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的临床研究

2017-03-07石磊

临床医药实践 2017年1期
关键词:额部除皱颞部

石磊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的临床研究

石磊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目的:探讨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行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的患者30 例,术前按照患者除皱要求设计手术,术中采用局部肿胀麻醉,从颞部发际缘和额补切口作常规剥离,并在口腔内上颊龈沟入路作颧骨骨膜下剥离,然后提拉颞区皮瓣并缝合固定。观察患者术后除皱效果,并监测其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7~14 d,患者面部肿胀均消退,术后2个月评估除皱效果,优良率达到90.00%,患者对面容改变及除皱效果满意度达83.33%。术后1 例患者出现左侧额肌麻痹(抬眉受限),2 例患者两侧眉高低不一致,2 例患者眉活动度不同,但是术后4~6月后,上述症状均消失。结论: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除皱效果可靠,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该除皱术式疗效较为安全有效。

限制性切口;除皱术;内镜;额颞部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整形外科领域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在除皱术中内镜技术应用效果较好。我国整形美容领域基于内镜除皱术,结合中国人面容特点,对额颞部除皱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形成了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获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1]。本次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本院行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的3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的除皱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本院行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患者30 例,其中男2 例,女28 例,年龄35~63 岁。患者均为首次实施额颞部除皱术。术前通知女性患者避开月经期,术前2周禁止使用扩血管药物、抗凝血剂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证,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无凝血功能异常者等[2]。本组患者均自愿接受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手术设计

术前对患者切口进行设计:患者额部正中发际内2 cm处作矢状切口,长度<2 mm,眉头相对应发际内作矢状切口,长度5 mm,另一侧眉头相同,两侧对称;颞部发际缘内2 cm作冠状切口,长约30 mm,切口从颞肌前缘外侧至外眦水平线上10 mm,两侧切口对称。需标出眶上血管神经束、眶下血管神经束、眼轮匝肌外侧眶部等体表投影,标出颞肌前缘线并延长至骨性眶缘。

1.2.2 手术操作

两组患者均行局部肿胀麻醉。按手术设计依次作额部切口,用弯组织剪(剥离器)剥离帽状腱膜下层至额部和鼻根部。从颞部发际缘内切口入路,分离颞浅筋膜浅层至耳前方和颧骨上缘,使颞部与额部切口剥离贯通。然后贴近骨面,对眉下方、外眦角位置进行剥离,注意避开眶上神经、血管束,剥离边缘距离眉外侧2/3,再深层次剥离眶周深层。额、颞切口处向后剥离10~20 mm(同一层次),不作顶枕部的剥离。根据患者皱纹分布情况,对眉上10 mm额肌、皱眉肌和降眉肌进行适当离断,然后选择合适的丝线作颞部面部浅表肌肉腱膜(SMAS)筋膜水平褥式折叠缝合,再沿发际缘作褥式缝合,向后、向上缝合固定颞深筋膜,查看提拉颞部(眉)效果是否满意,检查双侧眉、肌肉等是否对称,间断缝合并牵拉包扎,术后加压固定[3]。术后患者眼部涂抹抗感染眼药水,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后8~10 d拆线。

1.3 疗效评价

1.3.1 临床疗效评估

优:患者额部、眉间皱纹完全消失,颞部及眉上皱纹基本消失,表情自然,无皮下血肿、肌肉麻痹等并发症;良:患者额部、眉间皱纹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颞部及眉上皱纹有所消失,无皮下血肿、肌肉麻痹等并发症;差:患者额部、眉间皱纹、颞部及眉上皱纹均未明显改善,出现皮下血肿、肌肉麻痹、脱发等并发症。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4]。

1.3.2 满意度及并发症监测

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并发症种类、程度及转归情况。术后2个月询问患者对除皱情况是否满意,计算满意度。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统计

术后7~14 d,患者面部肿胀均消退。术后2 个月评估除皱效果,优16 例,良11 例,差3 例,优良率达90.00%(27/30)。术后,本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眉抬高、重睑外露与褶皱提高、鼻唇沟变浅等现象。

2.2 满意度及并发症监测结果

术后2个月对面容改变及除皱效果满意者25 例,满意度达83.33%(25/30);仅有5 例患者对除皱效果不满意,后经2~3个月恢复,患者除皱效果进一步显现,表示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1 例患者出现左侧额肌麻痹(抬眉受限),2 例患者两侧眉高低不一致,2 例患者眉活动度不同,但是术后4~6月后,上述症状均消失。

3 讨 论

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广泛的剥离皮瓣,提拉固定筋膜及皮肤,减轻上面部降肌作用和增强提肌作用[5]。当前,较多文献报道,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除皱效果较为可靠,且与传统额颞部除皱术相比,创伤性进一步缩小,并发症风险较低,是去除额颞部静态皱纹及动态皱纹的理想术式[6]。本次研究总结分析了30 例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患者术后效果,发现术后7~14 d患者面部肿胀均消退,且术后2个月评估除皱效果优良率达90.00%,可知患者除皱效果较为理想,与文献报道一致。同时,本次研究也发现患者对于除皱效果较为满意。

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持久除皱效果受到了广泛肯定,但是由于术中分离面较多,且需提拉皮肤筋膜,因而创伤较多,文献报道显示术后血肿、脱发、额肌麻痹等并发症风险较大[7]。为此,本次研究进一步改进术式,不作顶枕部的剥离,减少肌层损伤,同时术后加压牵拉包扎固定,以控制血肿、脱发等并发症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仅出现轻微左侧额肌麻痹、双侧眉不对称等问题,并自行恢复,表明本研究术式较为安全、可靠。虽然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较传统除皱术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手术安全性有所提升,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需手术操作者合理控制剥离范围及肌肉离断位置。在额颞部除皱术中,患者多对额部除皱要求较高,因而医生在术前根据额部皱纹走向及疏密情况,合理确定切口和额肌离断位置,考虑到额纹距眉及颞线内侧10~15 mm,因而只对额肌的离断处作部分离断,区别于常规非面神经额支离断术,减少对额部肌肉、神经损伤,控制面神经额支损伤,尽量减少患者面部表情损失。当前,关于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研究发现,术后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眉抬高、重睑外露与褶皱提高、鼻唇沟变浅等现象,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其中眉抬高约5~8 mm,但是眉活动度仍然良好,可知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对患者面部表情的影响相对较低[8]。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后,患者需经历数月的恢复期,因而术后早期额肌麻痹、高低眉等症状可在恢复中逐渐消失,因而不可过早进行修复手术。

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除皱效果可靠,患者除皱效果满意度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该除皱术式疗效较为安全有效。当前,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应用于临床仅数十年,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追踪观察。

[1]张本寿,朱东余,查嘉华,等.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弛分型和术式选择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8(6):913-915.

[2]胡晓庆.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生物力学研究及除皱术修复病例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15.

[3]曾学文,李朝阳,余萍,等.个体化全面部分区域除皱术[J].中国美容医学,2013,8(13):1 379-1 381.

[4]费跃,蔡茂季.单用A型肉毒毒素与联合颞部除皱术在面部除皱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4,5(5):345-347.

[5]高翔,路玮,孙一凡,等.额部小切口除皱联合弹力线中面部提升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9(31):94-95.

[6]焦丽娜.耳前切口行中面部除皱联合下颌角截骨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6(7):206-207.

[7]陶文俊,盛斌,孙同祖,等.小切口SMAS筋膜悬吊点的选择在面部提升术中的运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8(6):442-443.

[8]张晓芳,赵晓军.不同麻醉药物组合应用于美容手术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0(19):95-96.

(本文编辑: 张荣梅)

石磊(1979— ),女,重庆市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工作。

1671-8631(2017)01-0031-03

R622

B

2016-09-14

猜你喜欢

额部除皱颞部
改良发际内切口在额部脂肪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探究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在面部除皱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C臂机联合颞部微创切口在颧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内窥镜辅助中面部提升术的颞区解剖学研究
自体脂肪填充额部术后是否间断冰敷对术后效果的影响
除皱
除皱:微创手术效果更好吗
除皱
短篇报道双颞部透明质酸注射填充致右颞侧肿胀突起一例
A型肉毒毒素联合Lux1540-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额部皱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