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商贸的现金支付偏好及其影响

2017-02-14郭海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

郭海明

【摘要】各种卡类、电子交易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是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运用的产物,为各类商贸活动提供了便捷安全的支付手段,推动了各类产业的发展。但在农村商贸中,现金支付偏好却长期存在,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了各类商贸活动的高效运营,进而也制约了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必须改变农村商贸的现金支付偏好,推广更为便捷安全的新式非现金的支付方式,从而优化农村商贸的资金运营流程,促进农村各类产业的顺畅发展。

【关键词】农村商贸 现金支付偏好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4.018

由于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社会认知意识滞后,导致农村居民的交易观念也显得比较落后,不容易接纳卡类、电子交易等非现金支付方式。这会对农村各类产业的顺利运营构成妨碍。鉴于此,如何加大对于新兴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推广力度,推动新兴非现金支付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新兴非现金支付平台建设,也就成为助推农村各类产业顺畅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村商贸的现金支付偏好对产业发展的制约

限制新兴非现金支付手段的应用,抑制产业的提挡升级。近年以来,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民众消费观念转化,一些现代化的支付手段,如以储蓄卡、信用卡、透支卡为代表的卡类支付,依托计算机、互联网的电子支付等,都开始在农村的商贸活动之中流行开来。节约人力、时间,便捷安全,是这类新兴的非现金支付方式的突出优势。①不过在农村商贸中,长期形成的现金支付偏好还普遍存在。而现金的便携性较低,丢失难以弥补,无疑增加时间、人力消耗,大量现金也需要核准、结算,这就拖缓了商贸活动的节奏,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最终也使得依赖现代非现金支付的经营活动难以开展,抑制了农村各类产业的提挡升级。

阻碍新兴非现金支付手段的推广,致使交易量大大缩减。在意识到以卡类消费、电子支付等的诸多益处之后,农村社会也开启了接纳新兴非现金交易方式的进程。但宣传工作尚缺乏针对性、不够人性化,并未有效调动农村民众、中小型企业等使用新兴非现金交易方式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民众都认为这些非现金交易方式“看不见摸不着”“不够安全”,难以全面认识到其所具备的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减少产业潜在的资金流失风险、加快资金流转速率、确保产业现金流通的高效性等一系列优势。甚至一些以运作现金交易为生的代理机构,也都会通过各种舆论手段,去制造新兴非现金支付的负面新闻,从而损坏这一交易模式的大众形象。这都阻碍了新兴非现金支付手段的推广,继而致使其对应的交易量大大缩减,难以为农村各类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充足后劲。②

整体的安全性较差,会明显增加商贸交易的潜在风险。现金不便携带,容易丢失、毁损,丢失无法挽救,现金支付虽被农村居民、商户当作最为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其实缺乏相应的更为细致与严谨的手续、流程,安全系数并不算高。③加之农村民众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依旧按照传统的人工管账的方式,去进行简略的风险防控处理,则更使风险加大。即使有的农村企业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安全风险监测程序,却并未进行定期的系统升级、错误排查,这就让植入病毒、破译账号、盗窃与转移价款等行为有机可乘。所以,现金交易整体的安全性偏低,加大了产业机构现金管理的难度,并引发了农村企业资产的经常性流失。

农村商贸偏好现金支付的原因

现金交易的操作简便性较为明显,纠纷发生率较低。现金交易是以物易物这一方式的另外一种表现,其通过直接交换货币来完成商品实物或服务的流通,最为直观地完成了交换意愿与目的的达成,尽管从本世纪初开始,新兴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就在农村流传开来,然而由于乡村社会相对封闭、对于新事物的接纳意识较为薄弱,加之硬件资源配备有所不足、管理制度又相对单一,所以,非现金交易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显现,使得现金交易的主导地位愈发巩固。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滞后,难以迅速接纳新兴支付手段。农村经济的先天发展条件比较恶劣,所以,保障基本生存所需、最大限度减少生活成本投入,也就成为农村社会最为主流的观念之一,这也使得其形成了比较保守、单一的消费理念。而现金支付的直观性、固定性、稳定性,又恰好契合了农村民众的现实需求。这就导致其对新兴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如各种刷卡消费、互联网电子支付等,普遍保持一种希望尝试而又怀疑、观望的复杂态度。所以,相对落后的社会观念,也妨碍了人们对新兴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接纳。

新兴非现金支付平台的推广重点尚未转移到农村。农村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观念又比较滞后,对于新兴非现金支付的推广,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等成本,且短期内的经济收益也并不明显。所以不少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偏远乡村的领导层,都将对于新兴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推广重心放在了经济相对发达、运作难度较小的城镇。在广大农村,仅仅建立了比较简单的宣传机制,分布了有限的代理网点。这当然无法充分调动农村民众主动了解、接纳新兴非现金支付方式的积极性。

农村商贸接纳新兴非现金支付方式助推产业发展的措施

加大对于新兴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推广力度,更新农村居民支付习惯。要发挥农村地方政府的统筹、引导职能,建立基于新兴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宣传制度,增加下乡推广的手段。例如可以采取与重大节日、休假时间相结合的宣传方式,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灵活阐述使用新兴非现金支付方式所具备的便捷性、安全性等的突出优势。同时,也要灵活地将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附带讲解,引导农村居民养成非现金支付的习惯。

推动新兴非现金支付安全体系建设,堵塞支付失误与金融诈骗的漏洞。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增加非现金支付的电子、互联网的作业流程,利用互联网平台即时分享最新的交易信息,包括基础硬件建设、支付方式的微调、审核流程的更新等;另一方面,加大对于非现金交易管理的监督审核力度,设立举报、查处、公示一体化的统筹机制,大力完善风险监测与处理机制,增强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动态化监测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融资、理财之时的效率与质量,借以减少支付失误、规避金融诈骗。

加强新兴非现金支付平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在农村的布局。首先,全面引入电子计算机联网的交易作业模式,加强对于专职财务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以及考核,实行规范的职称升降管理制度;其次,遵循以乡镇增派网点为重点、转移城市富余网点下放交叉进行的操作原则,努力将闲置的管理设备、职业财务人员分配至乡村地区,并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实时沟通、信息分享平台;再者,依照市、县、村镇的行政区划,推行点线面相互结合的网点布局模式,建立指导、管理、反馈以及处理动态一体化的统筹机制。

(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甘肃市(州)域经济结构演变及其调整成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181LZSXY03)

注释

程瑛:《浅议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体系的推广应用》,《现代商业》,2013年第11期,第39~40页。

严青、金鹭:《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应用》 ,《金融经济》, 2016年第10期,第53~54页。

杨英法:《金融服务智能化中手写汉字的识别难题及其应对》,《科技纵览》,2015年第1期,第287~289、265页。

责 编/马冰莹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
海南省热带花卉文化研究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