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的比较研究

2017-03-23胡思媛

北方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德彪西曲式调性

胡思媛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的比较研究

胡思媛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有史以来,描绘月光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其中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就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作品。虽然这两首《月光》同名,并且也同样被大家所喜爱,但因为作曲家的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作曲家所呈现出的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及乐曲的意境都截然不同。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更深入了解古典主义时期和印象主义时期的特点和内在的联系,使之更好地掌握这两曲,以及更为精巧地演奏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魅力。

贝多芬;德彪西; 月光

一、“乐圣”与“钢琴画家”——创作背景

(一)“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出生于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由于家境贫寒,贝多芬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神童,为他挣钱,所以从小贝多芬就在父亲的逼迫下学习钢琴。并在11岁时跟着奈弗学习钢琴和指挥,在奈弗的引导下贝多芬受到了启蒙运动和德国当时进步文学的影响,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生活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并把这种思想逐渐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二)“钢琴画家”德彪西

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享年56岁)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法国作曲家,也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创始人。德彪西具有敏锐、新颖的音响感觉,从学生时代起就不愿遵循墨守成规的正统音乐理论,厌烦传统和声的繁琐规则。他偏爱印象主义画家,喜欢自己的作品听起来像是即兴而作。德彪西曾说“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作为现代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音乐总是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视觉联想,因此人们称他为“钢琴画家”。

二、“动”与“静”——音乐曲式结构的不同

三部曲是作曲家写作时比较常用的一种曲式结构,在贝多芬和德彪西这两首《月光》中同样也都运用了三部曲式这样的结构来写作。但在这两首《月光》中又有很多变化,例如在调性上的对比,在节拍上的不同。

如下列曲式结构表格:

调性 节拍 曲式结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c——bD——#c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2/2-3/4-4/4三部曲式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1-69 70-129 130-329三部曲式A -- B -- A +尾声1-26 27-50 51-65 66-72德彪西《月光》 bD 9/8

由以上表格可知,在调性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三个乐章中分别运用了#c-bD-#c的调性,而#c和bD又属于同主音大小调,所以在整首作品中,看似变化了的调性,实际上却没有变化,不同的调号,却是同样的音。而在德彪西的《月光》中,全曲的调性都在bD上。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背景,不同心境的作曲家在《月光》中所使用的调性却是相同的,由此可见,bD比较适合演绎月光的光辉和静谧。在节拍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属于三个乐章的奏鸣曲体裁,所使用的演奏表情符号的不同,和作曲家在三个乐章中不同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作品的节拍变化比较丰富。而在德彪西的《月光》中,作曲家只是通过乐曲来表达月光真实的美感和朦胧、飘忽的意境,所以在节拍上比较统一,没有变化。

(一)“动”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个乐章是持续的慢板,单三部曲式。这一乐章具有浪漫主义夜曲的特点,由三连音构成背景,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乐章之中。第二乐章是小快板,仍是三部曲式。此乐章比较短小,它将沉思冥想的第一乐章和气氛紧张的第三乐章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衔接起来,被李斯特形容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第三乐章是激动的极板,采用了奏鸣曲式。虽然在调性上第三乐章保持着和前面乐章的紧密联系,但所表达的情绪和精神却迥然不同。在第三乐章中把第一乐章压抑的情感进行释放,变成一声声的呐喊,体现了贝多芬与命运相搏斗的大无畏的、勇敢的精神。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贯穿了第一乐章流动的三连音,到第三乐章前后呼应的华彩琶音,乐曲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奔流。二是该乐曲表达的是作曲家内心世界的变化,是作曲家主观意识上情感的表达和抒发,从第一乐章持续的悲伤情绪,到第三乐章斗志昂扬的革命、英雄情绪,是作曲家从一个心理状态转换到另一个心理状态的心路历程。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二)“静”

德彪西的《月光》是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由“A-B-A+尾声”的三个部分组成。《月光》是一首很有表情的行板,速度徐徐而缓且具有表情,在和声的运用上更是变化多彩。在这首乐曲中,德彪西淡化了传统功能和声的用法,减少了“下属--属--主”的运用,而更多采用了一些副三和弦,给乐曲增添了更多的色彩性。乐曲中不仅使用了很多的三度和弦,同时也运用了很多例如“七和弦、九和弦”这样的非传统结构和弦。德彪西自己曾说:“他只创作那些能取悦于自己耳朵的旋律,根本不管和声进行与格式的惯例。”

德彪西《月光》的“静”主要表现在乐曲的调性和声,和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在调性和声上,采用了具有浓郁色彩的bD和清澈、流动的和声织体来描绘月光的静谧和朦胧。在印象主义风格中,其乐曲的本身就是为了描绘月光,突出的是对事物的客观感受,而非作曲家主观情感上的变化。所以该曲就是描绘月光优美、静谧的一面,使人有一种享受在月夜下明净、安逸的、诗情画意的感觉。

《月光》

注释:

1.丁妮.《以比较的视野看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N].成才之路,2011-07-25。

2.关越寒.《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分析与比较》[N].艺术教育,2011-06-01

3.张妍.《德彪西<月光>的创作及演奏探析》[N].剑南文学,2013-07-25。

[1]丁妮.以比较的视野看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N].成才之路,2011(07):25.

[2]老洪慧.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曲式、调性及其他[N].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2):30.

[3]方林.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N].民族音乐,2016(06):30.

[4]关越寒.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分析与比较[N].艺术教育,2011(06):01.

胡思媛(1992—),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在读研二学生,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德彪西曲式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钢琴家德彪西(上)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美丽的邂逅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