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制冷技术一体化教学

2017-03-21吴海春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中职

吴海春

【摘要】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制冷技术一体化教学是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 制冷技术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B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99-02

当下,制冷技术发展飞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制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实训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一、职校制冷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实施一体化教学是弥补教材局限的必要手段。当前,技校制冷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教材大多是经过压缩之后的精编版,这些教材的进步性体现在突出了实践的价值,局限性表现为只关注单项技能。受教材的影响,学生经过实践掌握的技能相互之间经常是孤立的,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片面,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无法与实际项目的处理要求相吻合。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则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系统把握,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

(2)实施一体化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由于课时偏少,实践课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再加上教学装备资源不足,教师在进行维修技术讲解的时候,往往只能利用模拟演示法,学生对于故障的理解不够清晰,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则可以将知识讲解融入操作实践中,有助于教育成效的优化。

(3)实施一体化教学与职校生的特点相适应。职校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能力水平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学生的特点在于普遍不擅长文化课且在学习中不主动,甚至有不少学生都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传统教法无法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但一体化教学却可以借助实践与理论融合的过程来简化知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制冷技术一体化课程分析以及实训教程制订

(一)制冷技术一体化课程分析

制冷设备原理与技能训练课程是技校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包含电工基础、电子电路、机械基础、钳工工艺、焊工工艺等相关知识内容,属于综合一体化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理论涉及面广,对学生综合操作技能的掌控要求很高。笔者根据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室设备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组合了一套制冷教学设备,并运用到一体化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制冷维修技术,尽快完成从学校教育向企业岗位教育的转变;学生结业可直接考取“中级制冷工”“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中央空调操作员”证书;掌握多种技术,增加就业渠道,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训教程制订

制冷设备实训、考核操作台,可完成电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实训教学。实训操作平台中部设置有仪器、仪表、电源插座及控制装置,顶部设置有功能课题挂箱架,对不同的实训课题可更换不同的实训挂箱。实训挂箱采用目前流行的免接线插接形式,内部安装有真实的设备元件,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控制状态。课题挂箱还配有控制参数设置箱和故障模拟设置箱,供实训评价、考核使用。根据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具体达标要求,故障模拟设置箱可自由设置不同难度的故障现象,提供给学生进行设备故障维修实训。

(1)实训课题挂箱设计。配合制冷课程教材,设计电冰箱电气控制线路实训考核挂箱。挂箱内安装真实设备元件,可由外部插接线路组合完成双门直冷式电冰箱、双门间冷式电冰箱电气控制线路。通过参数设置箱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通过故障设置箱完成常见电气故障的设置。可外接制冷压缩机进行带负载运行,可外接制冷实习用电冰箱裸机形成完整的电冰箱实习、实训教学系统。具备电冰箱电气控制线路实训、考核功能。

(2)实习教学教仪设计。配合制冷课程教材中电冰箱制冷系统的实习教学要求,设计有电冰箱制冷系统实习裸机,在电冰箱裸机的制冷管路上安装有压力表、温度计、液视镜、工艺维修表阀等关键仪器设备。可提供学生进行制冷剂的加注实习操作,可提供制冷系统漏、堵等常见故障的检修实习教学。

三、注重制冷技术一体化教学中的过程

(一)注重师生实践与交流

一体化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训练过程。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演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常想自己动手,而且动手能力也十分强。因此我们就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这样,既便于学生思考,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选一个比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其他学生在一旁观看,不懂或不会的地方老师及时指导,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老师巡回指导,总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和强调,提醒学生并引起学生重视,对个别学生作个别辅导,这样就能真正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之处或者理解错误的地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学习、操作。老师应督促学生全员动手,并加强指导。经几次练习,学生就会完全掌握所学内容。操作中,教师加以辅导的同时,还应该多强调此次课的重点部分,告诉学生哪些内容的重要性。比如,机械制图这门课,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工人的必备知识。因此需要同学花大力气和时间去主动学习。机械制图贯穿于整个机械行业。只有学好了制图才能在机械行业中走的更远。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一定要努力消化每次课的内容,对于每次课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扎实的知识将会为今后的工作或者深造做一個很好的铺垫”,然后做出适当的鼓励,鼓励他们把精力用到学习中来,告诉他们跟自己作比较,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我提高

一体化教学主要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学生想干就干,不干也无所谓,老师不督促,这样,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可能收获不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几次课的操作训练,应能学到很多东西,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操作。如果课堂上不讲究质量和效率,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操作时边操作边讲话,边练边玩,在钳工实习场地随意出入,任意打闹,学生操作时就没有紧迫感。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沒兴趣,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改变这种状态,操作过程中可分组进行操作比赛,或者对每个小组的同学工作完成情况做好记录,老师在一旁给学生记时打分,并挑选几个好学生来协助老师进行当裁判,同时给予干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干得差一些的学生以鼓励,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干得好的学生就更想露一手,信心百倍,干的不好的学生也想努力赶上,不甘落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1)鼓励学生合作互助,促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自己要与学生多沟通之外,还要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一些合作,通过互相帮助来促进共同进步。以制冷原理的学习为例,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不好的学生互相帮助,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及能力水平,进行搭配分组。制冷原理里面有几个核心关键词,如压缩机、冷凝器(室外机)、气态的氟利昂、液态的氟利昂、蒸发器(室内机)、室内机的风扇等,学生如何理清这几个关键词的关系是理解制冷原理的关键。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组合将草图和理论联系起来,学生之间结合草图和理论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解疑释惑,从而为学习后面制冷问题的排除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实习过程中注重各种细节

一体化教学不同于理论课,实习过程中,实习场地有各种工具与设备,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会给学生造成安全事故。也有的学生不爱惜工具,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故意破坏工具。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多做出强调,加强这方面的组织管理,必须从各个角度上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对工具的使用,对所有用到的工具特别是量具要轻拿轻放,切勿故意损坏工具。尤其是一些量具,平时不注意检查,不仅容易丢,也容易损坏。所以教师应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和课堂结束之后组织各组组长检查工卡量具。操作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各组组长配合老师检查工卡量具。如发现有损坏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就事论事,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也为了避免安全事故,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让学生能有意识的保护自己。

总之,制冷技术一体化教学作为我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教学方式,注重“学、教、做”,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提高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成为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蓝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1].职业,2012(09).

[2]袁启兴.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校的优势与实践[1].职业,2011(6).

[3]陈继权,《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国亚龙科技集团.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中职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