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重建路径选择

2017-03-18王百合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重建价值

王百合

摘 要: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的落后就会导致农村教育的落后。在倾斜的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追求国际化而忽略本土化,使农村教育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的非组织化。乡村教育文化重建的逻辑起点在于乡土价值的激活。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价值 重建

一、激活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继承传统乡村生活方式

(一)教育目标:使乡村少年健康发展

激活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首先要重新确定农村小学的教育目标,即:在给予农村学生相对公平的小学教育的基础上,使乡村少年精神与人格健康发展。我们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满足农村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基本的乡村情感与价值观,培育乡村生活的基本文化自信,并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积极接纳现代文明,又不失对自我生存乡土的关爱,从而实现个人内在生存秩序的和谐与置身乡村人生命生活世界之中个人生命意义的安顿”。农村小学的教育目标就是能使乡村少年健康发展。

(二)课程设置:城市化与乡土化相结合

首先,每个农村小学以当地风土人情、民间传统艺术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这样既可以让农村学生通晓本地的乡土文化,又真正学习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其次,根据以上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设相关对应的实践课程,让农村学生亲身感受一下乡土文化的魅力。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既要立足乡村,又要突破乡村的视野,面向城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教育方法:符合乡土人文关系

农村小学布局上移是本着缩小城乡差异为原则,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为目的。尽管乡村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如城市,但我们不能否定乡村的人文元素。乡村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变迁的基点,所以我们对农村教育更是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然而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总是生搬硬套城市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二、激活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沿袭传统乡村价值观念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切自然情怀和田园感受

乡村有田野、山冈、小溪、小鸟……这些都是乡村的基本元素,也是与众不同的优势,立足于此,农村学生展开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乡村少年的成长,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始于自然,乡村少年的生命世界都是在自然中展开的,与自然的交往乃是乡村少年的生命地基”。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资源的利用,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除了功利性目的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既应该回归生活的本体、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

(二)人与人的关系:沿袭际代文化

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以城市主流文化价值为取向,如教育目的、内容、运行等。不断给乡村少年灌输城市文化价值观念,“而这种灌输往往又是以排斥和否定非主流文化为前提,以强制或暴力的形式进行,结果是复制和恶化了城乡差序的格局,无形中加强了人们钦羡主流文化而鄙视非主流的行为和观念”。我们应该转变视角来看一下我们乡村,我们的乡村的文化,那种质朴、纯真,是城市、城市文化所不具有的。当然,乡村文化、“后村小”教育面临困惑与历史和当前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我们要不骄不躁寻求我国新乡村文化圈。

(三)人与自我的关系:牢牢抓住生命之根

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应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使人的生命具有全面性、自由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然而,“后村小”教育并非如此,教育价值在发展过程中追求城市化、功利化,乡村精神情怀受到冷落。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应该明确教育面向人是第一原则,始终在教育领域认识、实践,形成合理性教育理念和观念,是进行合理性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准则。

三、激活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秉承传统乡村社会结构

(一)以村小为核心载体乡村文化走向厚重

现行的教育知识,“不能让乡村孩子对父辈的营生方式、故土的风物人情,有基本的熟悉、理解和认同,对自己所根植的文化与历史怀抱敬意以及难以割舍的亲情连带,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疏离、厌倦甚至背弃”。农村小学是在乡村的独特价值观念、文化类型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而必然造成文化系统的重大变迁(文化的核心在于一套价值标准)”。反之乡村价值观念、乡村文化以村小学为核心载体逐渐强大。

(二)以村小为学习共同体使乡村教育走向繁荣

2012年9月开始,农村小学布局逐步上移,“后村小”教育價值一味地适应城市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现代化要求;农村文明、农业文明在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层面化却遭到歧视。“村小”是农村的文化中心,是农民的精神支柱,起着凝聚人的作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是农村小学教育浮夸的重要原因,恢复“村小”是目前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不管农村小学是撤并,还是恢复,我们要做到听取农民意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及时做出应对决策,避免恢复引发新的矛盾。

(三)以村小为人际关系纽带使乡村社会走向中心

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伦理本位系统。“后村小时代”乡村人际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乡村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必然造成乡村系统和文化的重大变迁。“后村小”教育价值是知识本位系统,“这在实践上表现为从人治(圣人治国)转向法治(法律治国),在理论上则表现为从人生哲学转向知识分析”。伦理本位的人际关系必然是更富人情味的,知识本位的人际关系则必须削弱人情味。我们要以多种价值诉求为基础,不仅使得那些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少年获得生存自信,更要使得那部分驻守在农村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1,78.

[2]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1-35.

[3]刘云杉.乡村学校:村落中的国家[N].中国教报.2012(11):5- 6.

[4]甘阳.八十年代中国文化讨论五题[J].哲学研究.1985(5):75-76.

猜你喜欢

重建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给”的价值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