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9例绞窄性肠梗阻的诊疗体会

2017-02-26董峰牛跃平高健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肠壁普外科肠系膜

董峰 牛跃平 高健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 郑州 450014

79例绞窄性肠梗阻的诊疗体会

董峰 牛跃平 高健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 郑州 450014

目的 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诊疗体会。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2010-01—2016-01间手术治疗的79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系统性总结。结果 79例患者中,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0例,肠扭转20例,嵌顿疝13例,肠套叠9例,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7例。治愈76例,死亡3例。结论 早期诊断及积极手术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的有效手段。

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手术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绞窄性肠梗阻病因复杂、病情多变,若治疗不及时,常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1]。2010-01—2016-01间,我科共手术治疗79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诊疗体会,以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9例患者,男55例、女24例;年龄14~78岁,平均48.7岁。发病原因: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0例,肠扭转20例,嵌顿疝13例,肠套叠9例,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7例。

1.2 临床表现、体检及相关检查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 其中58例有腹膜刺激征,41例腹部不对称性隆起及腊肠样肿物并伴有阵发性腹痛及果酱样便。13例腹股沟区可触及包块。59例肠鸣音消失,43例入院时即发生休克。29 例无明显诱因突发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立位X片检查,可见气液平及肠胀气。腹部 CT和腹部彩超检查均显示肠管胀气,部分患者发现腹腔包块及占位性病变。患者白细胞明显升高。34例行诊断性腹穿抽出血性渗液。35例患者呕吐物为暗红色。26例行直肠指诊指套可见暗红色血迹。

1.3 治疗方法 乙状结肠扭转者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或Hartmamn手术及二期吻合。小肠扭转及肠套叠者均行小肠部分切除术;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者,行坏死小肠切除术及抗凝治疗。嵌顿疝患者行坏死肠管切除术,二期疝修补术。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无肠坏死者行肠粘连松解术。

2 结果

79例中,3例老年患者死于绞窄性肠梗阻并发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76例患者均获治愈,顺利康复出院。

3 讨论

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情最为严重,一旦误诊,可威胁患者的生命。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2]。

3.1 病因及病理生理

3.1.1 绞窄性肠梗阻的原因 (1)粘连系带压迫肠管或肠管粘连固定于腹壁切口,患者剧烈运动会导肠扭转致肠壁缺血坏死。 (2)肠梗阻导致肠腔扩张、肠壁变薄及肠内压增高,可造成肠壁缺血性坏死。(3)嵌顿疝和肠系膜血栓形成。

3.1.2 病理生理 绞窄性肠梗阻具有病因多样、起病急、进展快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常伴有肠管缺血性改变。主要病理生理为肠腔内容物气无法输送而聚集、膨胀。随着肠腔压力的不断升高,肠壁逐渐变薄,使肠壁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起初可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肠壁瘀血、充血、水肿、增厚、暗红。由于组织缺氧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壁出血、渗血。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血栓形成,动脉血管阻塞,肠壁失去活力而发生肠管坏死、穿孔。甚至会发生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3]。3.2 早期诊断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正确评估肠梗阻的类型。若有下列情况者,应高度警惕绞窄性肠梗阻可能:(1)发病急、进展快,持续性剧烈腹痛,阵发性加剧,有时可向腰背放射。呕吐出现早、剧烈、频繁。(2)早期出现休克或抗休克治疗效果不明显。(3)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和全身炎性反应(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加)。(4)腹部不对称隆起或触及孤立胀大肠袢。(5)呕血、便血获血性腹腔渗出物。(6)腹部X线片示孤立胀大肠袢不随时间而改变位置、有假肿瘤状影或肠间隙增宽。对于高度怀疑在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需进行密切动态观察,确诊之后立即采取手术治疗[4]。

3.3 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时机把握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术前准备一般要在2 h内尽快完成。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在静脉输液扩容和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尽快进行剖腹探查,以尽快解除梗阻,切除坏死组织,减少机体对毒素的吸收,恢复血液循环。手中判断肠管的生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以通过观察肠管的颜色、有无蠕动、肠管的质地及肠系膜缘有否血管搏动等鉴别肠管生机。对于一些难以鉴别的肠管,可在系膜根部注射 0.5%利多卡因5~10 mL,并予以肠管热敷。观察 10 ~15 min,若肠壁无张力,蠕动消失,血运无改善等,则判断其已坏死。有学者指出[5],如果术中无法明确受累肠管是否坏死,而正常肠管的功能(长度)又不能维持患者吸收营养的需要时,可暂时将其先保留在腹腔。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应用腹腔镜探查以判断肠管是否失活。

此外,手术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小肠的血管供应,以保证吻合口的安全及减少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我们认为,在处理坏死肠管时,应以大弯钳沿坏死系膜夹闭,尽快切除坏死肠管,以防发生肠系膜血管继发性血栓。为了确保安全,在条件允许时,术后可适当应用活血化瘀或抗凝药物。对于乙状结肠扭转所致的绞窄性肠梗阻,应优先考虑Hartmamn手术,再行二期吻合术。但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肠壁无水肿,且切除坏死肠管后两端管径相差不大,经严格消毒后和术中肠道充分灌洗后,可行一期吻合,同时放置肛管增加吻合口的安全系数。本文4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2例行一期吻合,2例Hartmamn手术后,择期行二期吻合术,术后均顺利恢复。

[1] 王芳元,王代宏,汪涛,等. 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时机(附108例报告)[J].腹部外科,2009,22(1):31-32.

[2] 向春华,智星,邓志刚.绞窄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时机选择与手术效果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5,21(10):1907-1909.

[3] 郭科,封光华,贾忠,等.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时机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1): 60-62.

[4] 王兆刚,陈颢.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手术时机探讨[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10(6): 19-20.

[5] 胡孝海,田进. 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诊断指标的多因素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3): 298-300.

(收稿 2016-12-26)

R574.2

B

1077-8991(2017)04-0023-02

猜你喜欢

肠壁普外科肠系膜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