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探究

2017-01-20任立明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血液科科室流程

任立明

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寿光 262700

关于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探究

任立明

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寿光 262700

输血检验是输血安全的重要一环。该文研究输血检验中的可用控制节点和可用控制时段。通过对输血检验的各阶段单独控制,同时对输血检验的各个有效环节进行单独控制,加之该院编制的各项针对性强的规章制度的统一约束,该院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输血安全

输血检验是输血安全的重要一环。输血检验隐患对输血安全的制约也是最直接的[1]。虽然输血检验的安全空间无止境,但随着管理的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加之对所有要素的控制精度提高,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势必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输血安全的提升。该文研究输血检验中的可用控制节点和可用控制时段。

1 按时间线质量控制要素研究

1.1 适应症检查阶段

出血量大于20%的急性出血患者;血友病出血患者;白血病及其他地中海贫血患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均属于输血适应证[2]。严格避免非输血适应证的患者进行输血。因为民间“养生理论”的泛滥,部分患者通过“走后门”的方式寻找“营养血”输血。这是造成输血隐患的重要原因。

因为适应证检查阶段属于用血科室的检查范围,所以,血液科应该对用血科室的用血申请进行逐一核实后再予以批准用血。这个过程需要医院相关领导的统一协调和上会强调。对开具“营养血”的医生应当从严处罚。患者的心、脑、肾、肝、免疫功能会影响到输血的安全。输血造成的心脑衰竭甚至猝死、肾衰和肝功能紊乱等急性反应症可能会危及到受体的生命安全。有人称“输血是一种移植手术”,人体对外来血液的免疫过敏很可能引起一系列难以控制的结果。所以适应症检查阶段应当给患者足够详细的适应证检查。

1.2 血型交叉检验阶段

血型的确定工作是当前血液科输血检查的重要工作。传统的通过目视的交叉检验方法因为误差率高,特别是“-”阴性和“+”弱阳性之间的差异较小。而“++”以上的显阳性结果与混淆的“-”阴性和“+”弱阳性结果合并很容易造成大负荷检验工作中容易混淆[3]。所以,该院近年基本上排除了使用目测法对交叉配型进行识别的检验方法,而仅使用仪器自动识别血型。新型仪器还将对Rh血型进行识别。目测法虽然还是识别中的重要一环,但仅作为验证仪器的识别结果的一个辅助环节。

操作流程管理和药剂管理是血型交叉配型检验的重要控制要素。虽然当前采用了全自动识别的仪器配合血型识别,但仍需要操作者有较强的责任心。操作过程中较容易出现药剂混合问题、标本质量问题、药剂质量问题等诸多问题。

1.3 输血观察检验阶段

输血工作应当由血液科护士执行,输血开始后,护士在现场观察30 min以上,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征兆第一时间被发现。对外伤或手术过程中的急性大出血患者,采用多备血少输血的原则,保证其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不提倡过度输血。输血护士发现有减少输血量的窗口时,应当及时向血液科医生汇报情况,及时修改医嘱。

2 按角色质量控制要素研究

2.1 输血申请医生

输血申请医生的主要职责是适应证检查。在保证不过度输血、不输“营养血”的前提下,确保患者的身体体征适应输血的要求。防止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是输血申请医生的重要职责。对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输血工作应当制定详细的输血方案,或者采用成分输血的方式减轻患者的身体反应。对其他的高风险患者,如自身免疫型患者,血友病患者,败血病患者,白血病患者等,也应该制定特殊的输血方案。

输血申请医生是输血源头,也是输血检验的重要一环。输血的适应症检验是否完整,特别是对心脏功能的检验、肝肾功能的检验、心脑血管功能的检验,直接决定了输血工作的安全性。

2.2 输血申请科室主任

输血申请科室的科室主任对输血申请有审核的义务。如果医生提出的输血申请不合理,或者输血方案不合理,相应科室的主任应该在审核阶段予以驳回。部分输血申请科室“集体犯规”,由科室主任开“营养血”。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医院整体的用血安全。

科室主任不但从自身出发杜绝“营养血”等不必要输血的同时,还应该在科室内加大宣讲力度,最大程度的规避不必要的输血。增强全体医护的用血安全意识,避免因为安全意识松懈造成的用血安全事故。

2.3 输血检验员

输血检验员对血液配型有直接的影响。血型的错误将无一例外地给输血安全带来致命的后果。因为电子判读存在先天的随机误差,与输血人员可以随个人意志变化的误差相比,电子判读的误差更加致命。所以,输血人员应该普及使用电子判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业务素质。

输血检验的安全性应在3个方面加以规范:①流程管理。严格按照输血检验流程进行检验。所有操作做到不跳步,逐一复诵。在肉眼辅助观察阶段,每个标本观察点的数量必须达到要求。②环境管理。实验室环境必须整洁。每次试验时,试验台上不得混入其他标本。应当每做完一个标本,按照要求对标本进行存档、对试验尾液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办法封装废弃后,对试验台进行全面的整理,然后进入下一个试验。严防在一个试验台上同时进行多个试验,导致增加标本混淆的可能性。③信息化管理。手工台账中,标本编号、病例编号、报告书编号必须一致。手工台账需要由值班主任进行核实。手工台账与计算机台账必须进行对比,防止出现混淆。该院科室间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报送病例和检验单,录入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必须经过二次确认后再发出。

2.4 输血执行护士

输血执行护士的任务是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性。输血检验的结果需要由输血执行护士进行印证。如果输血检验结果出现了问题从而给患者带来了安全隐患[4],输血执行护士在执行输血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输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与输血医生和输血申请医生配合及时处理该问题,防止问题的扩大。

输血执行护士的个人能力直接决定了该工作的成功与否。虽然输血执行护士没有义务为输血检验的错误结果负责,但其返回的信息直接印证了输血检验的准确性。另外,输血执行护士反馈的信息,还印证输血申请单位做的输血适应证的检查是否合理合规。

2.5 输血医生

输血医生对输血方案进行编制和审核的医生。部分医院并没有设置输血医生的岗位,这些医院认为血液科是一个技术科室,不必要配置临床人员。但该院一直坚持配置输血医生,以确保输血安全。输血医生配合输血申请医生进行适应症检查和确认,编制输血方案,决定使用全血或者血制品完成输血。

输血医生的工作协调难度大,工作内容多为审核性的工作,但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与技术性工作差异很大。虽然输血医生多在血液科兼职,但输血医生在输血任务中参与会诊。只要业务精湛,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 质量控制效果提升要点研究

3.1 科室内管理制度

该院在科室内的管理制度建设上下了较大的功夫。针对输血检验一项,编制了《输血检验操作规范》《输血检验常见问题应对预案》《输血检验相关仪器定置化管理方案》《输血检验室5S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且在科室内做到了有效贯彻。

科室管理规范化可以有效增加科室的工作效率,使得工作更为有序,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强度,增进了科室的融洽度。很多人认为人本管理来自人性化的释放,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人本管理应用到以人为核心节点的管理中。部分人本管理者认为“人”是可以做为管理体系中的唯一管理着力点。

3.2 科室间管理制度

通过全院协调,为了降低输血检验问题造成的输血隐患,为了从侧面增进全院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该院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包括《关于严厉杜绝不必要输血的禁令》《输血前适应症检查规范》《输血申请流程规范》《高危患者输血预案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从根本上防止了各科室的不必要输血申请,更从根本上降低了输血安全隐患。

由院领导协调,该院重点加强了输血前针对患者心、肝、肾、脑、肺、免疫等相关的功能性检查,让每个输血操作在操作之前都“心中有数”,确保任何“高危险输血操作”都制定好预案。

3.3 绩效奖罚制度

同样在全院的协调层面,该院颁布了《输血操作绩效管理办法》,对输血申请、用血、备血、备血未输血、输血方案调整后的有效减少输血、高危输血预案的编制、高危输血预案的有效应用、输血事故及事故理赔结果等进行了全面的绩效考核[5]。

该院也针对该《办法》制定了《输血科绩效管理办法》,特别针对交叉配型检验方面。达到一定的例数无错误的、出现错误的、被发现操作隐患的、达到一定的例数没有被发现隐患的,都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通过充分开发每个员工个体的主管能动性,让每个员工主动的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予以改进,使整个团队和检验管理系统处于一个持续学习和科学发展的状态下。充分应用了两学一做理论武器的绩效奖罚制度,推动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该文研究中,系统化的绩效管理奖罚制度,在各项的管理制度配合下,在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该院输血检测质量控制效果得到了稳步提升。

4 结语

综上,通过对输血检验的各阶段单独控制,同时对输血检验的各个有效环节进行单独控制,加之该院编制的各项针对性强的规章制度的统一约束,该院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6年至今,该院未发生一起输血检验错误事故,未发生一起输血安全事故。

[1]武林.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15):88-89.

[2]李冰.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5,4(8):169-172.

[3]郑明秀.输血检验流程和质量控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4):38-39.

[4]马红.输血检验流程优化降低检验差错事故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8(8):29-30.

[5]闫震.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4(4):53-54.

R466.11

A

1672-5654(2017)04(b)-0037-02

2017-01-14)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1.037

任立明(1964-),男,山东寿光人,中专,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临床输血质量与安全。

猜你喜欢

血液科科室流程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我院血液科近几年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分析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