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浅析与临床应用

2017-03-01北京100029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胸胁姜汤邪气

(北京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浅析与临床应用

郑鹏飞屈会化赵琰(北京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伤寒论》中柴胡剂六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方证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见解。笔者在介绍历史上一些医家观点的基础上对本方证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本方的部分临床应用,以期提高医者对此方的认识,更好发挥其疗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剂;肝热脾寒;胃肠感冒;寒热错杂

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文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两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1]而在《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以《外台秘要》附方提出“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三两,甘草(炙)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2]

1 病机探讨

历代医家对本方证的病机有多种见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1.1 少阳病兼有表邪未解者 此种论点认为,伤寒病程达五六日,汗下治疗失当,致使太阳表邪未解而邪气又陷少阳,邪气入少阳而胸胁满闷,邪气结聚三焦水道而有水行不利之证。尤在泾支持此观点,在其著作《伤寒贯珠集》中写道:“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

1.2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者 伤寒五六日,治疗失当,邪气侵入少阳,枢机不利疏泻失常,手足三焦壅滞,致使水饮内结。水饮内结不通则见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等证。唐容川在其著作《伤寒论浅注补正·少阳篇》中写道:“已发汗则阳气外泄矣。又复下之,则阳气下陷,水饮内动,逆于胸胁,故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水结则津不升,故渴。”另有当代高等教材《伤寒论讲义》二版﹑四版﹑五版及《伤寒论选读》等支持此观点。

1.3 少阳病兼津液损伤者 发汗之后,津液损伤,又误泻下,津液更损。又兼邪气侵入少阳而郁结化热,化热则耗伤津液化燥。成无己、汪苓友等支持津伤论。

1.4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者 胡希恕将伤寒论147、148条原文联合参看,认为147条与148条密切相关。胡希恕认为,伤寒在进展到五六天的时候,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却不能解除表证的,应该用桂枝汤治疗。但医生却误用下法治疗,使得邪气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内陷,出现“阳微结”的证候并伴有表证与半表半里之证。渴且不呕是因为胃内有热而无停水且下伤津液;误下使气上冲,气上冲而不下使“但头汗出”,而气上冲又使水不下行,因而小便不利。而148条“阳微结”为阳明病微结证,则为147条“胸胁满微结”提供了注解。而在组方上则认为干姜是全方关键,以干姜温里而佐苦寒清热之黄芩开解微结,寒热平调。[3]

1.5 邪陷少阳,胆火内郁兼太阴虚寒者 刘渡舟教授认为,邪气内陷少阳之地,使气机郁结不舒,出现胸胁满而微结;胆火上炎煎灼津液使人心烦、口渴;邪热郁结在内却不得宣发,上蒸头面,故但头汗出;正邪往来争斗而往来寒热;邪气虽内陷但尚未犯胃所以不呕;邪气阻滞三焦,损伤脾气致使太阴虚寒,因而出现小便不利、腹胀满或大便溏泄。刘渡舟将本证概括为胆热脾寒之证,论治当清少阳热与温太阴寒并行。[4]

笔者从条文分析,伤寒五六日,汗而后下为误治,导致太阳之邪气传入少阳,正气受损邪气内侵,对峙于少阳半表半里之地,使胸胁有满闷之感。少阳气机有所郁结,但因邪势尚未深重故仅见“微结”。汗下之后损伤气机致使气化不利,气化不利致三焦水道运行不畅,而津液又因汗下有所丧失,从而使患者津液难以上乘下行,故可见口渴兼小便不利,又因患者并非湿热之证,胃内无水饮停留,且邪气侵扰三焦而尚不及胃,故患者虽渴但不呕。阳气郁结产热,上蒸头面,则见但头汗出;邪气与正气在少阳反复交争进退,故往来寒热心烦。

至于“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一句,因疟病多因夏秋或伤暑热或感凉风,阴阳失调,故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2 功效探讨

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功效也有诸多看法,这里略介绍一二。

汪苓友认为“此小柴胡汤加减方也。兹者小便不利,心不悸而但烦,是为津液少而躁热,非水蓄也,故留黄芩不加茯苓,以清热;又云若渴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生津止渴。”即和解少阳清热生津之说。

柯琴认为本方“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楼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无心下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即温化满结,祛除半表半里之寒结。

胡希恕则认为, 本方可以看做是由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变化而来。本证内里不虚,可不用人参大枣,因胃不呕所以不用半夏;本证口渴,故用栝楼牡蛎散解渴散结润下;桂枝甘草汤平气上冲,兼解表证;苦寒黄芩配伍辛温干姜辛开苦降。即平调寒热清上温下之功。

中医院校使用的数种伤寒论教材中常将此方中药物拆解为3组,1组为柴胡与黄芩,与小柴胡汤相同,清解少阳之热邪。二是桂枝与干姜、栝楼根与牡蛎合为1组,该组又分2小组,桂枝干姜温通阳气化饮邪,栝楼根牡蛎生津散结。三是炙甘草调和诸药,单为1组。3组药物组合,寒温并用,和解散结,化饮除邪。

笔者以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系从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来,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栝楼根、牡蛎、甘草7味药组成。柴胡、黄芩为对药,疏解肝胆郁热,清半表半里之邪,为少阳诸证必备;桂枝干姜甘草3药辛甘并用,通阳化阴,恢复三焦之正常功能,使水道通利气化畅行,且3药可组成甘草干姜汤与桂枝甘草汤2个经典方剂,共奏扶阳摄阴之功;栝楼清热生津,牡蛎软坚散结,二者搭配即栝楼牡蛎散,在本方中起清热散结之效。诸药合用,使少阳和解,畅通枢机,气化复行,津液复布,诸证向愈。服药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是阳气恢复畅达输布津液的表现,提示疾病向愈。

3 临床应用

目前,随着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本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临床上的各种疾病。

3.1 肝胆疾病 刘渡舟教授[5]在临床上将此方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病,刘渡舟认为,临床上肝病的治疗要时时考虑到脾的问题。在临床上发现,肝病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转化成脾寒,又发展延及肾脏,水液代谢失常出现腹水。在这一疾病进程中脾虚寒是最重要的环节。肝病患者初始辨证较多为肝胆湿热,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随着病程进展脾脏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为治湿热使用苦寒之品,更伤脾胃,使疾病从湿热向寒湿转化。临床上可见胆热与脾寒共见。在治疗时就要肝与脾同治,用方采用原方或根据情况加以调整。

任氏[6]以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认为肝炎病人长期服用苦寒之药,造成热毒未清又添脾伤的局面,发展为肝胆有热而脾胃虚寒的肝热脾寒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符合该病病机,寒热并用肝脾同治,适用于治疗具有纳差、腹胀、便溏等脾胃虚寒证候,但又肝胆余热未清伴有口苦、口渴、心烦等表现的寒热错杂之证的肝脾疾患。

刘氏[7]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五苓散治疗3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3个疗程(30 d)后观察临床疗效。显效6例,有效24 例,无效1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达93.8%。

朱氏[8]等观察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患者38 例,并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方进行治疗, 1个疗程为10 d,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4.7%。

3.2 胃肠型感冒 刘氏[9]等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胃肠型感冒的临床疗效。将90 例诊断为胃肠型感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则采用环丙沙星治疗。结果:对照组中显效和有效者共计20例,无效25例, 总有效率为44.4 %;治疗组中显效和有效者共计38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达到84.4 %。

3.3 反流性食管炎 陈氏[10]等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将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通过随机方式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基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吗丁啉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2.5%,2者相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3.4 溃疡性结肠炎 何氏[11]将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及柳氮磺吡啶片治疗。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症状计分,并根据症状、结肠镜检查判断临床疗效,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P< 0.05),且治疗组腹胀、腹痛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同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

3.5 肠易激综合征 胡氏[12]等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将46 例诊断分型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型证型的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 组在治疗中均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同时治疗组加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并连续服药2周,观察2组患者腹泻症状、睡眠改善、预后复发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2.17%,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显效率为13.04%,总有效率为91.30%;2 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腹痛腹泻缓解时间、睡眠改善时间、3月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3.6 咳嗽变应性哮喘 陈氏[13]等将咳嗽变应性哮喘患者共120例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比例1 ∶1。对照组采用孟鲁司特钠片治疗,孟鲁司特钠片,10 mg夜间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基本方及加减方。2组均以7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5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O5)。

3.7 糖尿病 程氏[14]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多例糖尿病。临床所见此类患者多有伤津的症状,表现为“口渴”“咽干”,且糖尿病日久不愈,多合并“痰结”“水饮内结”。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将此方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常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8 抑郁症 任氏[15]等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抑郁症。抑郁症为形神俱病,阳郁为其发病的病机关键,临床见证变化多端。其在临床治疗此病,主要抓3组症状,一是胁痛或胸胁胀满,二是便溏,三是口渴,抓好病机的关键点,则收效甚佳。

从以上临床应用可以看出,柴胡桂枝干姜汤在现代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患,其主要应用方向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应用此方关键是辨证论治,注意主证,谨守病机,如临床表现有口渴,胁痛,便溏等,病机则主抓肝胆郁热,津伤,脾虚等。

4 总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仲景名方,组方精当,功效显著。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功效等方面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对此方的研究与运用还是应以病机关键点和主证出发,不拘一格,灵活应用。并且应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其的现代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从各个方面不断加深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对此方的认识和实践。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在《伤寒论》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通过对该方证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理解,提高中医临床论治水平,同时对于提高经方乃至中医方剂整体的研究应用水平也有重要意义。

[1]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2

[2] 何任.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7

[3] 王成果. 胡希恕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学术思想探讨[J].杏林中医药,2012,32(1):29-30

[4]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9

[5] 舒友廉.刘渡舟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2):45

[6] 任存霞.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病毒性肝炎临证心得[C]/ /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昆明: 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委员会,2012.296-298

[7] 刘丙林.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32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6):65-66

[8] 朱子奇,郑立升.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5) :334-335

[9] 刘鹏程,林上助,王建中,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胃肠型感冒的临床体会[J].海峡药学,2012,24(8):100-101

[10] 陈冬梅,王新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1例[J].河南中医,2013,33(3):335-336

[11] 何锟鹏.柴胡桂枝干姜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3,8(9):1 051-1 057

[12] 胡庆昌,张凤敏.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1): 62-63

[13] 陈海涛,刘忠达.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孟鲁司特钠片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46(12) :54-55

[14] 程保智.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糖尿病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5):82-83

[15] 任登峰,王越.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抑郁症经验举隅[J].四川中医,2014,32(3):140-141

(2017-06-06 收稿)

R222.16

A

1007-5615(2017)05-0011-03

赵琰,女,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胸胁姜汤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我学会了煮姜汤
漫画:简单搓搓可养生
口腔溃疡喝点姜汤
幸福来自感动
台州姜汤面
使劲伸懒腰可养肝
别轻易拔罐刮痧
冬病夏治,喝姜汤正是时,4款姜汤养胃驱寒、补血安神
蒋健教授胸胁痛经验方介绍及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