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研究

2017-03-04陈春艳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高职

【摘要】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特色专业稀缺的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理念,高职专业建设应从专业供给端的有效性、综合性、高水平性入手,实施基于市场需求的、突出质量要求的、引导需求的专业改革,推动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专业建设。要优化专业结构,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抓好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28-02

【作者简介】陈春艳,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00)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一、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专业结构不合理的倾向:一是高职院校盲目扩大专业规模,增加专业数量,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出现“结构性浪费”;二是高职院校忽视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不能增加劳动力市场上急需的专业种类及数量,而对于处于市场边缘即将被淘汰的专业,不能及时停办,专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出现“结构性缺失”。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较难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

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不重视对社会需求的调研,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专业发展规划,仅仅从有利于获得生源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在经历了一定热度后进入专业倦怠期,继而遭到搁置。这样盲目地设置专业,致使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无法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也使未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研制与开发的要求。

(三)特色专业稀缺,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专业带头人短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不足、资金短缺、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校、市、省、国家级特色专业与社会认同特色专业极度匮乏,导致高职校出现“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发挥,还使专业建设脱离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难以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二、高职院校适应供给侧改革专业建设的重点与关键

(一)要树立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建设有效供给观

当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作为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经济发展动向,及时调整专业种类与结构,开发市场所需的专业,提高人才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切实做到以市场化带动专业建设的有效化,提高人才有效供给的水平,做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二)要树立突出质量要求的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观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时,掌控数量的同时还要严把质量关,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评价建设等方面。同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涉及范围广,只有在每个方面把握好改革质量关,才会产生“1+1>2”的综合效果,才能够设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劳动力。

(三)要树立加强引导需求的高水平专业建设观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既要重视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又不能忽视超越现实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未来人才储备。此外,还要在空白领域积极开发新专业,做到“人无我有”,引领新的人才需求,注重产需对接,搭建人才供需交流平台,减少供需不对称。只有这样,高职专业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服务的作用。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加强高职专业建设的對策

(一)高职院校要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专业目录的新要求,对专业进行精简、整合、调整,敏锐地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精准建设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专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增一批新兴专业,如顺应“互联网+”增设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新兴专业,构建适应产业升级的专业体系。同时,在专业结构的指引下,高职院校还要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提高他们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兴职业的需要,填补劳动力市场的人才空缺。

(二)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之初应该做好充分的专业培养目标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建设目标。目标定位一般要比学术型本科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更具体、更贴近实际需求,推进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战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要紧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高技能人才结构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填补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促进高职人才供给链与社会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三)高职院校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专业设置紧跟市场步伐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信息化平台做好与用人单位的专业交流工作,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机制,在加强主干专业、长线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辅以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兴专业开发,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向,加强对高职专业设置、标准制订、课程开发的动态研究,构建专业开设、课程实施与招生就业的协调机制,在学校和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四)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需要,实行重点专业突破战略,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特色专业,积极建设一批满足当地行业产业发展要求的特色专业,既有利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全力把特色专业打造成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专业,以品牌求生存,再通过这些品牌的衍生、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高职院校要秉承资源共享的理念,精心抓好专业群建设

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企业的合作办学,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打破地区、部门、学校、专业的限制,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资源并在专业群内进行交互共享,降低教育成本,提升教育质量,使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根据产业链的变化趋势,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将分散的专业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原有优势专业为基础,把基础相同或者相近的几个专业进行整合,同时衍生和开发周边相关专业,形成专业群的集群优势,提高资源的整合质量,打造开放的教育资源环境。这样可以减少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专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