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学生心理特点 促化学科学素养培养

2017-02-16陈静

化学教与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科学素养化学教学

陈静

摘要: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密切相關的。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以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特点;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2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07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以及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等[1]。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等有机结合的整体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依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以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自由、轻松的气氛,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师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青春期的学生们自我意识强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表达出自身的实际想法,轻松愉快地与教师交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化学教学中来。对于教师而言,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有助于帮助其全面认识学生的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一: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创设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你能帮助老师想想其他办法吗?”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和质疑,或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探究方法。在教师关爱信任的眼神以及虚心接受建议的态度下,学生得到了肯定,备受鼓舞。在这样融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自始至终能感受到温暖、体会到成功,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其学习兴趣。相反,在冷漠、紧张的课堂心理环境中,学生会陷入不良的情感氛围之中,学生的思维势必会受到束缚。

二、创设合理有效的学习情境

没有情境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化学情境中,不仅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化学情境创设的价值在于激发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经历一个化学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应用的过程,使学习变得更有效。在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生活实际、化学实验、科学史实以及化学问题等不同的情境。合理有效的学习情境需要具备直观生动、富有探究性等特点,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求知若渴的心理需求。

案例二: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一节时,笔者表演了化学魔术“空瓶生烟”——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立刻出现空中生烟的奇妙现象。当学生看到这些奇妙现象时,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倍增,心中急于探究神奇现象背后的奥秘。这样的学习情境将神奇的魔术与书本知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燃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此时,教师再设置疑问:“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等问题。在他们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三、践行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也是重要的化学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不仅能探索化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其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有助于为学生创设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探索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2]。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兴趣由“观察型——操作型——探究型”慢慢转变,积极探索、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被逐步培养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创造了必备条件。

案例三:在学习“原电池”时,笔者提前布置每四名学生自主设计、合作完成家庭小实验——“制作果蔬电池”。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课堂上,学生们热烈地交流着不同的设计方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发现的问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以及实际应用等问题在讨论中一一得到了深化领悟。实验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精神,以帮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搭设由浅入深的发展性问题

问题是科学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科学探究结果的思维活动。但是如果设置的问题起点过高,或者难点过大,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有些问题平易近人,学生易于着手、打开思路,便于利用其最近发展区以推动思维的持续性发展;而有些问题通过“海问、点问、追问”的形式,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

案例四:检验SO42-是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也是一个可以持续深入思维的发展性问题。笔者尝试引导学生作如下深入思考探究。

问题1:怎样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是否含SO42-?

问题2:向待测液中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可以判断待测液中一定含SO42-?

问题3:先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后沉淀不消失,这个方法对吗?

问题4:检验SO42-应该用哪些试剂?加入的顺序怎样?

问题5:可以用稀HNO3和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检验SO42-的存在吗?为什么?

当面对“问题1”,立刻会有学生回答“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就可以证明”,可是立刻又有其他学生质疑。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学生思维的障碍点,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将质疑升华为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层层推进中,学生一步一步分析“问题2”“问题3”,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4”。这时,笔者继续搭设台阶抛出“问题5”,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思维品质。在顺利解决前述一系列问题的喜悦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增强了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构建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传统化学教学重知识目标,轻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评价以纸笔测验为主,过于注重量化结果。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得部分学生缺乏自信,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进而为學生创造一个鼓励性的学习环境。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时时处处能获得学习的愉快感,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

案例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易错、难记。笔者在其教学中的片段如下:

[师]请思考下列常见的酸碱盐之间,哪些能两两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如果能发生反应,请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钙粉末 硫酸铜溶液

[师]这几个小老师真不错,看来“从微观角度分析离子反应的实质来书写离子方程式”这个方法方便又准确。那么你能尝试归纳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吗?

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演练教学中,教师构建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得到了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如“生1——互评”“师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指出了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生2——自评”“生3——互评”),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维持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学生轻松快乐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过:“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心理学的。教和学是心理过程,而懂得这种过程的教师便能更好地发展有效学习的程序和技术与效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化学学习心理氛围。伴随着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变得更为高涨。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找准“切入点”,继续探寻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英锋,张永安.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J].学科教育,2004(11):41-45

[2] 李多.探究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化学教与学,2010(1)37-38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科学素养化学教学
关于山区高中班主任专业能力访谈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