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质相称 内外兼修
——孔子的“文质观”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2017-03-11孙经爽

辽宁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文质文采中庸

◎孙经爽

视野

文质相称 内外兼修
——孔子的“文质观”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孙经爽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之一。学会,应以会学为基础。只有掌握方法,学生学习写作才能事半功倍,逐渐习得和提升写作能力。孔子文质观的提出,为写作学习提供了古代文论的借鉴,也解决了语文写作学习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命题。

一、孔子文质观的内涵

关于文质的关系论述最早见于孔子。《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实多于文采则粗野,文采多于质实则虚浮,文采与质实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应该具备的素养。探幽而发青萍之微,追本以溯狂风之源,孔子的文质观在《国语》与《左传》中可以看到端倪。关于文质,这两本书写的都是同一历史典故,只是详略各异,即“晋国阳处父问聘于卫,返,途经宁地,旅馆主人姓羸,见其貌,欲随之,经温地而后归,妻子不解,他说,阳子貌离本情,华而不实,内与外不能协调。”这个故事明显提到了一个“文”与“质”的观点,果不其然,阳子后而杀身。孔子最初提出文质观,主要讲个人的修养需要内外兼美。他把具体的现象提高到一种类别来分析,提出一个抽象的具有道德伦理高度的文质观。

(一)“文”的内涵

孔子所讲的“文”兼有文献典籍、文学文艺、文采文风、文明文化、礼乐制度等涵义。“文”与“质”相对,指外表而言,解释为文采或文雅,偏指文采好或很文雅,具有名词形容词化的趋势。文要求君子的修养要实现形式美,在外在形式上实现人与社会文明高度适应的状态。人的存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属于“文”的范畴。《论语·八佾》,子曰:“礼与其奢宁简。”与其繁文缛节,不如简约;与其越礼悖德,不如寒酸。孔子要求做人应当行为有修,言谈循道,宁可固守仁德,也不文繁礼侈。说话不在于多而在于适当,做事不在于繁琐而在简单,越是把握了问题的实质,越是会一语中的。

(二)“质”的内涵

孔子所讲的“质”是指内在的品质,意指人的质地、内里、内容,也有质朴的涵义。“质”本身不具有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只有实现可能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质”的内涵就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社会性人格。《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的介入,能说会道而言语合礼的是佞人。“质”就是仁,是人生而藏之的最朴素自然的真性情。仁义是孔子文质观的逻辑起点和致思方向,内容包括四维和八德,即礼义廉耻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所说的“爱人”指爱每一个具体的人,体现了仁学的终极人文精神。《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雍也》也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要求学生能够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身体力行,忠于自己的位置,不要忘记做人。

(三)“文”与“质”的关系

“文”与“质”的关系指纹理与质地协调,表里如一,是内在的“质”与外在的“文”辩证统一。内外兼修以达于相称是实现君子这一总体目标的必要途经。“质”胜“文”则质朴村野,“文”胜“质”则华而不实,既不能因文废质,也不能因质废文,二者不可偏有废置。《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棘子成认为君子有“质”即可。子贡敬称他为夫子,说虎豹和犬羊的皮革为质,没有色彩之文的区别,光有“质”没有“文”,就分不清皮革到底来自虎豹还是犬羊,君子与世俗就不好区分了。《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显然内容的“质”与形式的“文”相对独立存在,但又不能完全割裂,两者互相交融,辩证统一。因为“质”具有质朴的意义,所以内容实质的美性与外在形式的美性,既真实体现在“文”,又真实体现在“质”。单考究“文”,就是偏颇的形式主义;单考究“质”,就是机械的现实主义。有了内心的仁义,才能有外在的礼乐真正的意义。只有文质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实现文质相称。

二、文质观在写作教学上的应用

(一)基于外求格物的方法

1.致学思

《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人性相近,生而同声,后来之所以用心不一,充分说明了习染的作用。学习可以长善救偏,积累知识。《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与思并非两回事。学而不思空无所获,总归要还给虚空;思而不学劳心以求,滞碍而不得解,不如须臾之所学。人知也无涯,穷其一生也不能囊遍天下的知识,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相对不变的参考点,以学习礼乐诗书等外在的文明形式,把人类历史文化转储于内在的质当中,多读书以博,学做人以立。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以身立教,默识之而求证,勤勉考信,苦学不厌,然后才能述而不作。真正的写作学习,思考如影随形。致学思实质就是用思考的方法学习。这种方法有沿承而无革新,实若为质去刻求的话,唯有一条,学且思不知倦而已,至于积累写法、思维习惯等等都在其中。

2.“践形”

《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写作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有眼耳则善用于视听,有手足则善用于践行。《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人的四肢百体是天生的,只有圣人才能践履物质形体之正用。践形即践行自然之理,用身体去落实人的天性或者质实,言行统一,亲身体验,从日用中求证。这是一个外求的过程,要点有二:实践与反省。孔子主张表里如一,言行合质,《论语·雍也》里他盛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颜之乐,不在于安贫,而在于乐道,没有一丝外物累系于心,豁达于物,做有血肉的具体的人,讲求生活体验尽是质的快乐,何暇言那些末节。《论语·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德的人自然处处想着人,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呈现言行之文。如果没有相当层次上的行履,自然没有德高见彻的见地。至于鹦鹉学舌,假话连篇,终又不能践行,也提炼不出可行的办法,必然是一叶障目,见识肤浅。假设写作中出现这样言行脱节的情况,我们既不能听其言,也不能因人废言,应实事求是地理智分析,看到文所掩盖的本质到底在什么位置。既然要践形,就要看到自己的条件,参悟客观情境,脚踏实地,善假以用。

3.“解蔽”

《论语·阳货》,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荀子加以发挥,列举实例证明认知会受到视野和实践的限制,故而发生盲人说象各执一端的情况,指出“蔽”的更多的存在。《荀子·解蔽》:“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写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实现学习的前提就是解蔽,即揭开蒙蔽,探求真知。解蔽本身就是一种打破障碍、探究开智、认识本质、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之所以解蔽,是因为万物形态性质层叠各异,交互遮蔽。受蔽的影响,质不能够成为本之应然,闻见不能全面,言语不能通明。如果我们的心智能够感受到对象的痛苦与欢喜,就能跳出历史主观视线的局限,找到时空中任何一类的质。我们力图避免主观以陷入唯心,也不能够跳入科学的圈套,把鲜活的质与文割裂开。在写作运行的每一刻,都应该感同身受,不主观、不刻意,让文思顺着质的规律汩汩地运行。

(二)基于内求反省的方法

1.养本心

《论语·里仁》,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物质上的赡养是必须的,本自于精神上的赡养则更具意义。这种对内心的质的关照,就是存养本心,包括了直觉和抽象思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锻炼,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积累的或显或潜的集体意识,普遍存在于生活日用的各个角落,所以说,仁德存于本心,人皆有之。《论语·里仁》,子曰:“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有人欲见得性德真理,可是真理就存之于内;欲求得仁道,可是又身浸在其中。求见说明实际上未见,虽未见到仁德的概念却在日常生活中亲力亲为。写作学习要通过意识的提炼,在潜意识上磨砺,使之外显。但是以显见的意识来统摄潜意识可能艰苦,故返还至潜意识,涵养扩充,以至自然而然,将本心归位,终以恢弘,驱避其小。礼乐文化形式就是基于潜在的本心制作出来调整人内在的质。无欲才能持重,自重然后为刚正,评论便不会屈意徇私,记叙便不会勉为其难。日常生活中能让人信服的裁决者是具有没有私心与偏爱的社会人格的自然人,写作亦然。

2.思诚

诚具有道德性,意味着质具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绝对的“一”,即取诚其中。《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人要是没了诚信,不能立世,车无有,不能行远。写作之中,喜不自禁而喜笑颜开,人不厌其笑。强颜作之,可以有始,不能与终。质虽存仁,然倏忽之间,心不在焉,则失之于文。《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思诚,质呈现出来的文便具真实性。无论文学还是科学的真实,都不能离开质所蕴藏在心的真性情真欲望真道理,这是取诚其中。合情合理,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人信用,则受人信用。言忠信,行诚笃,发乎真情,文必也动人颜。《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思诚也需要我们坚持审美修养,无片时违背潜伏在精神意志中的质美,不轻信真,不妄言丑,道听途说而不从耳食,言之有据,立得住脚,看得本质真伪出来,品得真味出来。

3.中庸

《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相对论思想,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滚动中前进的意识,既能把握无限宏观处,也能把握无比微观处。中庸思想能够帮助人跳出极端,从更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也能在认知中找到一个自己的点,兼容所有思想图式,统观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写作学习,要提倡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把感性提升到可控的理性,调整内在的质是为了保证客观理性的质可以合理实施。中庸之道难则难在如何把握的切实的关键点。富贵可均,敝而后已;谋之无道,则不予取;舍生取义,白刃可蹈。唯独这中庸二字不容易得行,学困然后知不足,困就是内在的质了,也须调整改进。居中不是目的,恰到好处才是正解。写作学习中,文质不能偏执,皆走上位,而是退而进之,欲取先与,犹如齿轮在循环中磨砺,在磨砺中中和,全面的多元的而不是有失之偏颇的看待问题,审时慎言,扣其两端而揭之。《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过与不过,在于斟酌,情义拳拳虽以质胜,唯恐言语伤绝人心。这内在的法度存乎一心,写作若以提升文的输出的实效与意义为目的,那么存养和省察作者雅致的正直的理性是实现此目的之手段。《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要以开放的胸襟进行反省,博学于文,求智存疑,不断提问思考,在明辨之后,践履所学,层层深入,切磋琢磨,达到文质相称、合乎时宜的境界。

(作者单位:庄河市第七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杨宁)

猜你喜欢

文质文采中庸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中庸自明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