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不对称时段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及对策

2017-03-18杨定泉高彩娜

会计之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博弈模型成本粘性信息不对称

杨定泉++高彩娜

【摘 要】 国内学者对成本粘性成因的研究主要有契约观、效率观、机会主义观、委托代理观等,而基于管理者行为视角的成本粘性成因观是国内成本粘性成因理论的主流。因此,从信息不对称视角,通过构建非对称信息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探究事前和事后两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根据两种情况下成本粘性成因的不同,提出应分别从建设诚信和尽职档案、要求管理者提供抵押物或者承诺、加强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利润分享激励制度等路径来缓解事前和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成本粘性。

【关键词】 成本粘性; 信息不对称; 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018-04

一、引言

作为管理会计重要的理论基础,成本性态为管理者规划、分析和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根据传统成本习性模型y=a+bx,方程两边同时对业务量x求一阶导数:dy/dx=b;由此可知,成本的边际变化与业务量的边际变化呈现同方向等幅度变化。然而,马广奇和廉瑜瑾[1]指出,随着对成本粘性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先后发现并提出“成本粘性”概念。简而言之,成本粘性就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业务量上升时的边际增加额大于其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额,二者差额反映了成本粘性的大小。毋庸置疑,成本粘性的存在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过大的成本粘性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成本粘性无法消除,但却可以控制。那么如何控制企业成本粘性?首先需要从成本粘性的成因进行分析,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并根据其具体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二、国内成本粘性成因研究回顾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成本粘性成因的解释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孙铮和刘浩[2]、边喜春[3]主要从契约观、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三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其中,契约观基于长期契约的稳定性,解释了企业管理者不愿意花费额外成本对其暂时闲置资源进行调整;效率观强调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即通过比较契约调整成本与资源继续持有成本来阐释企业管理者在面对经营业务的暂时波动时不会即刻调整资源配置的行为;机会主义观则认为企业管理者是自利和规避风险的,对于经营业务的波动,管理者将从薪酬与自身所能够控制的资源两个角度做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决策。刘永红[4]主要从成本对象、成本管理手段和客观因素三个角度探讨了费用粘性的产生原因。江伟和胡玉明[5]将粘性动因总结为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与代理问题。万寿义和王红军[6]则构建了基于委托代理、交易费用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费用粘性成因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成本粘性成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上成本或费用粘性成因分析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核心内容不乏重合之处,而基于管理者行为视角的成本粘性成因观是国内成本粘性成因理论的主流。鉴于此,本文将从信息不对称视角,构建非对称信息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探究事前和事后两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并分别针对两种情况下的成本粘性成因提出具体的控制对策。

三、基于信息不对称时段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分析

(一)基于信息不对称时段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理论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分离使得上市公司的股东与经营者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双方所获得的信息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管理者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拥有较为完全的信息;而股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获得的信息相对不完全。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股东与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效用目标;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很难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努力程度,而代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会偏离甚至侵害委托人利益。

Rasmuesn(1994)按信息不對称发生的时点将代理问题细分为两类,一是事前信息不对称,代理人隐藏信息,比如逆向选择模型;二是事后信息不对称,比如隐藏行动与信息两种道德风险模型。据此,本文将分别就事前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下的成本粘性成因进行分析。

1.事前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成本粘性成因理论分析

一般来说,逆向选择即信息非对称情况下,获得内幕信息的当事人利用对方信息相对缺乏,使市场交易结果偏离对方的期望。就成本粘性的成因来说,委托人在与代理人签订雇佣合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弄虚作假),未能及时准确地识别出高管理水平的管理者和低管理水平的管理者,可能导致所雇佣的管理者管理水平低下;当业务量变化时,管理者由于管理水平有限,未能及时捕捉市场行情或者即使管理者捕捉到了市场行情,没有能力对企业的资源及时地进行调整,影响成本控制,增大企业成本粘性。

2.事后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成本粘性成因理论分析

一般来说,道德风险即交易合同达成后当事人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对方的行为。就成本粘性的成因来看,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中,高管出于个人利益动机往往不考虑投入产出比例而大量消耗资源,利用扩大企业规模或增加管理费用等来创建企业帝国,导致成本水平大幅提高。一旦企业遭遇经济风险而业务量下降,因资产专用化或部分支出被固化等原因,企业难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水平,而高昂的成本会使企业经营风险无限放大,从而使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进而给股东带来巨大损失。

总而言之,不论事前或事后信息不对称,均会导致股东与管理者所拥有的信息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低水平的管理者或者高水平但不遵守职业操守的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效率低下,造成企业的成本存在粘性特征,对企业绩效、盈余预测等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广大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时段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博弈模型分析

1.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的参与者为所有者和管理者。企业是否产生成本粘性只取决于参与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暂不考虑其他可能的成本粘性成因;并且博弈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他们都会在给定的情况下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

假设2:自然状态下,管理者市场有高水平和低水平两种管理者;所有者有委托和不委托两种行为选择。此外,没有企业所有者委托而管理者不接受的情况,这种情况与实际基本相符。在接受委托后,高水平管理者又有两种行为选择,从事成本粘性行为和不从事成本粘性行为;低水平管理者因自身综合素质低必然选择从事成本粘性行为。管理者从事成本粘性行为所得的额外收益均来自于所有者的利益损失。

假设3:在没有委托专业管理者前,所有者的收益为D0。如果所有者雇佣了低水平管理者,低水平管理者为所有者带来的收益为D1,其从事成本粘性行为给所有者带来的损失为C1,且D1-C1<0;此时所有者的总收益为(D0+D1-C1)。如果所有者雇佣了高水平管理者,那么高水平管理者给所有者带来的收益为D2(D2>D1),其从事成本粘性行为给所有者带来的损失为C2,但D2-C2>0且D2要远大于C2;此时所有者的总收益为(D0+D2-C2)。如果高水平管理者不从事成本粘性行为,那么他给所有者带来的收益为D2,此时所有者的总收益为(D0+D2)。

假设4:无论管理者管理水平高低,其固定薪酬为A。所有者雇佣低水平管理者时,管理者薪酬为(A+C1);所有者雇佣高水平管理者,且高水平管理者从事成本粘性行为,则管理者薪酬为(A+C2),其中C2≥C1;高水平管理者不从事成本粘性行为,管理者薪酬为A。

2.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假设,企业所有者(委托方)和经营者(受托方)之间的博弈如图1所示。

根据博弈论可知,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可以通过逆推归纳法得到完美贝叶斯均衡。在图1中,顶部节点是“自然”,它有高水平管理者和低水平管理者两种选择;P和(1-P)分别是高水平管理者和低水平管理者被选中的概率,这两个先验概率均基于经验和分析得到。自然选择是整个博弈模型的第一步,它意味着整个动态博弈的开始。

由博弈树的右半枝和假设可知,当低水平管理者从事成本粘性行为时,所有者委托低水平管理者的收益(D0+D1-C1)大于所有者不委托管理者的收益D0,根据理性人假设,所有者必定选择委托管理者,此时博弈结束。由博弈树的左半枝可知,高水平管理者是后行动的博弈方,我们先分析高水平管理者的选择。高水平管理者从事成本粘性行为的得益(A+C2)大于管理者不从事成本粘性行为的得益A,根据理性人假设,高水平管理者会选择从事成本粘性行为;同理,在高水平管理者选择从事成本粘性行为的情况下,所有者委托管理者的收益(D0+D2-C2)大于所有者不委托管理者的收益D0,根据理性人假设,所有者会选择委托高水平管理者管理公司。该情况下的均衡策略为(委托,从事)。

总而言之,根据以上理论以及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可知,无论是因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所有者雇佣到低水平管理者,还是虽然所有者雇佣到高水平管理者,但因事后信息不对称,高水平管理者出于机会主义动机从事成本粘性行为,均会导致企业成本粘性的存在。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企业成本粘性的成因。

四、基于信息不对称时段的企业成本粘性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企业成本存在粘性是普遍的。朱乃平和刘志梧[7]指出,成本粘性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控制。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企业成本粘性存在的动因之一。故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出发,根据信息不对称的发生时段,分别给出解决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成本粘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事前信息不对称的企业成本粘性对策

1.建设诚信和尽职档案

一个完善的经理人诚信和执业档案无疑将极大地减少事前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困扰。根据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条件:代理人的收入随似然比的下降而提高,那么经理人群中尽职者(无机会主义行为者)增多时,似然比率下降,代理人收入增加。这也充分说明建立经理人档案体系和提高经理人尽职程度的重大意义。

2.提供抵押物或者承诺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委托人不清楚代理人的信息;代理人通过一个信号向委托人传递一定的信息,委托人在观察到这一信号后,与之签约。在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管理企业前,经营者提供一定的抵押物或承诺作为经营者尽职尽责的担保;若发生非尽职行为,所有者有权处置经营者的抵押物或责令经营者履行承诺来弥补所有者的损失或惩罚经营者,从而降低“道德风险”。

(二)事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成本粘性对策

按照现代契約理论,要解决由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成本粘性,需要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使得他们利益目标趋同;同时要花费一定量的监督成本来约束代理人的自利行为,也就是要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成本粘性控制机制。

1.激励机制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粘性对策

有效的激励机制应最大程度地整合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并建立双方利益之间敏感的正相关关系。常见的激励方式有:(1)利润共享激励,根据所有者和经营者所签订的合同,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企业会计报表所表现出来的利润向经营者支付红利;(2)EVA激励,把企业的利润减去股本机会成本的所得作为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奖励经营者,实现经营者分享企业剩余收益的目的;(3)股权激励,股东有条件地给予管理者部分股东权益,它以产权为纽带,将经营者的利益尽可能地整合到所有者的利益当中,使管理者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无论是哪种激励方式,都将经营者的收益与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业绩挂钩,促使经营者为了提高自身的收益而去努力工作,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以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降低所有者的代理成本,进而降低企业成本粘性。但不同的激励方式,有不同的优点、缺点和适用条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以及业绩目标。

2.约束机制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粘性对策

从约束机制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加强其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粘性。具体约束手段包括:(1)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与氛围,有利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使得企业管理人员能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市场前景做出准确的决策指令,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最充分的利用;同时竞争机制使得企业管理者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努力工作和控制成本,从而降低成本粘性,进而提高企业效益。(2)加强外部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监督和指导、强调社会审计的作用和地位、重视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等,从而减少企业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动机,促使企业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3)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董事会规模可以在降低成本粘性中发挥作用,因此企业要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力度,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实施纵向的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制衡机制;另外,“一股独大”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即第一大股东可以凭借其权力对管理层实施有效地监督。(4)重视对企业管理人员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从而提高整个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具体可以从提高管理者的道德和理论水平、培养管理者的全局意识及其对外部环境的洞察能力、督促管理者了解更多新兴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着手。

五、结论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视角,通过构建非对称信息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探究事前和事后两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研究发现,无论是因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所有者雇佣到低水平管理者,还是所有者虽然雇佣到高水平管理者,但因事后信息不对称,高水平管理者出于机会主义动机从事成本粘性行为,均会导致企业成本粘性的产生。

针对不同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自身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根据事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政府和企业应分别从建设诚信和尽职档案与要求管理者提供抵押物或者承诺两个方面来缓解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成本粘性;根据事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企业成本粘性成因,政府和企业应分别从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外部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利润分享激励、EVA激励、股权激励等激励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重视对企业管理人员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训等约束机制来缓解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成本粘性。●

【参考文献】

[1] 马广奇,廉瑜瑾.成本粘性:管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J].会计之友,2012(29):22-24.

[2] 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26-34.

[3] 边喜春.费用“粘性”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价格月刊,2005(12):82-83.

[4] 刘永红.成本粘性的探讨[J].会计师,2009(1):82-83.

[5] 江伟,胡玉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文献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1(9):74-79.

[6] 万寿义,王红军.基于成本性态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基本面分析——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4):3-10.

[7] 朱乃平,刘志梧.成本粘性及应对策略[J].财务与会计,2009(3):65-66.

猜你喜欢

博弈模型成本粘性信息不对称
基于博弈论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
PPP模式下养老地产融资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企业成本结构对短期成本决策的影响
不同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差异
基于博弈模型的PPP项目共担风险损失分配的研究
国外博弈论在PPP模式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