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伟教授头体针结合法治疗胃溃疡临床经验

2017-01-14赵玉婷于学平

中医外治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头针中脘胃痛

赵玉婷,邹 伟,于学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通讯作者。

·老中医经验·

邹伟教授头体针结合法治疗胃溃疡临床经验

赵玉婷,邹 伟*,于学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腑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受病程迁延反复的影响而变低,并且不容易治愈。药物及手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局限性,针灸以其独特优势,对治疗胃腑病已取得良好的临床验证,邹伟教授注重中医辨证取穴与针灸补泻手法相结合,在治疗此类疾病上颇有心得,效果显著。本文主要介绍邹伟教授对胃溃疡的临症心得,并举验案一例,以供参考。

;胃溃疡;针刺;足三里;邹伟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指机体受到持续的伤害性刺激导致胃黏膜发生急性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腑疾病,比如出血,糜烂等。胃溃疡相当于中医学中“胃脘痛”范畴[1]。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通[2]。针灸治疗胃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等特点,并具有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势[3]。

1 临证心得

1.1 取穴配以头针为要

邹伟教授注重头针疗法,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所谓“预调百病先开百会”。头针可以直接兴奋中枢运动神经加强神经冲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激发细胞活化,促进疾病的治疗[4]。

1.2 补泻结合

邹伟教授十分注重得气,“候气至穴而方行补泻”,即补泻手法的前提是得气。其青年时师从名老中医张缙教授,其师门讲究搓针得气,其标志是:捻之不转,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气满自摇[5]。邹伟教授将教材《针灸学》中的七种单式补泻手法进行了系统阐释,并将疾徐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与“烧山火”、“通天凉”手法结合,使之各得其所。

1.3 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型,常取泻上脘,中脘,温中暖胃,散寒止痛。饮食伤胃型,取泻中脘、足三里,点刺四缝穴,和胃导滞;或泻中脘、足三里、公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肝气犯胃型,常取泻中脘、足三里、内关,行气和胃,畅中止痛;或泻中脘、足三里、太冲,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脾胃虚弱型,常取泻足三里、中脘(加灸),灸神阙、关元,温阳益脾,暖胃止痛;或补脾俞、胃俞,与泻足三里、中脘,交替施治,前者温脾健胃,后者暖胃散寒止痛。

1.4 情志调节不可忽视

《素问·疏五过论》有文:“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即七情太过,就会引起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引发疾病。有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性负性情绪可诱发或加重胃溃疡,因此消除精神刺激,将患者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即有利于溃疡愈合[6]。

2 典型病例

林×,女,50岁,2016年12月5日来诊。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1周,伴黑便3 d。病史:患者因家庭琐事,情志不遂而胃病大作,自服止痛药(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好转。现症见:神志清楚,常手护上腹部,家属搀扶,行动缓慢,头身微汗,胃脘胀满疼痛,食后腹胀较明显,食欲不振,胃内烦热嘈杂,溲黄便秘,大便色黑,面色潮红,舌质紫暗,苔黄腻,左脉数有力,右脉沉细数。查体:T 37.5 ℃,P 99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Hg。实验室检查:WBC 12.4×109,Hb 62 g/L,大便潜血(+++)。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溃疡直径5 mm~10 mm,溃疡数目2个,处于活动期。西医诊断:急性胃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辨证: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之胃痛,气格不顺,故食欲不顺。肝郁化火,挟胃火损伤胃络,故胃内溃疡伴出血,胃火上攻,见面色潮红。胃热嘈杂,溲黄便秘,舌质紫暗,苔黄腻均属于胃火炽盛之象。治则:清肠畅中,理气和胃。

治疗方法:初诊(5日),取百会,针泻中脘、足三里、太冲,留针30 min。初诊后胃脘胀满疼痛症状减轻,二诊(6日)、三诊(7日)取穴同上,各穴配透天凉,中脘穴凉感在局部,足三里和太冲穴凉困感循本经上行至腹部。三诊后胃脘胀满疼痛感与胃内烦热嘈杂感均消失,大便较前通畅,仍为黑色,脉象沉细。四诊(8日)、五诊(9日)取穴在上述基础上加补合谷,泻中脘配透天凉,凉困感复从腹部向上到达头部,起针后胃部凉困感亦存在。五诊后胃腹上下通畅,胃内烦热及溲黄,面部潮热消失,仅午觉醒后胃部有热感。六诊(10日)取穴及手法同上。七诊(11日)痊愈。嘱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香辛食物、咖啡、酒等,保持心情舒畅,随诊1个月,无复发。

3 体 会

该患者发病前因情志不舒而暴怒,怒气伤肝,肝气横逆于胃,引发胃痛。邹伟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矛盾在于肝郁。取百会向后透刺,加泻足三里、中脘、太冲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疼痛缓解后取合谷穴,其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经别走行头面,取合谷穴一可淸散阳明经邪热,二可将针感向上感传,增强针感。胃腑通畅后,仍以泻法在以上腧穴巩固施治两天,以调整脾胃功能。邹伟教授取穴精良,治症明确,在治疗期间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7 d治愈急性胃溃疡患者。

[1]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 朱重炫,周 丹,王富春.针灸治疗胃溃疡临床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34-1137.

[4] 费兰波.中国头针疗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4-76.

[5] 邹 伟,王 珑,于学平,等.浅议张缙教授“透天凉”手法操作术式及其精髓[J].中国针灸,2016,36(1):53-55.

[6] 王志敏,王 震.胃溃疡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性的分析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5):2898-2899.

修回日期:2017-03-14

本文编辑:张慧芳

R573.1

D

1006-978X(2017)02-0062-02

赵玉婷(1990-),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三科实习。

2017-03-04

猜你喜欢

头针中脘胃痛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