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邕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的实证研究

2017-03-01陆舒旻赵雯雯陈晨李金键��

商情 2016年49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陆舒旻++赵雯雯++陈晨++李金键��

【摘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东南亚留学生选择来华学习,这对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强与东南亚的合作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异域文化的冲击又容易给在华留学生带来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加强对东南亚留学生在华的适应性研究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以广西财经学院的东南亚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了解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状况,从学习、生活、交际、心理等四个方面分析并给出建议,以便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在广西的生活。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东南亚留学生;广西财经学院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家在教育领域合作的逐步深入和“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东盟留学生来到中国高校学习。预计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将达到10万人规模。由此,东盟留学生在中国高校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仅面临着语言学习的困难,更要面对中外文化差异与生活习惯差异带来的各种不适。因此,研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留学生为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和开放式访谈法,收集他们在学业、生活、交际、心理调适四个方面的数据,以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技能为维度,综合分析研究来邕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以期采取适当的调适手段、有效管理对策,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在广西的生活。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此次调查的广西财经学院留学的东南亚学生中,女生占大多数,有26名,男生仅有4名。从国籍分布看,泰国学生就有20名,是本校内比较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其余则是印度尼西亚有4名,马来西亚有3名,而越南是最少的仅有2名。留学生大部分已经在中国待了两年至三年,并且全部学生都是在读的大学本科生。Ward和Kennedy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即社会文化适应,主要指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包括与当地居民建立并保持关系的能力,有效交际的能力;心理适应,主要指以情感反应为基础,考察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程度。而这次调查研究也是基于这两个维度的扩展与详细分析。

(一)留学生的语言问题成为主要教学难点

在学业方面我们设置了十个问题,大致可从学生本身及教学环境方面来研究。在总共36名东南亚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抱着学好汉语的心态来华求学,自身感觉汉语水平一般的有18名,其余学生都觉得自身汉语水平不太好。出勤方面,只有26%左右的学生是从不缺课的,其余同学多少都有缺课行为,甚至缺课占课

(注:横轴数字表示认同度,数值越高认同度越高)时半数的同学就占了大约30%。学生缺课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无法适应本校的课堂设置及教学方式,导致了对一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丧失。在课程设置方面,觉得课业难或者很难的同学就占60%左右,这可能也是部分东南亚学生不按时出勤的原因。对于是否习惯教学方法这个问题,将近90%的同学选择习惯或一般。在采集东南亚学生对于学校教学方面的意见时,发现许多同学希望多一些与中国学生一起的课外活动,希望能有多一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专业知识,课堂活动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室内。在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时,部分东南亚学生会表示老师讲解的太快,而他们听不懂,不能理解课堂内容,毕竟全汉语授课对于留学生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此外,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刚来中国的留学生普遍使用英文问卷,因为他们的中文水平较低,看不懂中文问卷,而已经留学了两年或三年的留學生则更倾向使用中文问卷。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如何把握中英文的使用比例,成为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留学生普遍适应留学生活

在生活方面我们询问了有关食宿、出行以及娱乐等问题。由于东南亚地区临近我国南部地区,历史上又曾是西方列国的殖民地,在饮食方面受到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影响比较大,以酸、辣,煎炸为主,与我国两广地区的饮食习惯有些类似。对于食宿方面,大约83%的同学是觉得比较吃得惯广西的食物,对学校住宿条件是满意的,而有少数同学是不能习惯本地食物以及学校住宿条件的,所以在中国学校的生活节奏习惯程度这个问题,这部分学生都

图2生活方面分析

(注:横轴数字表示认同度,数值越高认同度越高)

选择了不是很习惯。调查可以发现本校的东南亚学生对于学校周边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认得学校附近的道路,以及在课余时间还会结伴出去逛街。在娱乐方面,有90%左右的东南亚学生都会在网上购物,他们也会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新闻,对于新闻类型,自己国家、中国或者国际新闻他们都会关注。大部

分学生会观看中国节目,其中,谈话性节目和歌唱类节目是比较受欢迎的。有的东南亚留学生还表示平时想家会很难过,这也体现了在学校他们身边老师和学生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让他们感觉孤独。从问卷一些答案还发现,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关于如何在中国入读研究生和就业方面的帮助,还希望学校可以减少水电费以及给予一些交通方面的帮助。

(三)语言和文化差异成为留学生的社交障碍

在交际方面我们设置的问题有是否使用中文交流、社交平台以及参与校内活动方面的问题。关于是否使用中文交流,有一半的留学生可以与中国学生使用中文进行简单的交流,33%左右的留学生是使用中英结合的方式交流或者全英,也有极少数学生因为中文不通的原因不愿意交流的;40%的学生能使用现今中文流行语,但也有60%是理解却不会使用的。

此外,文化的差异也是阻碍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交往的因素之一。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会增加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沟通的难度,因此留学生会更倾向于与自己国家的人交流。在校内活动方面,大部分留学生都会参加学校举办的聚会或文化活动,他们有些会乐意通过带来一些当地唱歌或舞蹈节目来参与到活动中,这也使中国的学生更加了解他们与他们的文化,例如蓝海之夜这类比较大型的院内文化活动,经常可以看到由留学生带来的泰国、印度尼西亚的传统表演节目,但是也有少数东南亚同学是不了解这个活动的。

总体来看,大部分东南亚学生愿意与中国学生交流并且成为朋友,他们觉得交到中国朋友可以更快地提高汉语水平,并能在生活中得到中国朋友的帮助,但是,语言和文化风俗成为他们与中国学生交流的两大障碍。我们也询问东南亚留学生在这方面希望得到什么帮助,有的同学希望中国的学生可以主动与他们交流,并希望能有中国朋友,这其实也是留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往往只在本国的留学生圈子内交流,与他国学生交流很少,语言的不通使留学生不自觉地与本地学生划出界限;而有的同学本身比较害羞放不开,则更难跨出与他国学生交流的第一步。

(四)留学生易产生孤独感

在研究东南亚学生心理方面,我们主要从广西本地的风俗节日与留学生思乡情感上着手。因为广西有比较独特的节日文化,例如三月三歌圩节,这是广西壮族地区的传统歌节,一般这个时候广西地区都会放假,留学生对于这个节日大部分是基本了解的状况,对于其他的中国风俗习惯大部分也是基本了解,这也使得这些东南亚学生能够基本融入到广西生活中。

留学生在中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接触中国文化,也会逐渐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而东亚文化中的汉字、儒学以及中国化佛教等要素都给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带来深刻影响。风俗文化的些许不同并没有造成他们在中国生活太多的不便。这些留学生会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即是对家人的思念,他们解决的方式则是与父母电话或者视频沟通,有的也不愿意与父母联系,觉得这样做会更加思念父母。思念父母是每个在外学习的学生都无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可能大部分需要靠学生自我调节。本地人本身对外国人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有时候会盯着外国人看,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大概76%的东南亚学生会遭遇到被路人盯着看的尴尬境地,当询问他们的感受时,会有少部分人感觉到不舒服。

三、如何帮助东南亚留学生适应留学生活

(一)解决语言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留学生来华学习面临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对中文的不熟悉,对中文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听懂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如果不能克服语言障碍,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会使留学生产生极大的无力感、挫败感和焦虑感。根据古迪昆斯特(W.B.Gudukunst)的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简称AUM理论),消除焦虑与不确定性,是与陌生人交流的关键,而且需从动机因素、知识因素、技能知识等三方面入手,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离开了熟悉的话语、手势及习惯,语言是阻挡我们去继续获取新的知识和社会技能的一大难题。对于语言问题,学校应该严格监控生源质量,要求来华的东南亚学生须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能力,与专业汉语评级单位合作,制定适宜的语言能力入学要求,并且给予汉语学习的帮助,例如给没有达到语言水平的留学生提供专业的社会语言机构来学习汉语。在他们的来华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需将语言学习贯穿其中,采取多样的形式鼓励留学生去与当地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帮助东南亚学生找到中国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来完成特定的功课,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互利的学习语言的过程。而在教学设置这一块,学校对授课老师的要求应该是需懂得英语或者东南亚地区语言的,并且老师在课程准备上应该选择留学生和本地学生都能适应的方式,对于个别的留学生可以适量进行课后辅导。留学生的出勤监督应该严格把关,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当然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充分了解留学生的教学需求和缺课的原因并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是有必要的。

(二)了解當地风俗可以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

如果留学生缺乏对中国本土风俗习惯的了解,可能就会在生活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对东南亚学生的留学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马洛斯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按重要性分为五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留学生的跨境适应内容与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一样,也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实现的。生活节奏、食物和其他生活环境因素都是留学生的低层次需求,这些变化都会造成留学生的不适应性,学校在帮助留学生适应就需要从这些低层次需求开始满足。学校可以安排固定的中国文化学习的课程,风俗文化的学习课程可以幽默风趣,配合相应的典故知识,这样会更加吸引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像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节目和电影都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学校组织带领留学生体验学校周围或者南宁本土的特色美食也能促进留学生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并且学生还可以熟悉当地环境,熟悉当地人而不必拘束于校内交流,例如组织班级春游活动,让两国学生有一个轻松的沟通环境。此外,鼓励东南亚留学生参与校内社团活动及大型晚会也是必要的。

(三)为留学生创造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来华留学生能够使用QQ、微信、微博等中国的社交网络平台并能够理解部分中文中的流行用语,表明多数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主动交流和学习的意愿,但是当真正出现与外国人交流机会时,他们却不一定会积极参与。东盟来华留学生大多偏向与自己国家的人交往,这是由于内心的文化认同所致,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受群体内文化影响拥有共同的行为与偏好,也更容易结成稳定的交际圈。留学生只有真正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态度或意愿,才能与本地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流互动,从而可以提高其跨文化能力。就留学生而言,中文能力的不足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与使用社交平台来改善的。广西财经学院中就存在着专门为留学生适应文化而开展的留学生茶话会、学生交流结对子活动及歌舞晚会。只有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到不同的价值观、饮食习惯、禁忌等等。使用中文进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弱,其原因归结为与外国人接触的太少,平时使用语言的机会太少。因此,各高等学校应将创造更多的海外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比如积极运用留学生母语在学校公众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邀请更多的留学生参与其中来。而作为本地学生,我们也应该包容留学生与我们的差异性。

(四)减轻跨文化冲击给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缓解留学生的孤独感

压力——应对模式指出,在接触到新的文化环境时,人们惯有的生活习性和思维观念会受到冲击,带来压力的同时造成一些心理和认知上的内在失衡。来华留学生印象中的中国与城市南宁之间的差距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作用显著,说明文化冲击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的适应状况,并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此外留学生的思乡情绪对其心理健康问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根据调查,我们在现实的留学生管理中需要留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在实际的学习开始之前,学校应该首先做好文化的适应工作,科普广西风土人情,懂得南宁与其所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当面对在南宁生活时的一些负面情况,留学生能够较为坦然的面对;其二,注意因材施教,这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学生,于留学生我们也应该做到这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为其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比如,对于那些中文水平明显不足的同学应更多开展中文辅导课,对于那些因被注视而感到不舒服的留学生应加强心理辅导,坦然接受自己的留学生身份等等;其三,关心留学生生活状况。作为异地求学的留学生,可能会有较重的思乡情绪。除了在物质上我们应该给与最大支持以外,还应加强对其生活的关心。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本地学生的生活中来,缓解孤独感。

参考文献:

[1]Ward C,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

[2]肖耀科,陈路芳.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对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留学生的调查[J].东南亚纵横,2012

[3][4]周敏波.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D].广西:广西大学,2012

[5]姜良杰,汤明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2(356):136137

[6]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135141

[7]韩静.文化认同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556

[8]马洛斯.科学心理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910

[9]万梅.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綜述[J].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8(6):1921

[10]柯威,王毅凤.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调查——以广西高校为例[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3):2325

[11]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陆舒旻(1995-),广西田阳人,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本科生;

赵雯雯(1995-),广西玉林人,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本科生;

陈晨(1995-),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本科生;

李金键(1995-),广西岑溪人,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
公派出国交流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证研究
浅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改进措施
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析
在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团体辅导在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大学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