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补液方法治疗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的效果分析

2017-03-20王敏善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1期
关键词:性休克补液病死率

王敏善

(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广西 桂林 541001)

创伤性休克属院前急救常见危重症类型,多数患者伴有短时间内血液大量流失现象,致使机体血流灌注压持续下降引发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急病症,一旦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为了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路径,本文就不同补液方法治疗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展开了研究,现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0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各25例。A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7~50岁,平均年龄(34.26±3.47)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8例,高空坠落3例,撞击伤3例,其他2例。B组男16例,女9例;年龄9~50岁,平均年龄(34.54±3.69)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9例,高空坠落4例,撞击伤2例,其他1例。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参与研究的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药物过敏、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病、妊娠及哺乳期病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救治,包括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控制出血量、清除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等内容。在此前提条件下,A组采用传统补液法,依照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施救原则给予患者浓度0.9%的NaCl溶液500~100 mL,25 ml/min,确保平均动脉压>80 mmHg。B组采用亚休克疗法,给予患者浓度7.5%的高渗NaCl溶液,3~4 ml/min,使患者处于亚休克状态,平均动脉压保持在30~40 mmHg。

1.3 观察指标

结合临床资料统计患者输液量、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PLT(血小板计数)、PT(凝血酶原时间)和SBP(收缩压)水平。(2)统计患者治疗<1 h、治疗1~2 h和治疗>2 h的病死率,求取总病死率。(3)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 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x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情况对比

A、B两组患者输液量、Hb、HCT、PLT、PT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SBP水平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s,m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s,mmol/L)

组别 输液量(mL) Hb(g/L) HCT(L/L) PLT(×109/L) PT(s) SBP(mmHg)A组 2145.34±394.32 104.22±17.68 0.240±0.043 105.45±18.64 15.37±2.65 75.87±13.68 B组 602.27±101.69 117.25±23.53 0.318±0.054 174.28±31.47 11.25±1.86 73.92±12.85 t 18.946 2.214 5.650 9.409 6.363 0.519 P 0.000 0.016 0.000 0.000 0.000 0.303

2.2 疗效对比

B两组患者治疗<1h病死率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h病死率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2h病死率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总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n(%)]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0%(10/25),包括6例恶心,4例寒颤;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00%(3/25),包括2例轻微寒战,1例寒颤。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x2=5.094,P=0.024。

3 讨 论

临床实践证明,创伤性休克的抢救要素在于为患者及时补液扩容、维持酸碱度平衡、确保呼吸通畅,而补液又是院前急救的重要手段,与患者预后效果密切相关[2]。传统的补液方法要求医师尽快令患者意识苏醒,促使机体血运有效恢复,各项生命体征水平与正常水准相接近,维持机体组织血流灌注量。然而国内多项外研究结果显示,创伤性休克患者受个体差异性因素影响,在休克时期均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为了提高施救针对性和有效,医师在补液时必须根据患者实际失液量和具体特点灵活调整补液速度,从而充分发挥补液的积极作用[3]。因此传统补液法在早期给予患者大量液体补充会导致机体凝血功能下降,致使损伤部位已经凝结的血栓脱落,造成局部压差增大,加剧出血量,导致患者出现寒颤、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致人死亡[4]。有学者研究发现,采用亚休克疗法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补液急救能够有效确保Hb、HTC等生命体征指标保持稳定,减少补液对集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同时令患者血压水平保持在低位状态,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效果[5]。与上述分析一致,经本文实践发现,B组输液量和PT均明显小于A组(P<0.05),B组Hb、HCT和PLT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表明B组临床止血情况更加理想,血压水平更加稳定。B组总病死率16.00%和并发症发生率12.00%均明显低于A组的44.00%和40.00%(P<0.05),说明B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死亡情况控制效果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采用亚休克疗法对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补液救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降低患者病死率,因此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意义。

[1]王宏宇.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补液方式的急救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5(5):117-118.

[2]张 梅,孙 琦,许月琼,等.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抢救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2016,28(3):421-423.

[3]郭明清,王 林,张 慧,等.不同补液方式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6):7168-7170.

[4]陈 亮,徐加富.不同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98例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6,6(35):99-100.

[5]王 晨,水 颖.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1):23-25.

猜你喜欢

性休克补液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口服补液盐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研究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