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旅游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2017-02-28王莉霞相亲亲牛亚楠

当代旅游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王莉霞+相亲亲+牛亚楠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该文在对国内外旅游类期刊近十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拟探求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出在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应当注意处理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市场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旅游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与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当今世界是以智力为支柱,以创新为灵魂,以人力综合素质和能力彰显为先决,以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为增长点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叠加发展的时代。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东京,1991)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1]我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始于上世纪末,以素质教育为基点,提出“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①。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②“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③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④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观念与时俱进,出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象。以“智慧、人才、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旅游服务业体系,倒逼高等旅游院校从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视角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如何将高等旅游教育教学的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新时期高等旅游教育教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很多国家以培养创新创业性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2]。在研究方面,学者们的聚焦点:一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重要性研究。有学者(Gartner,1985)从个人性格与特质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独特性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家精神;[3]有学者(雷家骕,2007)则认为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创业素质、提高人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活动可称为创新创业教育[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提出了“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的概念,以适应社会更加需要的现有职位的求职者,以及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该观点以职业教育为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⑤二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校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其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提出三大模式,即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的聚集模式,以激发、训练与指导为目标的磁铁模式和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与能力的辐射模式。[5]英国政府将创业教育视为能够提升“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手段,出台系列高校创业素质和实践教育方面的指导纲领,“创业教育者协会”的正式会员涉及高等院校面达75%以上[6],英国“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HE),旨在培养大学生可迁移性创业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7]德国实施“产学研工一体”开发策略、新加坡实施学徒式见习EDB培训计划等,[8]塑造更具弹性和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三是关于课程设置与方法研究。以创新创业课程著称的是美国百森商学院,将创新创业项目所需知识融入到创业全过程,并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内容,学生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2%、67%、63%[9]。在韩国,仁荷大学等院校设有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开设“大学生发展方向”创新创业网络课程,诱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动,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10]日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教师的专长和学生将来的就职方向,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关心程度而构建,⑥应用性与实际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和企业的制度,获取实际的专业技能,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纵览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有以下倾向:一是强调素质教育。学者们多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或者“与意识培养、能力培养有关的综合素质教育”的视角进行研究。肖海平、邓银城(2009)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11]李家华,卢旭东(2010)则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判断;[12]房汝建(2011)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13]二是注重教育教学模式表现形态研究,郭万牛等(2009)认为创业教育要把政府、社会和高校结合起来,政府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搭建公正法制的创业平台;[14]许朗和熊素兰(2011)则提出“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以学生参与各类形式的比赛或申报各类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推动创新创业教育;[15]吴名蒙(2014)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立足"课堂教学",強化"模拟训练",注重"实践体验",构筑"项目孵化"的"四轮驱动"的创业教育模式。[16]三是着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周伟、黄祥芳(2012)结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7]黄蕴洁(2010)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辅以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导学方式改革、培养创新团队、考核评价管理等配套保障模块建设的"双体系、多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18]徐生林(2013)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基于高校的特色,从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来构建;[19]寇有志(2015)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20]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关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尽管学术界对其涵义有不同解释,教育模式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在性质揭示、培养目标设定等方面基本一致,即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表现形态上则有所区别,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展开,尊重学生的职业性向和个性化选择,在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方法上,既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独立模块,也有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专业课程模块,教育教学方法则强化独创意识,提倡课堂授课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国内教育更多强调素质教育,或者以综合素质提升为基础的通识课程设置,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多关注对模式的表现形态的研究,对方式方法导致的教育目标实现,或者说将教育模式与教育效果的契合度的研究或者效能研究较少。

三、高等旅游教育创新创业研究分析

为保证时效性,本文收集近十年来国内外旅游类学术期刊如《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旅游研究》等期刊上相关文献,以及在CNKI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从旅游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角度共同探讨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思考本科旅游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一)国内外旅游类期刊成果统计分析

(1)国际旅游类期刊

国际旅游类期刊以《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为代表,其旅游文献统计情况见下表(表1):

《Tourism Management》是收录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的旅游类国际权威杂志,2015年,该期刊纸张来源标准化影响(SNIP, 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2.876,SCImago期刊排名(SJR, SCImago Journal Rank):2.450,影响因子:3.140,五年影响因子:4.324。⑦表1显示,该期刊自2007年以来,共发表1585篇文献,以“undergraduate tourism education”为关键词索引,共搜出89篇相关文献,占比5.62%。《Tourism Management》以国际视野,关注国内外合作办学、批判性反思性教学、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开发以及专业核心概念诠释方法等问题。在创新方面,主要收录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创新、旅游创业领域等学术研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则更多的是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中进行分析。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是收录在SSCI中的关注于旅游学术观点的社会科学杂志。2014年该期刊纸张来源标准化影响(SNIP):2.350,SCImago期刊排名(SJR):2.658,影响因子:2.275,五年影响因子:3.882。⑧表1显示,该期刊自2007年以来共发表1127篇文献,以“undergraduate tourism education”为关键词索引,共搜出43篇相关文献,占比3.82%。(见表1)《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十年对高等教育的分析研究主要从话语理论、哲学思维探讨高等教育及其价值所在,而对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2)国内旅游类期刊

国内旅游类期刊以《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和《旅游研究》为代表,本文对该四种期刊近十年来与教育有关的栏目进行统计分析,其情况见下表(表2):

2006至2015十年间,国内旅游期刊教育类栏目板块名称有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旅游教育教学与研究、高等旅游教育建设与发展、旅游教育国际论坛等。如表2显示,本文在统计中均以“旅游教育类”作为统一称谓,并以“创新创业”或“创业就业”等相关关键词搜索,作为统计依据。

《旅游学刊》共收录论文2127篇,其中涉及旅游教育类文章共12篇,占比0.56%。此外,该期刊在2006、2007年以增刊的形式刊载旅游教育类文章共84篇,以关键词搜索的相关文章有8篇。该期刊通过对旅游教育相关问题、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思考,探索旅游教育培养质量,为高等旅游教育起到了指引性和导向性作用。

《旅游科学》共收录论文687篇,其中涉及旅游教育类文章共8篇,占比1.16%,以关键词搜索的相关文章有18篇。文献主要关注旅游教育教学方法、专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内容。

《旅游论坛》共收录论文1617篇,其中涉及旅游教育类文章共109篇,占比6.7%,以關键词搜索的相关文章有19篇。文献聚焦中国旅游教育的专业化和国际化,以中西对比,合作共赢为研究着眼点,重在关注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旅游国际化,旅游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新业态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旅游研究》共收录论文827篇,其中涉及旅游教育类文章共79篇,占比9.55%,以关键词搜索的相关文章有19篇。其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旅游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网络旅游资源共享,校企结合或“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及旅游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

(二)研究成果内容阐述

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搜索分析可知,关于高等旅游教育及其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文献除旅游类期刊外,在高等院校学报或其他教育类期刊上也有刊载。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高等旅游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旅游教育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的关系研究等。

(1)关于高等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现实问题研究。目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问题集中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的实际脱节,学生缺乏行业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保继刚,朱峰(2008)调查发现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行业内就业比例出现“双低”现象,提出从提高学生就业层次入手,利用旅游业的就业前景减缓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问题,稳固本科教育的优势地位;[21]简王华,付艳,张广宇(2009)在研究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时认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教学模式和就业期望存在差异,缺乏核心竞争力;[22]孟华(2011)指出中国旅游本科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之一是教学方案存在问题,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23]张洪双、于淑艳(201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校和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达到了企业的需求,而在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均与企业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24]

(2)关于旅游教育策略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面对高等旅游教育的现状,在文献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层次。曾国军,彭青(2008)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经验,重视情境教学、移动教学和案例教学,同时提出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建立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建议;[25]冯颖、李悦铮(2008)等人建议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设置课程,要与市场需求进行对接,强调实用性与宽口径;[26]陆林等(2010)在进行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时提出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和创新机制,注重案例、实习和职训;[27]陈国生,陆利军(2011)研究了基于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旅游管理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28]Graham Busby, Rong Huang(2012)在对旅游电子商务进行深入解析时,认为大学生应该在本科阶段解决术语和案例等一些概念性知识,确保职业生涯伊始的效率;[29]管婧婧,金碧倩(2014)通过对中法旅游专业感知比较研究,建议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0]张洪双、于淑艳(2015)认为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定位要基于旅游产业与人才市场的承接能力和现实选择,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开设就业指导课,鼓励学生创业,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31]

(3)关于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Eda Gurel(2010)调查了英国和土耳其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认为教育对创业并无明显影响;[32]孙平(2009)在对国外旅游创业研究之后提出应加大旅游创业教育力度,以增多对旅游创业机会的识别。[33]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教育“二元教育”的关系,高静(2011)认为,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运用和深化,提出构建显型、隐型嵌入式的创业教育体系;[34]孙振杰(2015)在研究新常态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关注到了对于女大学生创业的引导;[35]马勇等(2016)认为,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当是素质与能力的双轮驱动,实现由知识创造到知识转化、能力培养到能力实践、人格塑造到价值彰显“三大转变”,并构建高校人才与社会产业相互衔接的生态系统;[36]Sheena Carlisle & Martin Kunc(2013)认为,创新创业能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抵消目的地的外币泄漏,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37]

四、借鉴与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对旅游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通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共同缺点就是与各学科专业教育的疏离[38],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学习技术相结合,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也就成为高等旅游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实践,为高等旅游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给予的启示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对旅游专业教育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以服务旅游产业链为目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融合,并“嵌入”对人才培养的集约化过程之中。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的融合推进

现代旅游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工程既包括综合素质教育、专业理论与思想的建立,也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使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创建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桥梁。[39]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旅游专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提高学生自主选择适应其个性发展的职业方向的能力;通过课程结构改革,搭建多元知识链,为学生复合型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化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产业集群的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是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加速,为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资源分享、目标实现和个性化指导平台,也使高等旅游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旅游产业集群的資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成为可能性。这种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是协同双方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内在动力。高等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以服务旅游产业链为目的,重在关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关注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并与产业对接,为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旅游产业集群在为旅游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提供平台的同时,也能获得产业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获得产业发展的提供理论支持。具体可以表现为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或网络,通过产学研合作、线上与线下(O2O)的互动合作、项目参与、双元制实施、订单式培养等等,将互联网思想和专业特色相融合,通过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创新,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的目标实际上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预期,[40]“旅游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⑨。以“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为支柱的传统旅游业得到整合,游客的消费模式正在从“观光旅游”向旅游体验、旅游参与的全域旅游新模式转变,扩大了对旅游人才需求总量、质量和对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人才资源的需求。在新业态下,旅游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多样化、多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过程,这种教育目标可以表述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职业化、社会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激发学生对国内外前沿专业理论问题的兴趣,并通过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的深入探索,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旅游行业的管理、运行和工作标准,拓展学生的社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加创业识别机会,缩短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引导性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并随着旅游教育目标群体及教育者群体多样化拓宽,实现就业意义上供给创造需求。

(四)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育人的整体功能性、活动的序化性、设计性和调控性。[41]旅游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其设计目标是融素质、知识、能力为一体,创建的“1+1+X”的动态培养体系,该体系中的“1”代表人才培養目标定位,“2”代表专业理论应用性与实践能力的建设平台,“X”代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以及知识获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有关的动态调整因素。这是一个由诸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子构成的网络,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产业融并进的前提下,寻求体系模型的整体效用,以及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该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研究的焦点正在从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和促进能力提高的单一层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转变,但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视角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在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应当注意处理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各要素、各影响因子功能实现的同时,更加注重各影响因子的交互与机理,既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满足市场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形成科学、合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系,这是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整体效用提高的保证。

注释:

①资料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②资料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③资料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④资料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

⑤资料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hinalawinfo.com):北大法宝pkulaw.c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

⑥资料来源:出国留学网http://www.liuxue86.com,现代工商管理专业分析与介绍.

⑦资料来源:elsevier数据库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annals-of-tourism-research/

⑧资料来源:elsevier数据库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tourism-management/

⑨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门户网站,2015年1月12日汪洋副总理听取国家旅游局工作汇报后及在当天下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参与文献:

[1]王贤芳, 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2]陶冶,于俭,张世龙,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产学研究合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85-87.

[3]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ew, 1985, 10(4): 696-706.

[4]雷家骕.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26-29.

[5]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52-56.

[6]张君萍.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发[N].光明日报,2016-02-16(13版).

[7]张春虎.英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58-59.

[8]耿兵,段玲.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理论研究,2010(3):19-22.

[9]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3

[10]丁钟佑,李水山.韩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 世界农业 2011(5):99-102.

[11]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67-70.

[1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育,2010(12):9-11.

[13]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3): 103-106.

[14]郭万牛,杨蓉,伏永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1):119-121.

[15]许朗,熊素兰.“项目参与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2) :104-105.

[16]吴名蒙.创业型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特立学刊,2014(5):49-52.

[17]周伟、黄祥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6):92-93.

[18]黄蕴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0(1):64-65.

[19]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实践[J].江苏高教,2013(2):101-103.

[20]寇有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2-15.

[21]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13-17.

[22]简王华,付艳,张广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J]. 旅游论坛,2009(2):308-312.

[23]孟华.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旅游论坛,2011(2):119-122.

[24]张洪双,于淑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能力构成及其差异分析[A]. 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5:7.

[25]曾国军,彭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43-447.

[26]冯颖,李悦铮,李君明,倪维秋. 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以南开大学和立教大学为例[J].旅游学刊,2008(12):82-87.

[27]陆林,黄剑锋,张宏梅.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 旅游学刊,2010(8):59-64.

[28]陈国生,陆利军.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1):82-86.

[29]Graham Busby, Rong Huang. Integration, intermediation and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the curriculum[J] . Tourism Management, 2012,33(1):108-115.

[30]管婧婧,金碧倩. 中法旅游本科学生专业感知比较及启示——基于中法两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4(1):90-94.

[31]张洪双,于淑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能力构成及其差异分析[A]. 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5:7.

[32]Eda Gurel, Levent Altinay, Roberto Daniele. Tourism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37(3):646-669.

[33]孙平.国外旅游创业研究及其对构建创业型社会的启示[J]. 财经问题研究,2009(7):126-129.

[34]高静.基于“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4):23-25.

[35]孙振杰,佟蔚,李凤英.新常态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66-67.

[36]马勇,杨洋,周霄. 基于双轮驱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 创新创业教育,2016(2):67-70.

[37]Sheena Carlisle, Martin Kunc, Eleri Jones, Scott Tiffin. Supporting innovatio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es: Experiences from Africa[J].Tourism Management, 2013(35):59-69.

[38]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好分类[N].光明日报,2015-7-14(14版)

[39]邹亮,曹洪珍.试论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42-44.

[40]周川.关于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1990(2):6-10.

[4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