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17-03-18叶正琼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识活力语文

叶正琼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展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领悟到教材的感染力,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感情自然地流淌与飞扬,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识;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08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展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再一次明确学生、教材和教师之间三者的关系。以往的语文课功利色彩太浓,趣味性太低,教材被瓜分得四分五裂,学生被教师指挥得团团转,这个要记住,那个要背诵,纯粹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反而使语文这门本身具有很强人文性的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我们所需要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那么,如何使课堂充满活力呢?

首先,教师要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当新的教材来到教师的手中时,随之而来的往往还有一本教学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对名家的迷信,对教材的迷信,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迷信是造成语文课死气沉沉的主要原因。这种“迷信”导致教师自动关闭了自己独立思考的大脑,一切依照名家的“说法”“做法”。迷信名家的结果是没有自己的东西,而没有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个性;离开了个性,语文课自然谈不上什么“活力”。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活”,即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语文教学当然包含有知识因素,但主要不是知识教学,而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试想,如果没有师生内心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流淌与飞扬,怎么能在语文课上呈现出富有变化的蓬勃生机呢?否则,这样的课堂将不再是翻卷着浪花的海面,而只能是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了。

要想真正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笔者认为,就要成为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最关键的两点应该是真正有“学”和有“识”的。所谓“学”,就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比如,我们不妨时常问问自己:我每天有多少时间是花在读书上的?我能不能写得一手与语文教师身份相称的文章?在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时候,自己是否也在写教学笔记呢?所谓“识”,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勇气。

其次,学生要成为课堂的真正运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机会,使课堂上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气氛。这就要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流弊,特别是“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一味的“灌”和“填”的做法。因为,这是越俎代庖,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思维训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极力反对把学生看作“空瓶子”,主张把学生看成“生活体”,要相信他们有主动学习、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而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犹如给种子提供土壤、水分、空气、阳光、肥料一样,让它们自己生长、开花、结果。具体地说,就是要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指导和帮助他们自学、自悟。但遗憾的是,目前不少语文课依然是少数优秀生围着教师转,大部分学生跟在后面点点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如学生性格的内向,思维运作的缓慢,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只注重自己的任务完成,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或提出的问题总是持否定的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参与课堂的热情,更谈不上主体地位的发挥。尤其是初中生,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更是“金口难开”。这时的教师就要调动各种手段,扩展课堂的参与面,可以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用点“兵”点“将”或“连锁式”的活动方式,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渐进的思考,鼓励他们最终说出自己的理解。“你帮我”“我帮你”的解题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答题兴趣和答题能力,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问的兴趣。

所以,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开始就用各种形式的开场白来导入新课文的学习,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文中,再让学生自读,把自己对课文的最初感悟告诉别的同学,然后有组织地让有相同意见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他人的意见是否合理?合理在哪里?我们能不能接受?不合理在哪里?我们的意见是什么?怎样阐述自己的意见,使对方易于接受?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感到合作学习很重要,学生倾听了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再形成自己比较全面的观点,这样既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又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还促进了全班的团结协作精神。

最后,拓展课外阅读,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现在的教育已经不能再采用封闭式的死抱课本教书的“老法子”,而是要让语文教科书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和触发点。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教本比作“锁钥”,让学生用这个“锁钥”去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他主张语文教材要有助于学生拿钥匙,“把库藏打开”。他还多次强调语文教本不是“终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读课本到读课外书,读整本书,逐步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并形成语文能力和习惯,从而使语文教科书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起点”。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阶梯。”今天的中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一旦对语文学科感兴趣了,并有了对文章的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理解能力,就會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知识。

连续性的锻炼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笔者的语文课堂上就更有活力、更加“热闹”了。每一篇课文,他们总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还能引用生活中事例或曾读过的书中的故事进行比较、分析。虽然有的看法有点偏激,有的思维条理不太清晰,但他们这种积极发表意见的精神却是相当可贵的。正是有了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真正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五马中学 564508)

猜你喜欢

学识活力语文
活力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