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2016-03-14韩天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韩天炜

摘 要 文化冲击是每一个海外留学人员都可能经历的普遍现象。在留学期间,由于语言障碍造成的日常生活困难和学业受挫,以及因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生活技能的低下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往往导致了留学生在学业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上的困难。而这些学业和社会文化的适应不良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挫折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甚至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造成自我封闭,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的角度出发,力图科学、全面地把握跨文化适应的本质内涵与复杂特性,从而对理想的跨文化适应效果的达成给予策略性提议。

关键词 跨境教育 跨文化适应 人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1跨境教育与跨文化适应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走出国门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传统的学术界限逐渐模糊甚或消失。对于跨境教育这一术语,加拿大著名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学者简·奈特对其做出了综合性的阐述:

“跨境教育指的是人员、教育项目、教育提供者、政策、知识、观点以及服务等要素的跨越国境的自由流动。跨境教育可以成为发展合作项目、学术合作关系和商业贸易的一部分而存在,它的分类跨度很广,包括留学海外、结对子、特许专营和建立外国分校等多种类型。”

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接触与文化学习的过程。当留学生从一种文化环境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时,文化差异会对留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他们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迷茫、沮丧和孤独无助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文化冲击,是每一个海外留学人员都可能经历的普遍现象,学术界把这一现象或影响称之为跨文化适应。具体来说,跨文化适应指的是,在异文化里的留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其内涵涉及有缓解留学生所经历的文化休克,改善其心理适应和增加满意度,提高其在新文化环境中的行为能力等。跨文化适应的目标,是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增强,具体体现在对异文化模式的认知、选择和接受能力,以及与异文化成员交往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2跨文化适应的双重性、阶段性与方式(人格取向)

2.1跨文化适应的双重性

本国的学生在出国后,面对着双重的适应问题,即:由外国人身份带来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以及由学生身份带来的学术适应问题。

进入陌生的国度,不仅要习惯全新的社会形态,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而且要处理远离熟悉的社会支持系统所造成的孤独境况,独立应对生活学习事务,这是出国学生面临的第一重适应。在出国留学后,留学生往往在与当地的公共服务部门打交道,以及融入当地人的文化生活方面很容易遇到问题。这显现了在国内期间,学生们对国外的公共机构、政治系统及文化不够了解等缺陷。

另一方面,教育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如,国外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学习方式等都与国内有很大差异,这就涉及到学术适应问题。留学生往往在学习内容的理解上,以及在与国外教师、本地学生的交流合作方面遇到问题,而造成理解课堂内容和课堂发言困难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够以及沟通技巧和能力的缺乏。

2.2跨文化适应的阶段性

在跨境教育项目中,留学生所反应出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基本呈现U型曲线模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2.1文化刺激的蜜月期

当留学生来到一个新的国家时,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异国的社会成员在人际关系处理、日常生活习惯、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均表现出与自己原在国的不同,这种差异会使留学生在感官上受到刺激。 文化刺激能够满足人类猎奇冒险的心理需求,让人们在认知上感到新奇,情绪亢奋。但这种文化刺激时间不会持续很长,根据个体差异往往在数天到数个月不等。

2.2.2文化冲突的危机期

文化冲突也称为文化休克,当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之后,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时间大都发生在到达异国他乡的第三个月到第八个月。在这一阶段,由于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及社会生活的不适应,留学生的情绪会降到最低点,会感觉到异国他乡的情况并不是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并会对一些日常小事也产生极大的不满和愤怒,但又觉得无能为力,会觉得不知所措和力不从心。

2.2.3重塑人格取向的双文化期

经过在异国他乡一段时间的生活,留学生加深了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一般在第六至八个月以后,留学生会基本熟悉异国他乡的生活习惯,并能够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认知和判断,逐渐形成自己新的人格取向,从而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进行人生的第二次社会化进程,这种进化的结果可能是良好的适应新环境,也可能是消极地逃避新文化。因留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此过程一般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而最终所产生的人格取向结果也不一样。

2.3跨文化适应的人格取向

一般来说,文化适应可划分为两个维度,即:(1)保持对自己母文化的认同;(2)保持与当地社会群体的关系。由此可以组合成四种文化适应的态度,也即四种人格取向。

2.3.1进取型

这种类型的人具有较强的再社会化能力,能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重新调整自己。当来到某个新的社会环境中时,能较快地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他们生活态度积极并能随时迎接新的挑战。在跨境教育项目中的绝大部分留学生,经过正确的心理调试,最终都可以成为相对进取型的人格取向。

2.3.2守旧型

守旧型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后,仍始终坚信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和思维方式,因而表现出与异国的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并常常陷入怀旧、失落和自怜境地,最终难以适应目的国的现实和人际交往规范。当他们偶遇冲击和挫折,便会彷徨、暴躁、沮丧、一蹶不振,极少数人会出现偏执狂式的人格障碍。研究表明,出国时年纪越大,在国内地位越高的人,在国外越容易形成这种人格取向。

2.3.3附合型

出国后有些留学生完全放弃了原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思维方式,表现出对异国新潮文化时尚的刻意追逐,他们错把时尚追随当成是正常的社会适应,且完全不顾及这种盲从的追随是否就是目的国的主流文化。具体表现在:对异国娱乐方式、流行文化的积极投入和盲目模仿,一心想让自己成为纯正的外国人,最终造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混乱,内心价值空虚。这种人格取向更多发生在年纪较小的留学人员身上。

2.3.4边缘型

这种人格也被称之为边际型人。这种人一方面对目的国既怀有希望又常感失望,既想适应新环境,又固守旧传统,不敢完成人生的再社会化。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曾将边际人形象地比喻为文化上的混血儿,他们寄托在两个不同的群体之中,但又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的自我概念是矛盾的、不协调的。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价值系统混乱且麻木,对现实保持游离状态,淡漠孤僻,没有是非善恶标准,喜欢生活在幻想和自我设计中。

3理想的跨文化适应效果及达成策略提议

美国著名跨文化和比较文化研究专家阿德勒(N .J .Adler)认为,跨文化身份的基础不是归属,它与文化的关系不是占有和被占有,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个体既不是完全作为特定文化的一部分,也不是完全与之分离,从而能以一种自主和独立的、类似第三者的眼光看待世界。

因此,个体对某一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该国及其文化,从而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该国本身所具有的资源,更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幸福感水平。根据前面所叙述的文化融入方式,即跨文化适应人格取向,进取型的留学生由于保持着对主客两族和两种文化的积极态度,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两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资源以应付新环境中的各种生活要求和压力,良好的适应水平有助于帮助学生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积极愉快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

为形成进取型人格取向,更好地完成跨文化适应过程,留学生和派出机构应在留学前期和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在国内的准备期

3.1.1强化语言训练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对于留学生来说, 掌握好目的国的语言,是留学的必备条件,也是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愉快生活的关键。因此,在出国前,留学生应集中时间进行外语的强化学习和训练,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努力提高外语应用水平和实用技能。

3.1.2目的国文化介绍

在出国前,学校或有留学机构积极帮助留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往国的基本情况,也是行前准备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发现,地理条件、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留学目的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自然状况,国家历史、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人文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培训,能够让留学生在出发前做到知己知彼,使他们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并预测出可能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缓解文化冲击。

3.2在国外的实战期

3.2.1敞开心扉,广结善缘

留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应将自己从自我隔离、自我封闭的状况中解脱出来,广泛结交各国朋友,特别是与留学目的国的当地人做朋友,这样才能够尽快了解各国文化习俗,开阔心胸和眼界,消除文化偏见与隔膜,减少文化冲击。

3.2.2积极乐观,不忘初心

在到达异国后,留学生应该积极地采取各种方法尽快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适。

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尽量秉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多参与当地集体性的活动,特别是当地人组织的本地特色活动,这既能提高语言能力,也能消解孤独感。

另外,要同祖国保持必要的联系,随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留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时时听到祖国的声音,了解国内的情况,时刻提醒自己出国的原始目的和理想。

4结语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涉及如何处理主客关系的问题。留学生在异文化环境中的身份首先是陌生人,若要从“槛外人”转变为“槛内人”,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以适应留学期间的各种文化体系。在新环境中,留学生难免会经历包括符号系统和意义结构在内的诸多变化,为克服这些困难,适应这些变化,学习是必要的,甚至是强制性的,从而探索出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应对策略,克服文化障碍,在此过程中,留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都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跨文化适应也关系到个体的精神成长问题。还要注意的是,跨文化适应没有终点,而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延续和交流的深入,留学生会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往复中,逐步趋向更高的适应水平,达到更完美的成熟。

参考文献

[1] 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6-102.

[2] 耿雅津,林敏.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出国适应与心理健康情况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3(6):84-96.

[3] 张立军.文化差异对留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4):67-68.

[4] 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27):105-108.

[5] 郑雪,David Sang.文化融入与中国留学生的适应[J].应用心理学,2003(9):9-13.

[6] 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704-780.

[7] 贺平,唐洁.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经历的文化冲击现象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5):83-86.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
公派出国交流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证研究
浅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改进措施
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析
在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在邕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的实证研究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大学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意义
留德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