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时代领域下高校“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3-15上官杨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高校大学生微时代

上官杨平

[摘 要] 作为我国网民的主要特殊群体,“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在整个社会的道德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微时代领域下对在校“90后”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基础上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弱化现状,既与价值观多元化等自身因素有关,又与家庭、高校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并试图通过此研究,为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 微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20-03

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是一把双刃剑。微时代一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大量有用信息对高校“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混杂了许多不良内容和一些违反伦理法规的东西。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群体,现“90后”的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有着较强的个性、特立独行,感性大于理性的特点相当突出,他们已成为新时代的主体网民,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来说,在社会化进程中,网络上所传输的不良信息和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无疑对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规范带来严重的挑战,促使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与形成,也隐藏着诸多的负面效应和潜在的危机。

可以说,在微时代领域下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应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但因其虚拟空间的特性,让社会中的人转变成符号化的、不确定的网络“人”,道德约束十分有限,传统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体系不复存在,这样就会不可避免造成无限制道德行为的真空地带。为此,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中,我们通过座谈会、访谈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浙江省内“90后”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79份,有效问卷820份。发现作为网民中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在校“90后”大学生,他们的网络道德存在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的表现

1 网络言行缺乏约束,随意放纵

在网络世界中,有不少的学生表现与现实世界判若两人。调查中就发现,有22%的学生承认在网上聊天或是论坛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间而破坏了网络的秩序,如本来用来畅所欲言交流感情的BBS论坛有时会出现互相谩骂、抵触的情况,还会传播淫秽、非法聚会的不良言语。其中还会使用带人身攻击的语言,与“网络暴力”接轨,如在校大学生参与的“人肉搜索”“语言暴力”等形式很容易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消极影响,带来心理伤害。

2 网络价值观念比较模糊,诚信缺失

网络对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讲,无疑为他们搜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调查中却发现网络的开放、快捷性也使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模糊,缺乏诚信意识。有36.1%的调查者认同“网上可使用不文明语言”,15.7%的学生认为“网上互相欺骗是正常的,因为都不认识”,27.6%的学生不认为在校园网内私自使用他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甚至高达55.7%的学生认同网模仿黑色攻击、网上复制、抄袭文章的行为,他们认为作业、总结亦或是论文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只需复制粘贴,便可轻松完事,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违背学术道德,诚信意识缺失严重。

3 沉迷网络恋爱,沉溺于低级趣味

调查中30.5%的学生相信“网恋”,有过网恋经历的达12%,其中60%以上的主要网恋目的是“寻找精神慰藉”和“刺激好玩”,网恋中有半数以上的“90后”大学生与对方见过面,甚至有个别与网友有过“一夜情”。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大学生很容易就能浏览到色情网站,半数以上男生承认光顾过黄色网站,极少数在浏览后还会在网友中传播,甚至还会下载、剪辑和发布黄色图片资料,这些,无疑对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背离传统的伦理道德。

4 人格冲突突出,人际关系出现冷漠

大学阶段正是探求自我同一性的阶段,但从调查中发现,25%以上学生不能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与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双重标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取向,在网上常常表现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个性,以达到“尝试新的感受”和“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追求”。而且部分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网游”,不喜欢花时间与周围同学交流,渐渐地出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冷漠现象,使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 “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的原因

无疑,网络这个新鲜事物,它本身虚拟、开放、隐匿等特性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创造了机会,[6]但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更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 自身自律意识不强

现今“90后”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标新立异,价值观多元化,表现欲和接受力强。而且心理成熟比生理成熟滞后,处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断乳期”和自我发现期,这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但也往往因为社会经验少,使其对事物缺乏理性看法,容易冲动。社会控制理论家特拉维斯赫尔斯奇指出,“道德越轨者往往是自控能力低的人”。[2]而网络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师长管束和崇尚自我的新天地,[3]面对它,很多大学生不具备坚固的“道德防火墙”。

这样,就很容易让一些还未确立理想和目标的“90后”大学生为摆脱现实的压力或满足自身需求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进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2 家庭因素影響

家长是学生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在网络中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榜样,也没有很好地承担监督的责任。他们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物质上的给予,常常忽视精神上的关心,如一些家长会把电脑当奖品玩具类送给学生,而学生却并未当成学习的工具。同时,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诸如婚姻破裂的家庭、单亲家庭、经济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势必会造成学生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一旦接触了网络,就会沉溺其中,成为网络道德弱化等问题的高发群体。

3 高校因素的影响

现今社会,多数的高校依然仅仅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对于网络道德的认识不够。久而久之,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范围狭小,不能跟上网络发展带来的改变,从而形成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在网络生活中难以树立起道德意识结构。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就曾规定新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并经短期培训,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4]而在我国,别说鉴定资格后使用校园网,即使在网络技术课上也仅仅重在培养网络运用能力,基本不涉足网络道德的问题。

此外,高校思想教育者对于“90后”大学生上网认识也没有一定科学的态度。有些认为学生已是成年人,采取顺其自然方式;也有些只是以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等理由采用横加限制的方式,却没有用疏导式教育方法对其进行实在的网络道德教育,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心态。

4 社会因素的影响

由于“90后”大学生好奇心极强,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诱导。国际互联网中,英语信息占95%左右,而中文信息还不到1%。[5]语言是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无可否认,西方国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在相关网站上宣传西方的价值观,进行网络文化的渗透,如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此外,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亦会把网络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工具,通過网络论坛、虚拟社区和新闻跟帖等方式或是利用热点和敏感话题等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迷惑、腐蚀大学生,而对大学生正确网络道德观的形成产生冲击。

同时,各级政府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在支持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没有一个专门组织或协会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社区、街道等基层机构的监控方面仍然还是一片空白。再则,社会媒体热衷于宣传报道网络的负面作用,仿若学生只要“沾网就坏”,但是问题并没有真正得以解决,反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 加强“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措施

“90后”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定型的关键成长期[6],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90后”这一网络主体进行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必须以人为本,三者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教育将现实中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植入网络文化[7],才能有利于约束和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在教育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1 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网络运作管理

政府是网络道德规范治理的执行主体,在加快和完善网络立法规范工作的同时,首先也要控制网络信息源头,通过加快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相关软件的开发,过滤净化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各种敌对势力的各种垃圾信息。同时,把握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实行网络实名制,在坚持自我排查的基础上,开辟“红色”栏目或专题传播先进文化。最后,要把网络开发商、网吧经营者逐步纳入教育管理系统,赋予其教育责任,唤起其职业道德意识,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和检查,坚决取缔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违法网络经营行业等。

2 依托高校教育,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首先,可将网络道德教育专门作为校本课程来开设或是在必修的思修课中增设网络道德规范专题等,保证一定的学时,以营造浓郁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同时要使高校道德教育者成为网络道德教育专家,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队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于潜移默化和平等尊重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8],如在网上建立模拟空间,让“90后”大学生与“马克思”对话,模拟情景进行道德教育。

其次,要主动占领网上阵地,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如引导大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让学生自己创建和管理班级主页和社团主页等,从而使网络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启发其道德自主性的觉悟,亦或利用虚拟社区等形式在网上组织讨论,让高校思想教育者参与到网上“谈心室”、“心理咨询中心”和qq群等相关bbs论坛中,通过网络文化的宣传、主题演讲等系列活动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大学生懂得什么是网络道德,让其在网上就能找到指导自己成长的良师益友。

再则,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以校园网为核心,使其成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载体,在加强对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的同时,要切实保障大学生接触到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必要时可通过电子邮件群发的形式,给大学生们推送相关的道德事迹等多媒体资料。

3 夯实德育成长根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要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需要,引导大学生分清是非,关心子女在大学的网络道德状况。首先应加强自身的网络技术素质,尤其对网络道德法律法规、沉溺网络的危害等要有了解,而且也要清晰认识到对学生上网不能堵截只能疏导,及时发现子女的网络不良行为,树立平等的观念,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多带大学生接触现实社会。其次,以子女个人成长为出发点,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家庭氛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经验、思想观点和道德品格的精神力量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渗透。

同时,不定期与学校进行交流沟通,将自身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当代大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和学校形成合力,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以培养他们健全的网上人格。

4 提高“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做合格的网络“公民”

人是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作为“90后”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网络,努力做到网络公德意识,以负责的态度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做到不制造垃圾信息,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同时,要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改造自身,以达到网络道德自律。在自律的基础上,把自己当作网络世界的一员,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待网络问题,坚持同网络不道德行为做斗争,把净化网络环境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则,要坚持网络道德修养与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同步提升,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和明辨是非能力主动去选择正确的网络行为[9],从而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

总之,在微时代领域下随着以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急速蔓延,网络道德弱化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10]为此,除了“90后”大学生本身自觉自律外,更离不开“道德文化植入者”——政府管理部门、网络服务商、学校、家长等多方联合,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使网络道德教育处于一种有序的运行状态,共同创造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完善的网络人格和个性。

参考文献

[1]吴伟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前沿,

2013,(15):10-13.

[2][美]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3]孙六平,鲁宽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观察[J].人民论

坛,2014(08):62-65.

[4]宋元林,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徐云峰.网络伦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赵苍丽.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与改进措施[J].江苏高教,

2012(01):121-122.

[7]周晓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研究[J].新闻

战线,2015(05):45-47.

[8]张思.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特点与途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75-76.

[9]黄明宇,邓艳葵.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有效性

策略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学术论坛,2016(03):

168-172.

[10]王玉芬.论网络负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

育与职业,2012(18):50-51.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高校大学生微时代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