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凤翔:人才是区域发展第一资源

2017-02-10侯耀晨

中国商人 2017年2期
关键词:六安市凤翔六安

侯耀晨

六安市是红色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人才外流现象突出,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近十年来六安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其中九成以上直接或间接经由“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引进和介绍。

据了解,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是由六安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先后在福州、厦门、广州、南京、武汉、上海、天津、杭州等地设立15家分会,发展会员6000余人。由于在帮助会员、服务地方、回报家乡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六安在外人才的作用,这一做法曾得到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一个企业家资源匮乏的地区,是如何通过在外人才协会这样的专业平台,充分挖掘在外人才智力、资金和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突破发展瓶颈的创新之路?这样的模式有无可能在类似地区复制和推广?就上述协会人士比较关切的问题,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首创者俞凤翔接受了《中国商人》专访。

围绕在外人才“痛点”搭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各地商协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家乡与异地合作,助力家乡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如果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六安市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仍有待于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是,换一个思路,从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人力资源角度来重新认识自身,六安又具备了历史和现实中积累的一些优势。

六安是革命老区、人口大市,在外人才资源十分丰厚。全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近200万,加上参军、上学和工作调动等离开六安的同志,数量更多,他们当中既有党政军中任职的高级干部,也有分布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一大批创业有成的优秀企业家,以及更多在外打拼的有志青年。

与在外六安籍人才广泛接触交流中,六安市委组织部的同志们了解到,这些人有着强烈的回报六安、服务家乡的愿望。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当下没有足够财力、丰厚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情势下,若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些原籍六安或曾在六安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在外人才的作用,对于推动六安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时隔近十年之后,再来回顾当初成立六安在外人才协会的一些机缘,俞凤翔的思绪又被拉回到2007年前后那个特殊的时间段。他曾在人才协会2016工作年会上动情地说:“人才协会就像我的亲生儿子,在我2011年离开六安后,市里各个方面对他仍然呵护有加,协会建设没有因为我的离开而停滞,而是组织日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工作有声有色,成效更加显现。这说明创办人才协会的立意、宗旨和运作机制等,是符合人才管理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规律的。”

众所周知,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后续效应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而在此前的2007年,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其预兆性的传导效应已在四处弥漫开来,各地的招商引资形势不容乐观。这一年,是俞凤翔在六安担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的第三年。为推动招商引资,市委组织部也承担了招商引资任务,俞凤翔也是市招商领导小组负责人之一。

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市委组织部成立了专门组织。作为部长,俞凤翔也经常带队到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考察、洽谈。

在考察、洽谈的过程中,俞凤翔结识了一大批六安在各地的优秀人才,其中有担任党、政、军重要职务的领导,有造诣深厚、技术精湛的专家学者,有身家过千逾亿、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还有更多在外打拼的有志青年。在与众多乡亲们的深入接触中,一种感同身受的强烈共鸣使俞凤翔的思绪穿越当务之急的招商需求,向更高的层次上展开。他发现,这些正在走向事业巅峰的六安乡亲,有很多人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只带几十元钱出来打拼的,可以说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一部吃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种种磨难的创业史。不过,在那个年代,只要一个六安人有胆量出去,就有可能在遍地商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但是,当历史行进到2007年,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环境已大变,仅靠一个创业者的智慧、时间和坚持去长期积累的个体创业时代已经结束——另一个需要在资金、信息、人脉、管理等方面互相支持,抱团合作发展的时代正在呈现。

“我们能不能想一些办法,通过一种机制为在外六安人新时期的群体创业做一点事情,让大家一起走上融合发展之路,不要再像当年那么艰辛?”在那一路的考察、洽谈及相关会议上,俞凤翔不时与乡亲们分享自己的个体创业与群体创业观点,他的提议得到了在外精英们的广泛关切和认同:这位家乡来的父母官,不只是来寻求资金和支持的,更关注的是我们在外六安人群体发展的“痛点”!

有了成立一个组织的想法,组织的“立意”就很重要。俞凤翔想要筹建的组织,是要“真正能为在外六安人的创业和发展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在当时,不少地方成立的各种商会和企业家协会,主要是商人和企业家才能成为会员,虽然也有商协会邀请一些领导、专家和学者作为顾问,但顾问与商协会的联系,要比会员松散得多。此外,如果成立“老乡会”或者“同乡会”,又是相关政策和法规所不允许的。身为组织部长的俞凤翔,熟悉“党管人才”的组织理念及相关政策,他很自然地想到:能否成立一个人才协会,把六安在外地的各类人才通过协会组织起来,形成有利于个人、地方和家乡共同发展的平台?

这个思路一经提出,得到了时任市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肯定和支持。于是,在各地商协会组织遍地开花的年代——全国第一家在外人才协会,于2007年出现在六安市这个并不引人瞩目的地方。

通过协会落实国家人才战略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成员比较宽泛的“人才协会”,也能如企业家云集、实力雄厚的异地商会一样,在为地方服务、为家乡招商引资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高度重视人才的集聚效应,是六安市人才协会持续发展的根基。一个组织真正发展壮大了,他的优势自然会体现并延伸在包括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的工作中。”俞凤翔认为一个地区总体发展的各种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人才资源。当年,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在外人才协会,是六安市委、政府基于现实需求,顺应时势,在充分权衡各方面可行性的基础上做出的果断决策。

在俞凤翔看来,一个协会组织成立的初衷,将决定它能走多远。2007年前后,人才战略已成国家的重大战略,因为人才不仅是国际竞争的核心资源,也是地区发展的第一资源。但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要真正落实并发挥长远效应,作为六安这样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的欠发达地区,就要有相应的平台和机制来做好对接与落地工作。同时,从个体创业和发展的现实环境来看,像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种靠个人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时代业已成为历史,必须走抱团取暖、合作发展之路,才能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我们当时为什么要成立人才协会,而不是一个商会?除了必要性的考虑,也是由六安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决定的。”俞凤翔回忆说,就成立人才协会的可行性,当时从市委、政府等主要领导,到市委组织部筹备组的成员,大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高度的共识:

首先,六安常年在外人员当时高达200多万,几乎占到705万总人口的三成。由于共有的文化传统,这个极为庞大的群体还有着文化背景的相同性、传统习惯的相似性,语言交流的方便性、建立互信的快捷性、报效家乡的情感性、合作共赢的真诚性。这六大特性就像强大的纽带,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其次,帮助更多六安游子抱团创业,使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经历太多曲折和艰辛,也是六安各级组织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及时组建一个平台,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带动和促进地方与家乡的发展,形成多赢的局面,这也是各方面共同期待、乐观其成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成立在外人才协会,既是对国家人才战略的创造性落实,也是实施“党管人才”政策的有效抓手,并贯彻了有关不允许搞“老乡会”、“同乡会”政策的要求。同时,人才协会比商会和企业家协会更具广泛性和包容性,可以把六安市分布于全国各地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优秀人才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在外人才的智慧、专业、资金、人脉等资源优势。

没有规范的组织是走不远的

当讨论到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这些年形成的特色和经验时,俞凤翔认为,六安市人才协会的特色,不只是体现在总会与分会的组织架构上。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虽然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但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范有序建设。

首先协会立意和宗旨就很讲究:

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有利于地方的发展。

有利于家乡的发展。

“为什么我们是这样的排序?”俞凤翔解释了当初的用意。如果从为六安招商引资的角度来讲,应该是首先有利于家乡的发展,但是六安市人才协会的排序很讲究:首先是帮助个人发展,把在外六安人的资源整合起来,帮助企业家越做越大。因为只有企业家个人发展了,给当地创造的利税和就业机会才会多,才能做到有利于地方的发展。俞凤翔反问道:“如果在外六安人个人都搞不起来,去谈有利于地方,有利于家乡,可能吗?”因为成立协会的用意是“三个有利于”,所以在服务的宗旨上也相应地要突出体现服务个人、服务地方、服务家乡这样的次序。

有关分会建设的布局,俞凤翔还介绍了沈阳等分会的筹备情况。“我们在成立分会的布局上重点是先发展东南沿海及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兼顾其他地区。但是在2010年,我们在东北也成立了一个分会。虽然当时在东北成立人才协会对招商引资并没有多大帮助,但从长远看,把人才协会建立后对促进个人、地方和家乡发展一定会有帮助。我们在武汉、天津成立分会,也是一样的道理。人都是有家乡情结的,只要个人和企业真正发展起来,你不让他回家乡投资,他也会回来发展。”

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的另一个优良传统,是坚持依法依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俞凤翔介绍说,市委组织部对人才协会建设高度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依法依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首先,高度重视分会领导班子的选配,尤其注重选准配强分会会长和秘书长。会长一定是德高望重,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秘书长不仅善于协调,而且办事公道,乐于吃苦、奉献。其次,高度重视会员发展。参加的会员应当是原籍六安,或原籍虽不是六安但曾经在六安工作、学习或生活过,且承认协会章程、热爱六安、符合人才的基本条件。再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协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总会章程,先后建立了年度工作会议、半年工作交流及各分会工作、会议、活动、发展会员、会费监管、信息报送、资料归档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协会工作依规而行、依制而建。第四,高度重视活动开展。“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俞凤翔介绍说,六安市人才协会各地分会的活动,历来坚持突出自身的特色,而且形式多样。长三角、环三角企业家多的地方分会,组团回乡考察投资的活动多一些,也会把相关地区成功的经验和发展中有过的教训提供给家乡作为参考,发挥一些“智库”的作用。“我离开总会后,人才协会不但没有萎缩,还能坚持这么多年,发展壮大起来,就在于协会坚持开展有特色的活动和服务。不只是总会有活动,分会也有自己的活动,但我们不为活动而活动。”俞凤翔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们只是定期组织大家一起吃吃饭,或者为了招商引资等工作,来了就给大家派任务,这样的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

总会与分会的活动,也必须是常态化、规范地开展。总会每年要组织举办一次由全国各地分会会长和秘书长参加的年会,每半年举行一次由秘书长参加的工作交流会。这两次大会是为了促进各分会的信息共享,总结交流各自在半年内的工作经验,以及协会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地分会也根据自己的会员群体需求和优势资源,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服务活动。所有的活动,同样要围绕“三个有利于”,结合各地情况因地制宜。

俞凤翔参加过广州分会的一个活动时,认识一位老同志,看到分会的活动有一两百人参加,看到老红军、老干部在内如此多的六安人,老人家流泪了。他说:“我在广州工作生活这么多年,都不知道我们六安人在广州有这么多!”

“人才协会”跟“异地商会”有何不同?

当前,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情势复杂多变,以及全球性的持续多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曾经蓬勃发展的异地商会均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困局。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与这些异地商会有何不同,其发展模式是否也有在其他地区复制与推广的可能性?

总结而言,俞凤翔认为六安在外市人才协会的发展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协会的立意实在、宗旨明确。

二是各方重视。在协会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中,六安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六安市各相关部门以及在外人才所在城市有关方面均给予了积极支持。比如2007年,市里在当时经济状况并不好的情况下,市财政每年给各分会安排1万元预算作为会长和秘书长通讯补贴,其中会长5000元,秘书长5000元。这个补贴对于他们可能微不足道,但体现了六安市委、政府重视支持的心意和态度。

三是协会的主体突出。围绕国家的人才战略与“党管人才”的政策要求,广泛组织在外人才、服务在外人才,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四是协会建设规范。总会与分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坚持了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原则。

五是协会的载体丰富、平台广阔,顺应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也适应了个人、地方和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正由于我们在协会的建设上坚持依法依规、高标准高起点的组织性,协会成立以来发挥了广泛的作用。”俞凤翔总结说:协会成立多年来,整合了散布于全国各地各个城市的优秀人才资源,搭建起了在外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架起了个人、地方、家乡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个人、地方、家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在为个人服务方面,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体现了自已的活力和行动力。在一个人才分会的成立会议上,彼此在业务和生意上有互补的会员当时就对接上了。六安当地有个迎驾集团,这些年人才协会的分会成立到哪里,迎驾集团的酒就卖到哪里。另外,六安党政各个部门出去招商,只要给当地人才分会一个电话,分会都能妥贴地予以安排。其他方面也一样,家乡人出来看病、上学,也能及时得到当地人才协会的帮助。因为人才协会有方方面面的人脉,把所有的人力资源都整合起来了。如今,六安市在各地的人才分会,已经被称之为“六安第一办事处”。

就人才协会未来的发展,俞凤翔认为相比较当初只有短信、电话等沟通工具,现在随着微博、微信等更多新兴社交平台和应用的出现,总会与分会,以及方方面面的联系更加便捷。协会在始终依法依规加强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壮大协会规模,提升会员发展质量,实现协会的分会在省内、国内以及国际上的优化布局。同时,协会的服务内容也要不断拓展,把招商引资跟招才引智相结合,汲取经验教训与传播文化理念相结合,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关注党的建设相结合,在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在组织建设上不断加强。

猜你喜欢

六安市凤翔六安
六安号角
《晨曦》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3
救人一命(短篇)
十年之赌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旅游商品设计与创新开发研究
六安茶香也袭人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