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思教”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心理改造的探究

2017-02-10姚妍妍初天哲季丽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思政教育互联网

姚妍妍+初天哲+季丽梅

摘要:近几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可以在多个领域应用发展的“互联网+”概念,例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互+”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思维观念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探究互+思教对高校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并对现有的思政教学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教育;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54-02

一、“互+”时代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20世纪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整个社会惊叹不已,而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有其利弊之分,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工具,除其带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及为高校学生创造的广阔自由的多元化世界外,同时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价值观以及教育者的地位、素质、教育方式产生的了巨大影响与冲击。

1.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现实生活中,社会的约束、道德的绑架要求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需要按照规则将自己放入条条框框内规规矩矩地做所要扮演角色的特定工作,假若角色出现反差冲突,那么就会遭受社会的压制。而在网络生活中,不需要扮演任何条框内的角色,也不需要履行责任,承担义务,突然感受到如此大的反差,而高校学生还处于思想意识养成阶段,自然会选择其所谓的可以放飞自我自由的虚拟网络世界。长此以往,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学到的思想以及网络惯用的唯我独尊的思想就会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且会愈加膨胀,唯我主义意识形成,传统的宽容谦让的优良美德将消失,这种行为模式被带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为了张扬个性,抽烟醺酒、打架滋事,更有甚者会杀人犯罪。劣向个性一旦成型,对于几乎没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的人来说便很难改正。

2.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类的思想成熟度是与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呈正比关系的。年龄越长、社会阅历越丰富,人类的思想越成熟,其自我约束能力也越强,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越小;而越年轻,经历的事情便越少,好奇心也就越大。互联网的虚拟性与不可知性促使大批的高校学生去发掘和探索,互联网的无约束性及无规范性又很容易使得高校学生沉迷于此,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也愈加重要与紧迫。不可否认,网络可以收集资料,提供多渠道的学习,但是网络的过于自由使得其中也存在很多战争暴力、黄色暴力等,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劣根性被彻底地挖掘暴露,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拥有冷暴力思想,社会将变成一个冷暴力社会。

二、“互+”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思政教育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高校学生是每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而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劣是影响每个学生在人生十字路口选择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空间“无屏障”、社会舆论同化迹象严重,造成了社会环境的复杂、主体性特征明显、信息来源比较立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到现在为止,互联网已经普遍到家家户户,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巧妙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帮助学生提升人格、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以互联网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优化升级。

1.“互+”时代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便捷。互联网是世界范围的新型工具,它信息覆盖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其迅速地风靡全球,并且在短时间内遍布各种方面:经济、农业、医疗、教育等。什么是思政教育?即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念为目的,以社会主义最高指示为方针,向其传递符合社会需求型人才培养条件的信息,使其向着在社会主义要求而发展的活动。互联网不但拥有思政教育所需的丰富的资源,还因其遍布全球而拥有最便捷的通道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大学生思想活跃,紧随时代潮流是接触与使用互联网技术最商接、最密切的群体,因此,恰当地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与资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

2.“互+”时代扩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道路。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是课堂讲授,尤为枯燥乏味,尤其大学设立的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参与的人寥寥无几,能够听懂并课后反思的人更是稀少,课上学生睡觉、玩手机游戏、观看与课程无关的视频成为课堂常态,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互联网+”对高校文化环境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表现为一些网络语言盛行、文化消费呈多维性和选择性,经调查青年亚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的一种现象。互联网不仅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能通过除文字外的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快速地传播。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禁锢,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活动进行思想道德的升级。

三、“互+”时代通过心理学知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现代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之大,提出通过网上心理学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生热衷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测试之类的网络小游戏,那么将互联网、心理学以及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融会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点点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便捷地进行思政教育,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热爱以前枯燥乏味的思教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主人。

1.组织学生自主建立红色网站,将思教课的主体转移至网络。现今已经有多所高校建立红色网站,通过网络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以及时事热点、党风党建的实时更新,还有各种论坛的创建,可以让学生发表看法进行讨论,学生热衷抒发自由的言论,发帖、发微博虚拟的网络平台虽然与现实生活有很多不同,但是可以让学生发出内心的声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播方式也不能停滞在老一代,跟随年轻的脚步,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进步。

如果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自己的红色网站建设,将其当作必修课,计入毕业成绩,人对于自己的事情总是会更加地尽心尽力,开设网站建设课,教授学生如何建立网站,如何添加板块,由学生自主建立属于自己的红色网站,实时更新动态,像微博一样可以互相关注,如此一来,学生将会更加地热衷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浏览国家的时事热点,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传播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也及时关注学生建立的红色网站的动态,并进行相关指导与教育,长此以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会因互联网形成的良性循环。

2.组织学生定期进行网络心理测验。要想定制一个符合现代高校学生的便于实行的思政教育计划,我们需要对学生定期进行网络心理测验,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的评估系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价与检测。纸质的问卷调研就如同考试试卷会引发学生抵触的心,而网络心理测验占用时间与资源较少,而学生往往也会认为网络更不会泄露个人信息的心理,在需要统计大量数据而不需要个案分析的情况下,网络的心理测验更能得出普遍、真实可靠的数据。就像是每个人都会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对学生定期的网络心理测试,这样才能及时地检测是否有疾病,及时治疗,小事化了。

四、结语

通过分析互联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三者关系,融汇结合,落到实处,提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改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扩宽学生的视野,使互联网的正能量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陆桂芝.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9):85.

[2]裴建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3]原永滨.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4]卢伟红.思政治教育与高校心理咨询[J].学习与探索,2007,(6):50.

[5]付小平.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8.

[6]王明芳.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5,(19):29.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Alteration to University's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Political Education

YAO Yan-yan,CHU Tian-zhe,JI Li-mei

(Student Support Centre,School of Pharmacology,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Hebei 063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 proposes a concept called Internet Plus which can be applied and developed in many fields .For example,Internet plus finance,Internet plus medical care,Internet Plus education. With the arrival of era of Internet Plus,the modes of behaving and thinking have changed greatly.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Plus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ternet Plus;political education;student' psychology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思政教育互联网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