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分析

2017-01-16王泽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1期
关键词:氨磺利培精神分裂症

王泽东

(丹东市第三医院药局,辽宁 丹东 118000)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分析

王泽东

(丹东市第三医院药局,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对比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及利培酮组各76例,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卡尔加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Simpson椎体系不良反应评定量表(SEPS)评价2组患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氨磺必利组的CDSS量表减分为(6.43±1.14)分,利培酮组的CDSS量表减分为(5.11±1.12)分,经t检验,氨磺必利组的CDSS量表减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氨磺必利组的PANSS阴性量表减分为(8.56±1.15)分,利培酮组的PANSS阴性量表减分为(5.63±1.16)分,经t检验,氨磺必利组的PANSS阴性量表减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PANSS阳性量表减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磺必利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2%,经χ2检验,氨磺必利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P<0.05。结论 与利培酮相比,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阴性症状效果更好,且其能有效减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首发精神分裂症;利培酮;氨磺必利

利培酮及氨磺必利均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了对比利培酮与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培酮与氨磺必利治疗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均为首发住院;③未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PANSS总分≥60分。病例的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②合并有严重的内分泌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③哺乳期、妊娠期及计划妊娠的女性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及利培酮组各76例,氨磺必利组男48例,女28例;年龄18~50岁,平均(36.63±2.16)岁。利培酮组男49例,女27例;年龄30~50岁,平均(35.68±2.15)岁。经t检验及χ2检验,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氨磺必利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剂量为100~800 mg/d;利培酮组采用利培酮治疗,治疗剂量为4~6 mg/d,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卡尔加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Simpson椎体系不良反应评定量表(SEPS)评价2组患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数及(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氨磺必利组的CDSS量表减分为(6.43±1.14)分,利培酮组的CDSS量表减分为(5.11±1.12)分,经t检验,氨磺必利组的CDSS量表减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氨磺必利组的PANSS阴性量表减分为(8.56±1.15)分,利培酮组的PANSS阴性量表减分为(5.63±1.16)分,经t检验,氨磺必利组的PANSS阴性量表减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PANSS阳性量表减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磺必利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2%,经χ2检验,氨磺必利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P<0.05。

3 讨 论

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是由于大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浓度升高所导致的,采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可加剧或诱发精神障碍[1]。本研究结果显示,氨磺必利组的CDSS量表减分、PANSS阴性量表减分均明显高于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结果说明,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及阴性症状的治疗效果更优,且其导致椎体外系不良反应也较轻。氨磺必利属于一种苯甲酰胺类的抗精神病药物,可选择性拮抗多巴胺D2、D3受体,低剂量治疗可优先阻断突触前D3、D2受体,中断负反馈机制,增加边缘系统及前额叶皮质中DA的释放,对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及阴性症状有效[2]。高剂量治疗能阻断边缘系统的突出后DA受体,从而减少DA的结合位点,可有效治疗阳性症状[3],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4]。

综上所述,与利培酮相比,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阴性症状效果更好,且其能有效减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卢绍龙.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60.

[2] 唐小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9):18-19.

[3] 郗翠英.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246-247.

[4] 关德海.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4):8-9.

R749.3

B

1671-8194(2017)31-0094-01

猜你喜欢

氨磺利培精神分裂症
无抽搐电休克(MECT)、氨磺必利联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的有效性、安全性观察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浓度参考范围和警戒值
CYP2D6*10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浓度的影响
60例利培酮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特点分析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二维液相色谱测定氨磺必利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