导思想,如:国际上两种模式的方法,这种意义上的急救模式被称为“急救医疗服务模式”。二是指院前急救体系的组织方式。

国内所说的院前急救型、单纯指挥型等急救模式实际上指的是第二种,即组织方式;与国际模式所定义的内涵不一致,不能进行比较。

3.1 研究侧重点不同

在院前急救服务体系中,中国院前急救模式研究围绕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组织形式展开,与急救站组成一个机构的就是院前急救型;单独成立则为指挥型;急救调度和现场急救都交由一个医院来承担则为依托医院型;如果与警察、消防合并则为三警统一型。其核心问题是怎样建设及建设的主体问题。政府为主导、投入大,多半属于独立型;有的个别城市,特别是县市一级,甚至政府零投入,多半建设依托医院型;还有的城市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的,只能因地制宜选择建设指挥型。

发达国家与地区院前急救模式中侧重点,则是急救人员资质问题,不同人员资质急救的比较研究。英-美模式仅有医疗技术员和医疗辅助人员;法-德模式,不仅有医疗技术员和医疗辅助人员,还有急救医师、麻醉医师参与。很少有研究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组织形式的。其实质是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经费投入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而发达国家与地区,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经费投入通过税收、捐赠等不同形式得到保障,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固化与强化。

3.2 评价卫生服务体系的标准不同

国际上对两种类型的院前急救模式的优劣争论甚大。但对不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对涉及到不同社会运行中的需求和文化这种体系进行比较的研究很少,如哪种体系运行效果更好?为什么好?许多急救专家指出:没有“黄金”急救医疗体系, 也没有“黄金”时限和“黄金”技能,急救医疗体系应该是灵活的,能根据当地特殊情况进行调整。判定一个卫生服务体系是否好坏,通过绩效管理收集分析该体系各项指标,从严格经济学观念来看,有两类卫生服务绩效指标:一是卫生资源指标,如投入的人力和经费,二是卫生服务利用指标。也有卫生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认为还有第三项指标即效果与公平。

4 对中国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有效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的目标是提供通用的抢救,也就是每个需要急救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服务。我国现有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已难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县市及农村地区十分突出,解放思想、加快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步伐势在必行。

就具体的方式方法来看,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

1)建纲立制,制订和完善全国性的院前急救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制化进程,明确和规范院前急救体系的责、权、利和发展方向等问题。

2)加强院前急救体系改革的可行性研究。应成立专门机构,对我国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中的资金投入、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制度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同时加强和加快院前急救事业的规划,统筹安排我国院前急救体系改革,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3)理清和规范院前急救工作职能,尽快实行分级调度,对不属于院前急救职责范围但群众有强烈需求的任务如转院、出院等,尽早引入商业化运作。

4)在较大城市学习借鉴英国和加拿大卑省院前急救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医疗辅助人员,院前急救医生作为技术骨干,只在少量非常紧急情况出车;乡镇院前急救只配备医疗辅助人员,不配备医生。

5)学习国外经验,在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院前空中急救,提高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效率。

[1]胡浩,彭卓,仇逸.卫计委回应“南航急救事件”:正调查核实情况 [N].大河报, 2015-12-01(A10).

[2]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13(8):571~572.

[3] 武秀昆.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中的体制与模式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 2012,26(12):21~23.

[编辑] 一凡

2017-01-18

陈欢(1975-),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院前临床急救工作,506606990@qq.com。

R197.1; R459.7

A

1673-1409(2017)08-0054-03

[引著格式]陈欢.中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比较与建议[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8):54~56.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卫生医疗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卫生歌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讲卫生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