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析

2017-03-21付江红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付江红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承担该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考核评价等问题,进行一定的改革,使该课程对学生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纲要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师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33-02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深刻认识和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因此,就《纲要》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它应该是丰富的;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言,应该是多样的;就考核评价而言,应该是全面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还尚未认识到这些问题,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不尽如意之处。所以,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然。

一、对《纲要》课程教学现状的简要分析

根据调查了解,一些高校承担《纲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习惯于照搬教材的内容体系,逐章逐节讲解的多,结合社会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做得少,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在教学手段上,有的教师迷信多媒体技术,对PPT课件依赖严重,课堂教学满足于对PPT课件的演示念读,少数教师常常坐在多媒体讲台前,对着电脑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反应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突出,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课堂互动的方法较少。少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在教学形式上,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几乎没有开展起来;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考核上,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考核“一考定分数”的做法,在部分高校依然存在。重视期末考试的做法,使少数学生对待该课程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考前突击复习得现象较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学生在考前萌生作弊动机,在考场实施夹带作弊。对《刚要》课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那么,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将是困难的。

就《纲要》课程主要内容而言,多数学生通过在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有了基本把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不进行一定的补充和调整,而是简单地重复学生已经知晓的内容,那么,其教学状况必然是你(教师)讲你的,我(学生)干我的,老师和学生“井水不犯河水”。因此,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教师在讲授《纲要》课程中,常常出现部分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要么旷课,要么在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看课外书籍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屡屡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的教师是应该进行反思的。究竟是我们讲授的内容学生已经知晓而不感兴趣呢?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问题?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对教师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不难看出,承担《纲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否则,学生就会在枯燥乏味的教学状态下,对《纲要》课程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如果这样,显然难以实现该课程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对《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根据以上对《纲要》课程教学现状的简要分析,结合多年从事《纲要》课程教学经验体会,我们认为,对《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能简单地按教材体系和内容平铺直叙地讲授,而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别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补充。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实施《纲要》课教学时,可以根据每一章的重点难点,结合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等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对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划出相应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题讲解。对大多数学生知道的内容,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理解的内容,教师如果仍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肯定不怎么感兴趣。反之,对于学生不知晓的内容或不清楚的史实,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纲要》课内容了解多少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一定调整。对学生知道的内容略讲,对学生不清楚的内容多讲,对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专题讲。

另外,教师应把党和国家现阶的一些重大事情、基本政策、主要会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召开相关纪念会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及时补充到教材相关章节中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让学生了解“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这一教学目的,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贯穿起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生动而丰富。要实现这一改革设想,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补充和调整,不能简单地按教材体系和章节平铺直叙地从第一章讲到最后一章,受所谓“完成教学任务”形式的牵制而影响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在2014年夏季学期,我在讲授《纲要》教材第九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和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及时补充进了教材,并下载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视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得到了学生的赞赏。学生在听我讲授本章节内容的教学中,听课的状态是认真的,听课的神情是专注而凝重的。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在听了我对本节课程的组织教学后,收获和启发是很多的,教学效果也应该是积极的。

第二、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对多媒体手段,不能过于依赖和迷信,而应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起来。我们知道,多媒体技术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起决定作用。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是教师相关知识贮备要充足、教学技能技法要娴熟、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PPT课件唯一化,而应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对教材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及史实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板书、背诵等是必要的。比如,我在讲授“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内容时,教材中有这一段文字叙述,“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投入战斗了。”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点名让学生站起来朗读这段文字,并要求其发挥想象,对我们党在大革命时期艰难处境进行叙(下转129页)(上接33页)述,真正理解今天我们祥和、安宁、稳定、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自觉珍爱和平。被点名朗读这段文字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会油然而生。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朗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其教学效果肯定比教师单纯演示PPT课件要好得多。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应当提倡多样化,而不能借教学手段“现代化”之名搞教学手段“单一化”之实。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离开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后,在教学中就会不知所措,这是不应该的。因此,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该提倡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互结合。教师不能一提“现代技术手段”就刻意去否定“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以“传统教学手段”去否定“现代技术手段”。正确的态度是灵活不同教学手段。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外,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情况的实际需要,对课堂教学中要讲授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重要年代、关键词语等,在黑板上进行适时板书,以向学生传递其相关知识内容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格外关注和重视。可见,对《纲要》课教学手段应当提倡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停电、设备故障等不确定因素,进行灵活有效处理,避免因教学手段单一而影响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对《纲要》课教学应提倡多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摒弃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多启发学生理论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设计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在课堂教学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思考状态下听课,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活动,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听课。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答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主动去寻找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答案,这种方法比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效果要好。讨论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學中,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只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就要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肯定。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综合运用,把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些重点难点交给学生,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与教师进行广泛讨论。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清晰流畅、抑扬顿挫,不能含混其辞。互动式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实现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之一,值得从事《纲要》课教学的教师大胆尝试。

三、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纲要》课程的教学组织,由于教师专业教育背景不同、教龄长短不一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组织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不同教师肯定有各自的一些教学方法,这是无疑的。但是,在《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问题上,只要是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是教师,都可以进行大胆教学改革探索,从而使《纲要》课程的教学组织做到针对性强、感染力大、教学效果良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只要是改革的措施得当、方向正确,才能使学生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这些问题,真心搞清楚、弄明白,从心底里信服这“这四种选择”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只有在对该课考核评价上进行科学设置,才能使学生通过对《纲要》课程的学习和考核,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总之,从事《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实际开展的教学工作中,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问题上,只有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形式的可变性、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等,才能使《纲要》课程在对当代大学生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功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担当起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顾海良、佘双好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叶放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初探,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