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导师的作用发挥

2017-02-13崔立晶陈玉丙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崔立晶,吕 颖,陈玉丙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1.研究生工作办公室;2.放疗科,吉林 长春130041)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导师的作用发挥

崔立晶1,吕 颖1,陈玉丙2*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1.研究生工作办公室;2.放疗科,吉林 长春13004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层次,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膨胀,既2000年招生数目首次突破10万之后,这个数字呈迅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0年,我国研究生人数达到538177人,是十年前的两倍[1],到2015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170万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0万人。其中,医学研究生数目亦有增无减。在国家教育、医疗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生群体,其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导师是研究生学习成长的直接参与者,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首要指导者,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我国高层次人才质量的高低。

1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1 重专业学习,缺人文素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书”可以理解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路”可以理解为除专业知识以外更广泛的人文素养的累积。人文素养

是一种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而精神文明的发现却相形见绌。有这样一个笑话:某医学院本科同学调侃:“我们学校简直是文化的沙漠”,研究生师兄回应:我们学校是文化的真空。虽为玩笑之语,却细思极恐。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以文载道”的思想,主张以知识为载体,结合思想道德达到个人素质的升华。然而反观我国在校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在大量专业知识需要学习、积累的压力下,不少人忽略了对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追求,学生的成长之路越走越窄,逐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研究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感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医学院校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和心理素质培养有关,在重科技轻人文的校园氛围下,医学生心理发展不够健全[2]。

1.1.2 对就业过分恐惧 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就业及未来发展是很多人感到惶恐的问题,一项关于研究生读研动机的调查研究显示,研究生读研动机多以就业为导向[3]。医学类研究生相对较特殊,专业性强、学习周期长,就业压力大是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就业问题而言其实是相对的,很多时候是毕业生自己局限了发展范围,把目标定的太高、窄化就业面、未考虑实际问题、排斥服务基层等等。实际上从各国人均拥有医生的数量来看,我国医疗人员的数目是远远不够的。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指出,“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的人数远远不够,到2020年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如此看来,我们部分研究生过于杞人忧天了,与其把精力用在恐惧上,不如先培养好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态度、就业认知、就业动机及就业素养[4],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1.3 思想政治素养不足 201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11]中指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求。思想政治意识的提高有助于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综合调查显示,无论是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还是研究生本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都不高[5]。电影里有句经典台词:如果人生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临床压力大、科研压力的大、就业压力大,造成我们部分医学研究生畏惧向前。为自己的未来多做打算本无可厚非,只是部分人在压力面前折弯了腰,蝇营狗苟,忘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与魄力。医生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职业,是一个奉献的群体,若果没有奉献精神,没有胸怀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无论如何也做不了一位称职的医生。现实中部分研究生不重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至于过分注重自我,缺乏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及使命感,最终导致个人整体素质的下降。

1.2 教育者存在的问题

1.2.1 教育投入不足,分配不合理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预算拨款制度、成本分担制度、助学体系制度建设的进展比较缓慢。加大投入往往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保障与前提[6]。医学教育5+3模式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人数攀升与资源投入不成比例,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迫使一大批研究生选择专业学位,而这批学生中实际上有多少是原本适合学术研究却为现实折腰而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庞大的学术研究生队伍中,真正热爱科研的可能并不多,不该走科研之路的偏偏搞起了科研,于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又浪费了不少。因此,投入不足与分配不合理是阻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大阻力。

1.2.2 教学队伍力量薄弱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了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近几年,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而研究生教师数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研究生规模增长速度。甚至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部分教师学术水平不高、缺乏教育理念、缺乏责任感等问题。医学研究生教师大多担任相应临床职务或承担一些重要课题,繁忙的工作使之无暇估计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称得上是“互不干扰”[7],如此,老师根本无法给学生一个完整、系统的培养计划或方案,更别提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了。

1.2.3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培养 研究生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需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他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还关系着我国新时期人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培养其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而现阶段,我国多数医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论文为导向,不注重或忽视综合素质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培养后备人才,而是培养论文机器,或者临床工作、完成课题的廉价劳动力。

1.3 研究生导师存在的问题

1.3.1 实力弱,教育弱 研究生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导师,他们或是资质平平,并无什么学术地位,或是科室带头人,在局部地区有一定学术成绩,但他们并无严谨的科研兴趣与态度,所进行的一些学术研究只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职称、地位、名誉或金钱。这种情况下,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老板与员工,研究生为导师工作,负责让导师能更好的应付学术追逐名利,最终培养出的学生沦为挣钱工具、论文工具。

1.3.2 实力强,教育弱 有的导师是学科带头人,是某一领域中的泰斗级专家,平时奔波于各种论坛大会,学术地位超然,受人敬仰。这种导师势必没有太多时间顾及自己的学生,平时与研究生的交流机会很少,只会偶尔点拨下自己的学生,研究生基本处于散养状态。这种情况下,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更像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除了学术中的偶尔交流,甚至是单方向的传授,基本没有思想上的交流,更不用说对研究生思想素质的教育。

1.3.3 教育强,实力弱 有的导师对培养学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对自己的研究生极为认真负责,把自己在学术、工作、生活中的经验尽情的传授给学生。这种导师更像是良师益友,不仅是学术中的老师,又是生活中的朋友,他们与研究生的交流密切,思想上的交换频繁,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学术思维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成熟。然而这类导师也可能存在学术水平有限、在专业领域中造诣并不高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进步。

2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1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1993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清华就职演说中讲到,大学之大并非有高楼大厦,而是因为有大师级别的学者和导师,研究生教育是由导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培养活动,可见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7]。所谓“导师负责制”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牛津大学保持数百年长盛不衰与其始终坚持“导师制”的教学与育人方式密不可分。1400年,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新学院首次实行导师制时,导师便被赋予充当“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的职能[8]。导师是研究生的培养者和管理者,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其他途径和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无法比拟的效果[9]。他们是研究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递着,科研能力的培养者,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者,更是健全人格的发展者,直接关系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2.2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导师和研究生应成为学习和工作中的良师益友[10]。导师的身份不同旁人,他们与研究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是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接触最多和交流最多的人,在教育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根据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不少学生都是慕名而来,导师是学生的偶像,因此,由于导师身份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研究生对于自己导师的接受度要比别人高得多,因而研究生期间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研究生在与自己导师日常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慢慢会受其影响,使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与自己导师愈发相似,并且这种影响将在毕业之后持续,直至影响终身。因此,无论是在学业方面,还是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素养、综合素质方面,导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

2.3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1]。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数量剧增,如何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格的垂范者、行为的楷模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研究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参照,导师的榜样力量、人格魅力和精神感染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观察一下心态浮躁、消极,甚至学术观点和倾向不健康,缺乏严谨踏实学术精神的导师,往往会发现他所带的研究生或多或少存在理想、信念迷惘,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个人实用主义倾向性强等现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榜样与模范作用会影响研究生的一生。因此,作为一名导师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自我修养,用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 导师的指导限度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一般包括学术指导和人生指导。在学术指导方面,导师不应干涉研究生的学习自由与学术自由;在人生指导方面,导师不应干涉研究生个人价值选择自由[10]。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导师要么对研究生进行放羊式管理,实则放任自流,疏于指导;要么对研究生学习、研究甚至人身严加控制[10]。这两种方式很显然都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合理的指导与教育。过松则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严则会适得其反。导师的指导是种平衡的艺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要适当管教又要给予充分自由。医学是与生命相关的学科,导师在教育过程中更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既不能任其自流更不能包办代替,无论在学业还是人生指导上都要给予恰当的指导,以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卫生事业人才。

[1]浅谈数字信息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创新[A].教育教学论坛,2016,29(2):1694.

[2]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功能失调现状及对幸福感影响的调查[C].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7):03.

[3]关于研究生读研动机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_以X大学为例[A].扬州大学学报,2016,2(5):5.

[4]浅谈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念的树立[A].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2(5):52.

[5]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_基于四川大学商学院的调查分析[A].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5):69.

[6]关于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投入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报告.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3).

[7]在校硕士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研究_基于对S大学在校硕士生的调查[A].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95-106X(2016)02-0025-08

[8]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及问题探析[B].天津科技大学,2009,25(2):167.

[9]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力的调查研究_以西南大学为例.产业与科技论坛,13SWDJJD13

[10]论导师的指导限度.研究生教育研究[A].2016,2(5)l59

[1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1007-4287(2017)01-0189-03

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14YSZ10)

崔立晶(1965-),副研究员,教学管理。

2016-03-25)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