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三个自觉”打造优质高中

2017-03-09周桂官

江苏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文化底蕴

【摘 要】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为打造优质高中,在师资建设方面努力形成特色。学校坚持专业、科研和读书三位一体,确立重新定位身份、统一专业标准、重视行动反思的实践思路,提倡关注教育细节,深入研究学生的工作策略,为教师营造阅读环境,搭建展示平台,让教师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文化底蕴方面得到有力提升。

【关键词】师资素质;科研能力;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38-02

【作者简介】周桂官,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江苏宿迁,223600)校长,助理研究员。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以下简称“如中”)创办六年来,始终秉持“担当”的校训,坚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的学校精神,引领全校师生朝着“办一所勇于担当的优质高中”“办一所江苏教育品牌学校”的目标奋力前行。六年来,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地方和周边享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这得益于如中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优质高中过程中对教师专业自觉、科研自觉、读书自觉的积极引领与坚持。

一、坚持专业自觉,让教师在专业素养上实现自我超越

我们一直认为,好学校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不断强化与快速成长的学校。

1.让教师对任教身份重新定位后再出发。

作为一所新创建的学校,我校教师队伍构成比较复杂。如何让这些成长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各异、能力素养有别的教师在同一平台、同一起点上“各显神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建校之初,我们就通过任教身份的再确认,让所有教师回归原点,从当学生做起,一同学习学校的核心价值、办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和校风校训等;一起研读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文本等,把他们已有的专业知识“本土化”“校本化”。

2.让教师在专业技能“归零”后再出发。

教师队伍构成复杂,但专业标准专业要求不能复杂。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专业评价标准必须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归零”后同台竞技,互见长短,取长补短。在落实“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我们听课时既看时间把握、提问人数等“形似”的安排,又看教师问题设置的精准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知识的整合度、练习的达成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还提出“五个一同”的要求,即新老教师一同培训、一同赛课、一同考学、一同评价、一同考核。

3.让教师在行动反思后再出发。

重视反思、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我们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有课后反思,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课堂教学模式、反思教学方法、反思学生学习状态、反思教学效果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在考试评价中,我们要求教师批阅结束后要针对试卷和学情完成一份小结。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成绩公布后,要求每位任教教师撰写一篇书面反思材料进行交流,并与考核奖惩挂钩。对于反思的撰写,字数可多可少,篇幅可长可短,角度可大可小,内容可深可浅,表达可叙可议,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从敢写、能写、会写发展升华到想写、写好、写精。这一过程从被动到主动,实现了教师专业品质、专业精神的重塑,使教师把忠于职守、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孜孜以求、追求极致等专业精神当作毕生的追求,从而形成学校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科研自觉,让教师在科研能力上实现自我超越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必须十分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十分重视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1.适当降低科研门槛。

科研要接地气、合校情、激兴趣、易入门、好操作、求实效,我们通过降低科研门槛让教师有参与教育科研的自信和冲动。我们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问题,即努力培养教科研的基本意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即具备了科研的基本条件;掌握教育叙事的方法,即学习科研的基本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热爱科研、收获科研,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校本教研刊物《沭水教苑》引导教师做到“三个破除三个坚持”,即破除“精英化”思想,坚持草根研究;破除“高大上”思想,坚持短平实研究;破除“象牙塔”式纯理念研究,坚持行动、过程、反思研究。

2.强调学会关注细节。

教育无小事,引导教师从小处入手,小切口小角度往往能做出大文章,能以小见大。我们每学期开展一次小细节、小现象、小变量、小创意、小火花、小故事等征集、挂网活动,利用教师QQ群、微信群集赞评优,便于教师阅读、交流。以上学期为例,我们组织教师在假期中每人撰写三份教学设计方案,制作三个教学课件。2000余份教学资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成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成果。这些“小”积累多了,学校科研管理这篇文章就“大”了,底蕴就“厚”了。

3.倡导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群体复杂多元,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是教师、学校永恒的科研课题。每学期开学初,我们给每位班主任发一册《学生成长记录簿》,每个月班主任都可以与本班课任教师交流沟通,研究比较同一个学生在不同课任教师眼中的成长轨迹。一两年下来,每一个学生就能立体、生动地呈现在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面前。教师只有眼中心中有人,教育才能做到有道德有灵魂。四是坚持狠抓问题不放松。问题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我们鼓励教师发现和研究有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微型课题研究为载体。学期末,编印《学期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荟萃》,开展优秀问题评选,通过备课组研讨和教师论坛活动交流研究成果,让教师在阅读、参与中强化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实现科研能力的自我超越。

三、坚持读书自觉,让教师在文化底蕴上实现自我超越

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我校有一小部分教师越忙越不读书,越不读书越碌碌无为;相反,大部分教师越忙越读书,越读书越气定神闲。忙和闲表面上看是两种生存状态,内在里却是文化底蕴的天壤之别。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加深學校的文化底蕴,要从引导教师读书开始。

1.营造阅读环境。

建校前三年,我们就按照“有没有、好不好、全不全”的规划建设了具有20万册容量的校园图书馆,既服务学生又服务教师。之后每年在图书购买量上,我们都保持近万册的递增。本学期,我们在原有图书的基础上,四大名著又各购进600套,现在每一种都达2000册以上,确保学生人手一册。新增建设教师阅览室,订购杂志多达300余种,报刊100余种,图书达2万册。每学年,学校为教师发一本教育教学类通识读物,真正让阅读和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2.规划读书活动。

每三年制订一次教师成长发展规划,并由此制订每位教师每学期、每学年的读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阅读与学科相关的书籍不少于3本。学校有位教师热衷读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视野不断开拓,能力不断提升,从小学教到初中、高中,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高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今年,他又被评上了特级教师,成为全校引领推动读书活动的生动教材。

3.搭建展示平台。

每学期图书馆统计好借阅记录,开展“读书之星”评选活动。与此同时,通过读书心得报告会、学科沙龙等形式让教师参与到读书成果展示中来,吸收别人读书的经验成果,进一步激发读书的欲望。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读书激励机制。对读书多、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建立精神、物质双重奖励制度,让教师爱读书成为学校一种美好的风尚。学校有位副校长,任教语文,酷爱读书写作,一年来撰写下水文30多篇,发表10多篇;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百余篇;近几年,正式出版5部著作,成为我校教师阅读成长的榜样。<\\Ysc01\d\江苏教育\2016年\2016江苏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文化底蕴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中国传统元素在新中式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科研能力、学术修养与科技论文写作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