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区域特色与实现路径研究

2017-03-11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特色区域

宋 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区域特色与实现路径研究

宋 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拓展,地方职业学院在吸收区域文化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人才成长提供更多的动力,并且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积极依托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使职业教育呈现出品牌化、精准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文章针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区域特色与实现路径的发展现状、价值意义、常见问题和强化措施进行探讨。

职业教育;区域特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创新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教育形式一起组成了我国独特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发展角色中跳脱出来,更加植根于区域教学的发展土壤。这也让职业教育以区域为单位,从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拓展,地方职业学院在吸收区域文化的基础上,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源动力。地方区域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塑造,实现了职业教育和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历史契合,并且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依托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使职业教育呈现出品牌化、精准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1〕。因此在对区域特色因素的挖掘之上,形成了深刻的价值规律。

1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区域特色的价值含义

区域特色是指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同并且带有本地区本土民族特色的价值界定。对于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来说,高效的教学成果离不开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其中教育环境的变化给受教育者和施教育者以共同的感悟。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学家怀特海在其著作中曾经说明:“教育从整体上说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通过系统的教育引导,去迎接生活中各种经历的事情,然后调动自己的智慧、思想和行动,去迎接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在教学模式所处的环境之中,包含着三个与之相关联的侧面,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了同一个区域之内的经济条件、人文历史和文化特点,最终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区域特色〔2〕。因此,职业教育在人文内涵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办学特色上进行多种文化的构建。

1)职业校园文化特色是区域特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分支。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校园文化特色是区域的主要折射点。也成为了校园结构的重要表现。因为作为一个办学特点鲜明、实践结构科学的职业学院,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将区域文化的发展特性和自身学院特点结合在一起,逐步加深学院的文化办学特色。

2)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中,以科学技术革新为先导,以经济发展投入成本为导向,将教育和经济之间变得更加融洽。使职业教育能够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浪潮,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性、综合性、全面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使职业教育能够具备先进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2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区域特色遭遇的发展阻碍

2.1 教育改革中实现区域特色的师资力量不足

职业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区域特色的实现遭遇发展瓶颈,“双师型”教师存在严重的不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引导,过于关注对理论知识的塑造。因此在业务能力上,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科研水平和教育培训的投入不够充足,导致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严重缺乏对区域化特色学院构建的鼓励措施。既跟不上现代企业的要求,又难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

2.2 传统教学形式阻碍了区域特色的改革发展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职业教育的学历较低、学生素质较差,所以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学生们无法获得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忽视。这种误解导致职业院校在招生、教学、发展等方向上存在冷遇。从教学形式上看,很多职业院校仍然没有建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在职业教学课堂上,出现了死气沉沉的教学现象。即使是教师讲的再投入,学生都无法对教师的讲解引起共鸣。

2.3 区域特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性不够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职业院校的发展意识逐步增强。但在区域特色和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还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有些职业院校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盲目增大招生数量、扩办办学专业,导致班级学生数额过大,教学难度逐渐增加。在数量带来的重压之下,无论是对教学工作还是教学方法,都增加了组织教学的难度。导致一些教师疲于应对,在课程的设置上,过多关注知识传授和技能传授,而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协作能力越来越低,使教研活动的开展质量逐渐下降。

3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区域特色如何实现

要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区域特色,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深化。如针对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职业教育管理者要着力提升职业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组织教师系列培训讲座、校企联合教学等模式,塑造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职教队伍。针对教学形式保守的问题,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参与到“出校园、下基层、进企业”的现场教学中,不断开拓新教师的发展思路,满足职业教育的各项需求。要立足安徽省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将“实践和理论”作为结合体,确保职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市场用人需求对接,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存储量降低,达到区域共赢、协调发展。

在区域特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性上,把“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作为实现区域特色的三大支柱。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实施“人才强国”计划,确保职业教育能够和安徽省经济发展、产业规划交互融合。可以通过举办大型的人才招聘会、组织职业学生走进企业一线参观考察、搭建特色产业平台等形式,加深区域特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职业教育中获得最佳的成效〔3〕。此外,还要将区域特色中涉及到的本土经济、地域文化、历史进程和职业教育进行重新的组构,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进行深化,进一步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4 强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区域特色与实现路径策略

4.1 融入地域文化的各项要素

在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共同发展中,校园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区域文化的各项精髓。在培养和谐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区域特色的实现要借助于本地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更加深入的融入各项地域特点。使职业教育中地域性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相互融合,由职业教育的学生届届传递下去,从而将包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融合在一起,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特点。

如广东省阳江市位于广东西部,在地域特色上具备浓郁的岭南风气。这里除了具有温润的气候,还在文化底蕴上,具有“海上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多种文化别经,并且被国家评为“诗词之市”、“楹联之市”。这就在阳江市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在阳江市民的心中,已经确立了勇于开拓、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因此阳江市技工学校就将富有本地特色的岭南特色作为办学要点,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设在学院,以“崇德”为先驱、以“远志”为目标、以“精艺”为需求、以“博长”为发展,通过思想引导、文化构建、政策扶植等方法,进一步实现区域文化的发展精华〔4〕。使区域文化的发展精华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基础,实现最佳的捷径。

4.2 构建职业院校的精神支柱

在区域文化的构建上,利用乡土文化能够进一步拓展教学途径,在创建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的推进中,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精神支柱,进一步优化区域教学和地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学校要争取在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树立起自尊自爱的精神风气,争取进一步将地方民间文艺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上,从而更多渠道的拓展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引领学生感受带本土区域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热情。另外在就业观念的引导上,通过渗透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会让学生拥有更多文化内涵,浸淫在独特的区域文化风情之中。

如,一些职业院校将所处区域内的特色充分利用在学院理念的构建上。将一些富有地区特色的历史故事、英雄事迹作为建设和塑造特色职业教育理念的素材,营造一个人文性、思想性并进的德育课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健康的学习观念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如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院,就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家乡故事进行艺术的加工和设计,建立了一幅长40米、高3米的学风墙。向职业学院的学生们传达对于家乡的热爱,让广大师生能够以德为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

4.3 强化共建家乡的就业指导思想

面对当前职业学院的学生就业问题,教师和职业院校要根据所开设的专业,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探讨。要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区域特色开发理念,与当地教育部门达成共识,加大对办学经验的交流和研讨。同时要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塑造上,增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多元化,建立一个科学的就业评价体系。和当地人才交流、就业部门达成共识,鼓励大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回报母校、回报家乡,进一步实现区域化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监督机制。

如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办学目标,在教学体系上融入当地本土文化,大力汲取一些优秀的职业人才,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人才流失的发展现状。还要根据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想,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些优秀企业和文化场所。使学生建立对职业课程转型的深刻认同。加大职业教学设施调整、教育理念优化升级的探究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职业教育中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性格和个性。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区域特色与实现路径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细致的观察者、引导着和思想者。在角色的定位上,进一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继而改变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适应区域特色的发展。而地方职业院校也要结合经济结构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拓宽地方经济的服务领域,提升社会经济服务的层次和效益,不断增进职业办学的发展特点。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夯实基础,指明方向。

〔1〕李焦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装备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6):74-75.

〔2〕李焦明.高职项目课程改革与工学结合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08,(11):72-73.

〔3〕黄尧.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中国职业技教育,2008,(25):5-8.

〔4〕马成荣,冯志军.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44.

1008-3723(2017)03-072-02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3.031

2017-03-16

安徽省职成教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区域特色与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azjxh1618);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gxyqZD2016539).

宋健(1976-),男,河南汝南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2.0

A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特色区域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分割区域
中医的特色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区域发展篇
区域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