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课本去旅行

2017-03-21王珏

王珏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小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

【关键词】旅行也是学习 自主游 小导游 收集资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58-02

引言

暑假结束,孩子们迎来了新的学期。翻开新学期的课本,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高中语文,又出现了许多国内外的风景名胜、大好河山,多么令人向往啊!“读万卷书”让很多孩子记住了美好篇章,但是“行万里路”才能让他们亲身体验那些真實的存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安排一个假期,带着课本出发吧,让孩子在真实的美景中感受文章中每字每句的含义,让孩子在特色的美食中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孩子在历史的建筑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才干……

语文课是一次快乐的旅行,那美丽的无限风光就隐藏在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方块字当中。给语文课堂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享受精神的自由,交流真切的情感,开启他们的探索之旅。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因此,教材中有关写景类的游记文章,我就上成自主旅游的样子:

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去景区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学习《长城》、《颐和园》时用图片导入,学习《秦兵马俑》、《圆明园的毁灭》时用故事导入,学习《拉萨古城》、《草原》时用音乐导入,学习《索溪峪的“野”》、《黄山奇石》时用设疑导入……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兴趣,能使学生迅速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游览

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民族对于常年生活在我们这里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空白。因此上《和田的维吾尔人》这篇课文,我就通过展示新疆的地图和维吾尔人的图片,让学生对和田的维吾尔人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我出示了旅游提示,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维吾尔人的什么特点,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理解。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我采用小组结队的方式,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旅游,成为快乐的参与者、探索者,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组交流游览的见闻,感受,锻炼大家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推选出小组代表进一步进行全班交流,用小标题总结维吾尔人的特点。交流时,通过配上图片和舞蹈的欣赏,加深了学生对维吾尔民俗、地域风情,维吾尔人的豪气乐观和热爱土地的认识。在课堂的旅行中,学生感悟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认识了事物,增长了见闻,老师是聆听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在语文课的旅途中,偶尔也会有突发事件——

有次上《桂林山水》时,当同学们刚刚游览完漓江,正兴奋地聊着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的特点,有位孩子突然把手举得高高的,一副很着急的样子,我以为他是要上厕所,没想到他却认真地说,他暑假正好去了广西,看见那里的山景和书中文字描写的是一样的,但是漓江的水却有着天壤之别——是浑黄不清的,和咱们赣江的水差不多,偶尔江面还漂浮着一些垃圾。这不是存心在找茬吗?我在说着这里的“清”,他在那里讲着“浊”。我正想发火,转而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向全班同学发问,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顿时,同学们炸开了锅。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那孩子总结道,他在桂林旅游的那几天刚下过雨,江底的沙石被吵醒了,原本清澈见底的漓江水才浑浊了,至于垃圾嘛,可能是生活垃圾,也可能是游客的环保意识差!

不虚此行呀!一次亲身体验的旅途,既领略了课文中的美好,又发现了大自然的其他面目,还引发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文明,不仅指语言,还有行为。一节语文课下来,慢慢游,细细看,明事理,学做人。

三、跟着小导游,回味旅程

小导游”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目的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孩子们的意识中,导游就是照着课文相关的内容说一说,几乎把课文背下来。其实,正确的导游词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向旅游者表示问候、欢迎并做自我介绍;

2、介绍景观的概况;

3、介绍有代表性的景观和相关的传说、典故;

4、在游览结束后,对游览地做一小结,如有未到之处可做简要说明;

5、最后,对游客的合作表示感谢,并对游客表示祝福。

上完《长城》,在我示范引导后,有个“小导游”像模像样,自制了导游PPT稿,把导游词的开始处设在了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上,带着游客体验了火车如何上八达岭之后,再讲述长城的概况、结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告知了自由游览的时间和集合时间、地点,期间还时不时地考考游客。教室里热闹极了,同学们乘着火车,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长城的美景,耳边倾听着他那绘声绘色的解说词,赞叹声此起彼伏。

四、拓展空间,开阔视野

1、交流资料

语文教材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始终是有限的,不能包罗万象。这对于心中充满了求知欲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围绕课文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由于出发点不同,认识面不同,课前请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维吾尔族的资料内容也必然不一样:有的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有的是维吾尔人部分常用的方言,有的是新疆的特产,有的是维族的乐器,有的是新疆的气候特点,有的是风俗习惯、日常禁忌,有的是节日特点,更有吃货找来了新疆各地的水果。大家把收集到的资料分享、交流、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畅所欲言,这又是一次短暂而美好的旅行。

学生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产生新知识,并自觉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制定行

买份地图,孩子和家长一起找找“我的位置”,“目的地位置”,距离有多远,应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几天,怎么安排行程,收拾行囊,带上相机……把教材中的图文内容转换为亲眼所见的实景。孩子此时不是旅行的跟随者,而是参与者,这样的旅程对孩子来说,比走马观花似的传统旅游更有意义得多。

3、选择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4、选择你你感兴趣的内容画下来

总之,学习不能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那是“跟团游”;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做“自主游”。教学不再是单向传递——接受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启发、互动共生的过程,是共识逐步获得和扩大的过程,知识再创造、再理解和再加工转换后,是不断自由生长的鲜活生命。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对其的看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