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职业信仰崩塌

2017-02-28韦新梅石林鑫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

韦新梅++石林鑫

【摘 要】职业倦怠期是每个教师都可能经过的一个阶段,如果得不到妥善调整,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状态,并直接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新形势下的高职教师,面对的各方面压力而倍感心力交瘁,高职教师的心理状态急需关注。本文在探讨了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和原因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以期引起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职业信仰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

“职业倦怠”(burnout)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 Freuden berger于1974年提出,界定了一种现象,即工作了一段时期后,工作者由于厌倦或者过多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疲惫不堪的消极工作状态。 Burnout 可理解为精力衰竭,精疲力尽,甚至是崩溃。所以,职业倦怠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异常状态。Maslach和Jackson 指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情绪衰竭、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1]。国外心理研究指出当教师出现活动较少、不愿与人交流、抱怨本职工作、对学生缺少热情,那么该教师正在承受职业倦怠的折磨,经历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感觉难以为继,度日如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行业较之其他行业,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教师除了面对业务内的工作要求,教师还面临业务之外的各种压力,如知识更新快速和信息爆炸带来的改变,教师的绩效考评,职场的冷漠关系,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等。大约60%~70%的教师反复出现压力的症状,至少30%的教师具有明显职业倦怠的症状。[2]高职教师面对的特殊学生群体和尴尬的环境,使高职教师更容易失去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以及对职业的信仰。

狄更斯在多年前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走在天堂,人们正在下地狱。狄更斯概括出了人们的生存状态,面对生活的困境,有人迎难而上,也有人逃避龟缩。人们的思想状态决定了他们如何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态度决定一切。今天,“职业倦怠”“中年危机” “职业信仰危”“正在变穷的青年人”,等屡屡被提及,说明作为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青年人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的职业倦怠非常普遍。1993年 CoMes等研究表明:3O岁的年轻人群职业倦怠发病率高于30岁的人群[3]。很多青年人不再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收获,他们的信心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弹不起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非常普遍,高职教师转行或辞职呈上升趋势,而留在行业内的年轻教师工作热情普遍不高,面对繁重工作常有怨言,像一只蒙着眼睛往前推磨的驴子,常常需要挥鞭赶着才会走。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课题调查研究数不胜数,然而规格不高,规模不大,说明年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得不到上层的重视,没有相关制度或者政策来引导高校的人才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才管理 引进人才的管理和绩效管理,对现有的人才的继续发展和职业状态重视不足,一味地施压虽然勉强运行,但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与职业热情整体有所下降。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一是,对职业丧失信仰,质疑教师的工作,质疑自身的作用,对职业丧失热情,对学校、学生和社会形势漠不关心,没有工作成就感,对未来没有信心。二是不思进取,工作懈怠拖沓。教学上没有创新,吃老本,对本职工作和领导布置的额外工作常有怨言,传播负能量。三是倍感压力,工作效率不高。高职教师常感觉各种压力使工作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因而精神状态不佳,同事之间较少交流,社交圈子少,对学校和社会有疏离感。可以说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学校的管理效率。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高职教师的压力通常来自于工作内和工作之外的因素。工作内,高职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能力不足,自律性差的高职学生,教师上课效果差,往往是用尽了各种办法,包括图片、视频、唱歌、舞蹈、游戏等形式,仍然不能吸引所有的学生,很多学生上课下课不离手机,拒人于千里之外,高职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精力管理课堂秩序,教授的内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仍然不会,长期面对学习能力差纪律性差的学生群体,使得高职教师工作没有成就感,成为职业倦怠的主因之一。教师除了教学压力,学生管理也是肩上重任。有的教师课程安排较多之外,还要承担班主任的职责。当前的高职学生,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之外,常常伴有行为偏差,为人处事不够成熟,有的甚至抗拒学校的管理制度,经常无故旷课,不听从老师的善意引导,有的甚至于地痞流氓无差别,安全管理重于泰山,这泰山般的责任也压在教师头上,高职教师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处理学生问题而且还效果不佳,事务繁琐,加上高职学生状况百出,使得学生管理成为高职教师倍感压力的主原因,长期情感付出和承受压力,使得高职教师情绪衰竭,失去职业信仰,质疑自身工作的意义。

三、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行性路径

Kyriacou (2001)概括教师压力在十个主要来源,即教学对象为缺乏动力的学生,纪律维持,时代的改变和信息的更迭,他人评价,同事关系,自我地位,行政的管理,角色冲突,恶劣的工作环境。[4]如果能减少这些压力源或者舒缓这些因素造成的压力,那么职业倦怠就可以得到缓解。

1.合理的待遇.

高职院校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目前高职教师的待遇偏下,国家鼓励高校教师兼职或创业,教师自主创业应当结合学校的发展和利益,学校在考评教师业绩时应全方面考量教师的贡献。除了给与教师合理公平的待遇和保障之外,也要给与教师以人文关怀,建立人性的企业文化。谷歌企业文化在管理界备推崇,谷歌营造一种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员工可以用80%的时间完成工作内容,剩余20%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在工作场所,谷歌的员工可以自由交流,办公与娱乐休闲可以兼容。虽然高职院校的工作性质使得不能完全效仿企业,高职院校应当学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和原则。工作应当体现人的社会价值,如机会、社交、認同以及个人满足,而非仅仅反映成本、效率一类的商业价值。要让高职教师在学校可以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教师也是人,机会、社交、认同以及个人满足这些都应当是工作给予的。网络流行对教师的调侃,“当一个同学毕业几年后消失不见,要么是死了,要么是去当老师了”。可见教师从教后社交活动少,亲友间交流少,同事之间社交活动就更少,教师很少有集体活动,即使举行了一些为数很少的体育竞技通常也是充满了一种场域压力,使得教师一般不能完全放松的投入到娱乐中。“场域”(Field)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有社会成员的关系构成。场域内,成员之间具有独立性、关系性和斗争性。[1]体制内的高职院校,教师个体相对独立,人际关系淡化,各种矛盾和斗争较为突出。由于竞争压力,五加二白加黑的加班完全挤占了教师的课余时间。当心力交瘁的教师还要去参加紧张场域下的集体活动时,反而压力更大,所以,学校缺的不是任务式的教师集体活动,而是形成常规的合理的休闲活动,能使教师能够体会到学校是个温暖的大家庭,也能适当的释放心理压力。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轻松愉快的集体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增进非官方人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職业倦怠期的辅导.

针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或者职业信仰危机,学校层面需从政策上加以规范,确保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路可循,而不是迷茫不前。年轻教师工作了一定阶段后,给与年轻教师晋升或者多种职位选择,避免长期从事相同内容工作。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的学习显得非常紧迫,停滞不前就会落后,学校应当提供专业进修机会,展开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使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紧跟学科发展、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专业工作需求,并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是预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除了给与年轻教师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多种趣味的学习也应当鼓励和支持。对于出现职业倦怠的青年群体,要引起重视,进行心理辅导。明确新老教师的帮扶和沟通,帮助解决年轻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上下级的非正式沟通,使得年轻教师融入集体,减轻年轻教师来自职场的压力。

3.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

管理经验表明,信息透明,上下沟通顺畅,员工参与决策的企业能培养员工的对企业的忠诚和热情。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体制化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思想僵化,工作过程繁琐,上下沟通不畅,官本位思想严重,因此职场沟通存在很严重的场域压力,没有合理的激励制度,教师没有愉快的工作氛围无法使青年教师发挥最大程度的创新与热情。高职院校管理体系必须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体现激励性导向原则,管理体系科学化,管理过程人性化,给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压 ”和一定的发挥空间,提高教师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愉快工作的主动性。3

四、结语

爱岗敬业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当教师厌倦了这个工作,就谈不上有职业信仰。高职学校不能忽视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任务和各种压力下的教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政策疏导教师的职业耗竭。教师个人也需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不能因为社会浮躁而欲求不满,忘了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缓解职业倦怠,除了缓解外界压力,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个人调节。

参考文献:

[1]陈文,场域压力与"80后"社工的耗竭预警. 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

[2]王永琳,王惠萍,王晶.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年第3期.

[3]钭启升.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1月 第2l卷 第11期.

[4]Kyriacou, C. (2001). 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Review, 53, 28-35.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