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非海洋渔业合作*

2017-01-12段钰琳

关键词:海洋渔业中非渔业

贺 鉴 段钰琳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论中非海洋渔业合作*

贺 鉴 段钰琳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洋渔业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被忽视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需求的增加,海洋渔业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洲丰富的天然渔业资源,日益成为大国海洋竞争的利益着眼点。中国本着互惠的原则,与非洲国家展开海洋渔业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以求互利共赢。中非如何更好地开展海洋渔业合作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双方既迎来无限机遇,同时又面对众多挑战。

中国;非洲;海洋渔业合作

20世纪80年代,中非海洋渔业开始合作。中非开展海洋渔业合作不仅仅具有巨大的互补性,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非洲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其他自然条件,使其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非洲不仅拥有大量的海洋渔业资源,还有大量的内湖渔业资源。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加快,渔业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非洲国家的渔业开发技术落后,大部分国家资金不足,国家对渔业的建设和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并没有实现对自身渔业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自身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以及丰富的发展经验等。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都为开展海洋渔业合作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双方开展合作存在巨大的互补性。与此同时,中非开展海洋渔业合作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有资料显示,2000年初,中国与摩洛哥开展海洋渔业合作,合资公司年均创汇额惊人,累计向摩洛哥政府上缴税收三千多万美元;与此同时,还促进了当地的就业,长期雇佣摩洛哥船员,并且为其培养了众多专业捕鱼人才,还带动了摩洛哥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1]这些合作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的。中非海洋渔业合作一方面有利于给非洲国家发展渔业经济带来新的机会,帮助其提高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能力,提升渔业部门的经济地位,加大渔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推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社会;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远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缓解中国渔业资源的紧张情况,减轻渔业捕捞压力,开拓新的资源合作领域。

一、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成就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的激烈竞争成为常态。中非开展海洋渔业合作,一举一动无疑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务实合作,是对双方的严峻考验。双方在开展海洋渔业合作的过程中,既创造了一系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中非海洋渔业合作实现了双方经济上互补共赢

几十年来,非洲国家虽然与西方大国开展海洋渔业合作,但是并没有为非洲国家带来多少收益,没有改变非洲国家贫穷落后的状况,粮食危机从根本上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是由于西方国家对非洲渔业的过度捕捞问题,加剧了非洲国家的饥荒、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有资料显示,欧盟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大型拖船长度每艘都过百,一天的捕捞作业量就能达到二百多吨鱼,几乎可将其附近海域“清理干净”;欧盟渔船的过度捕捞已经严重威胁到非洲国家沿海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掠夺”了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生存资源;《东非人民》的报道认为,如果欧盟过度捕捞的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西非沿岸靠海吃饭的数百万人带来重大灾难,其生计将面临绝境。[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参与非洲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非洲国家渔业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提供,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身的建设能力,实现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重视加强对本地渔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和非洲国家渔业领域的协作科研工作。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向非洲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要平台,已经连续三十多年开设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为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一千多名渔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非洲。[3]再者,中国国内企业的造船技术远远超过非洲,为促进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深度发展,中国企业为非洲提供先进的造船技术,满足非洲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技术需求,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海洋渔业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双方互帮互助,互利共赢。

投资多元化,务实合作,共发展。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渔业投资力度,重视非洲国家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是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经济成长的前提条件。[4]与基础设施落后的非洲国家进行海洋渔业合作时,中国需要注意根据非洲国家的实际需要,通过援助、工程承包等方式,发挥资金充足、技术先进和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积极支持非洲国家建设渔业基础设施。例如大连国际合作远洋渔业合作有限公司在西非加蓬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设了一座一千吨冷库及办公楼、仓库等设施;大连连蓬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在西非加蓬投资两千万元建设了一座一千多吨的冷库及办公室、仓库等基础设施。[5]此外,中国摒弃西方大国对非洲国家的渔业开发模式,开启新模式,投资多元化,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中国与摩洛哥的渔业合作已经成为规模最大的互利合作项目。自1988年以来,中国的众多水产公司分别先后与摩洛哥当地私营企业进行了渔业合作,组建渔业合作公司二十多家;其合作模式为:中国以卖方信贷方式向合资公司提供捕捞渔船,摩洛哥则以捕鱼许可证入股,双方各占一半的股份,由合资公司在十年内以分期的形式向中国偿还购船本息。[1]

(二)中非海洋渔业合作深化了双方政治上互助互信

中国与非洲的海洋渔业合作模式完全区别于西方。中非的海洋渔业合作是以互惠共享为原则的,从本质上完全区别于西方国家与非洲的渔业合作模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国,双方海洋渔业合作的深入发展,深深触动着西方国家的敏感神经,不免引起他们的猜忌和误解,使其带着“有色眼镜”看事情,散发各种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不当言论,将中非合作关系妖魔化,这是严重违背客观事实的,是对中国的严重污蔑。其实,判断中国是否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很简单,即中国是否以非洲的发展权益作为本国经济增长的代价。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海洋渔业合作,一方面是使非洲国家能够从自身的资源中真正获取相应的收益;另一方面则是将这些收益用于经济发展所急需和必需的领域。[6]双方是在自愿互信的基础上开展海洋渔业合作的,是完全区别西方的。

中国与非洲国家之前的合作确实存在信息不畅、渠道不通、数据不准的情况,但是中国积极参与非洲国家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始终本着务实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注重加强与非洲合作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中非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中非之间政治互信。塞内加尔驻华大使阿卜杜拉耶·法勒曾经表示,中非的项目合作应该调动起所有中非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热情与激情,并且“希望中国继续加大对非洲的资金投入”,海洋渔业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双方要以“亲、信、双赢”为准则推动海洋渔业项目的发展进程。[7]由此可见,来自非洲的声音,完全是对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欢迎和支持,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没有以他国的发展权益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是以真诚的态度通过务实合作实现双赢。在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大框架下,中国力求务实合作,口惠行动也惠,不仅仅可以打破西方国家对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妖魔化”言论,还可以进一步巩固中非之间的友谊情感,加强政治互信,消除误解,拓展合作空间,为中非海洋渔业合作开辟新天地,推动中非海洋渔业合作向更深、更广、更宽的领域发展,真正实现求合作,谋发展,互惠互信。

(三)中非海洋渔业合作促进了双方文化上包容互鉴

中非的民间交往已有一定历史。在上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移民和劳工就已经开始接触非洲,中国正是从这些劳工和移民开始更多地了解非洲的:中国劳工多被英、法、德等西方国家雇佣,或在小岛上当农民,或在南非和黄金海岸做矿工,或在坦噶尼喀、莫桑比克等修铁路,或是在南非、马达加斯加承担各种工程,或是在毛里求斯和留尼汪的种植园进行劳作等等,还有其他原来来到非洲的自由移民。[8]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中国曾经派出文化代表团到达非洲进行学习,非洲国家也曾经派出年轻人到中国留学;坦赞铁路的修筑更是极大地提高了中非民间交往的水平,促进了非洲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众多中国工人参与了坦赞铁路的修建工作,据估计,超过人数六万,这也为中非双方的接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9]新世纪,中非海洋渔业合作为中非的民间交往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传承双方遗留下的可贵传统,巩固友好情感,增进彼此了解。中国可以将自身的和谐包容的传统文化理念,借助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产品,传递到非洲,加强双方互动交流,增加彼此认知,消除误会;非洲国家也可以与当地的中国工作人员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将更多的非洲信息传递到中国去,双方加强认同,增进互信。此外,中非还可以互派人员交换学习,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消除中非彼此的偏见和误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中非海洋渔业合作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海洋渔业合作,始终本着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在资金、技术、经验方面占据优势,非洲则拥有廉价的人力资源和市场以及当地的安全措施保障等,双方凭借巨大的互补性开展合作,符合各自发展意愿。而欧盟国家,通过提供一定的资金,与西非国家签订具有捕捞年限的协议来获取捕捞许可,为满足自身的资源需求和实现经济发展,完全不顾及非洲国家的发展利益。反观中国在与非洲国家的海洋渔业合作中,中国积极帮助非洲提高自身能力建设,包括加强本地渔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和非洲国家渔业领域的协作科研工作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等,从而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与非洲众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平等互利、灵活多样的海洋渔业合作关系,建立起互利互补的合作格局。[10](P223)不仅仅帮助非洲国家充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还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深受当地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称赞。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海洋渔业合作是双向互动的,中国利用自身的优势,本着务实负责任的态度,真诚地与非洲国家开展海洋渔业合作,更多地是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起着引领的作用,而不是一意孤行的霸权者,只顾及自身的发展,完全不把别国的利益放在眼里;非洲国家更是借助自身的长处,积极参与,取长补短,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味地处于被动地位的接受者。在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大框架下,中国既是实践者,也是传播者。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传递更多的“中国好声音”,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国,赢得更多国际社会的认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五)中非海洋渔业合作助力了“海丝梦”的早日实现

中非海洋渔业合作也是“海丝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在厦门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对话暨中非海洋渔业合作论坛”,提出了“中国非洲联合投资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计划”的构想,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了建设全球伙伴关系网联通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11]其原则是共商、共享、共建。让众多国家参与其中,发展成果共享,兼容并蓄,互利共赢,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中非海洋渔业合作完全符合该原则该内容,双方进行海洋渔业合作最大的突出特点就是互利共赢,这完全与“海丝梦”的“共享”理念相吻合。非洲渔业资源丰富,需要资金、技术和经验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总结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需要开辟更多的资源渠道,双方恰好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海丝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巨大工程,单靠中国一个力量去完成是不行的,它的实现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中非海洋渔业合作不是短期的合作,作为实现“海丝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一种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它是大势所趋,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历史发展潮流。它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双方的经济繁荣,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投资多元化,开辟投资新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开启新的合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民心互通,携手共进,全面发展;有利于争创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合作环境,促进和谐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这些无疑对“海丝梦”的早日实现都起到了助推作用,符合中非共同的长远利益。

二、中非海洋渔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海洋渔业合作,必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既要双方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中非共同的努力,同舟共济,携手与共,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发展,共同开创美好合作前景。

(一)中国对非洲海洋渔业投资收益回报与风险

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是我国对其海洋渔业投资的最大经济风险。众所周知,非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短缺,技术滞后,自身建设能力不足,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非洲国家发展海洋经济,资金和技术是其最大的瓶颈。加上发展远洋渔业具有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这无疑使得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渔业投资,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巨大的资金投入,周期长,收益回报甚微,则容易导致投资国家陷入周转困难、被动发展的局面,不利于达到发展共赢的目的。远洋渔业属于耗资大的工程,单纯的单方面投资,不利于调动双方合作发展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远洋渔业的长远发展。

非洲自身的复杂情况,是中国对其海洋渔业投资的最大政治风险。非洲政治的不稳定,国内环境复杂,给中国渔业投资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非洲历史上深受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严重依赖西方,保留了殖民统治时期宗主国的政治传统,多实行民主政治,政权不稳定,容易发生内乱战争。加之,非洲政府本身的脆弱性,管理能力较低,缺乏权威性,使得原本不稳定的国内政治更加不安定。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对非洲国家渔业的投资造成了很大的政治风险。非洲国家深受西方的民主、人权、自由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心存各种疑虑和误解,甚至对中国提出不切实际的合作期望,所提出的要求远远超出中国的承受范围,曾经的传统友好情感和认知度下降。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妖魔化言论,声称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肆意散播“中国威胁论”,严重破坏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进程,对中非关系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究其根本,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其在非洲的投资,与欧美形成激烈的竞争,根本上触及了西方国家在非洲的利益,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言行是严重不公与不利的。

气候变化是中国对非洲国家海洋渔业投资最大的自然风险。一般来说,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性质,包括海洋温度、pH值(酸性)、氧含量、区域性风模式,以及循环和上升强度。[12]这会使渔业资源的分布发生变化,形成对其管理的挑战。气候变化不仅仅影响海洋鱼类的生理和生物过程,影响物种的物候以及分布,还会对某些海洋物种生物过程的季节性产生影响,使得海洋生物链发生变化,这都会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难以预知的影响。[13](P15-17)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气温升高和极端性气候的屡屡出现,会改变鱼类的生存环境,水质和水温会发生变化,这容易造成鱼类的迁徙,改变原有的生物群落,影响鱼类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渔场环境和渔场资源状况。

(二)中国对非洲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双红”问题

过度捕捞是“双红”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捕鱼设备被广泛使用,各国捕捞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全球渔业资源呈现下降趋势。非洲渔业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监督措施,使得过度捕捞问题日益恶劣。据非洲安全研究机构报告,近年来一些西方大国在与非洲国家进行渔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捕捞,使得非洲国家的鱼类资源大幅减少,甚至面临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环境恶化的危险。据统计,持有欧盟执照的渔船每年从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水域中捕捞大量的渔业资源,大约二十多万吨。[10](P229)这些做法对于依靠渔业资源发展的非洲国家来讲,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过度的开发不仅仅会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会进一步地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剧贫困、失业等问题,危机人民的福祉。

环境污染是“双红”问题之二。环境污染则会使生态环境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环境。较高的人口增长率、较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业污染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会破坏鱼类生存的水域质量,导致富营养化,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鱼类的栖息地丧失,导致鱼类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严重的会导致某些鱼种灭绝。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人类破坏性的捕鱼方式,例如“炸药炸鱼”和“毒药毒鱼”等粗暴方式,这些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会满足捕捞者眼前的既得利益,但是其前提是以破坏环境为巨大代价的,严重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

(三)影响中国自身形象塑造的主要因素

外媒对中国远洋渔业作业的负面报道是影响中国自身形象塑造的因素之一。非法捕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它不仅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影响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关于非法捕捞问题,西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地区的非法捕捞占总捕捞量的40%以上。[14]中大西洋东部地区国家众多,发展各异,政府能力有限,渔业管理常年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容易发生矛盾冲突,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亚因非法捕捞问题造成严重的流血冲突。[15]据法国媒体报道,中国渔船扎堆非洲捕捞,24个国家呼吁中国采取措施;来自绿色和平组织掌握的数据显示,至少有七十多艘来自中国三大海洋渔业企业的渔船在非洲地区从事非法捕捞活动;绿色和平组织绿色和平亚洲地区“海洋”项目负责人拉希德·康表示,“中国的一些无良企业利用了非洲当地和中国当局监管不到位的现状。”[16]这是对中国形象的严峻挑战,针对此种情况,中国政府务必核实,到底有没有报道中的数据,给非洲民众一个交代,给中国自身一个交代,更给世界一个交代。非洲国家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难免会产生相对的不安全感和种种疑虑,不免容易提高对中国参与非洲海洋渔业开发利用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加之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当言论,严重影响中非的互信发展、互惠发展和长远发展。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是影响中国自身形象塑造的因素之二。中国国门的打开,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从个人到集体,一言一行,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也是外界所高度关注的对象。2016年5月14日,中国渔船“鲁黄远渔186号”在南非附近被扣押,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中国船员和南非执法人员在沟通过程中出现了误会;事发后,经过南非多部门调查证明,中国渔船未曾在南非水域捕鱼,只是由于天气恶劣原因被迫进入南非海域避险,但是由于“未持有捕鱼围网许可”和“未配备油类记录簿”,最后被相关部门处以罚款后放行。[17]2016年7月4日,根据喀麦隆当局表示,除了进入非法捕鱼区,中国渔船正在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渔网进行捕鱼,据了解,被搜查的五吨鱼被拍卖,并且船员被罚款700万。[18]多年来,中国政府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并根据两者建立以一整套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和渔船进行严格处罚;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管理未能及时跟上渔船增加的速度,就不免暴露出一系列管理疏漏问题。[19]此外,在中非海洋渔业合作中,还存在着中国远洋渔业某些人员的素质低下,目光短浅等问题,为了个人的既得利益,同行恶意竞争,哄抬市价,扰乱市场秩序,严重损坏中国的国家形象,加深了非洲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四)“新常态”下中国对非海洋渔业投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经济增长率在2014年减至7.3%,[20]为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第一、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为7.0%,[21]这是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值,预计未来还会持续下降。李克强总理曾经在2015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将保持较慢但却是更为健康的增长。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市场相对疲软,资金周转周期延长,投资者倾向于保守,对外投资信心不足,这些因素势必会对中国对非洲的渔业投资造成很大影响,不管是政府出资还是企业个人投资,中国对非洲渔业投资是否可以持续无疑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强化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对策

(一)作好投资环境风险评估,降低风险,加强合作

首先,调整主观思想,理性客观看待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中非海洋渔业合作是长期的,需要以一种大局观来审视,理性看待投资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现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半途而废。其次,必须作好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估。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好对非洲市场的调研工作,作出客观评估报告,结合实情,理性投资;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定期对投资资金进行运转分析,作好收益评估与风险预测,并建立和完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尽可能地降低损失。再者,中非双方可以借助中非合作论坛,通过建立长期有效的稳定合作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引领非洲国家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多一份力量,少一份风险。此外,加强对非洲国家的学习和认识,适应其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时刻关注非洲国家的时政环境,了解其相关政策,并作出及时调整;加强对非洲自然环境的研究和海洋环境的勘探,作好气候环境预测;针对极端性气候天气,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提高减灾防灾能力,降低损失。

海洋渔业投资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自然环境方面,中国方面务必作好投资风险评估,投资金额巨大,工程耗时长久,风险难以掌控,方方面面不容忽视。在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的提出大大促进了中非合作,虽然风险犹存,但是合作前景也是充满潜力与希望的,坚信机遇与风险并存。

(二)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双红”的平衡发展

中国参与对非洲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通过有序可持发展手段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尽最大努力采用先进的渔船设施,对海域资源的数据力求准确,注重珍贵鱼种的保护,遵循当地的相关规定,渔船和拖网尽量符合要求,网眼尽量放大,注重鱼苗的保护;同时通过科学的经营手段使海洋休养生息,有足够的缓和期,以实现生态平衡。远洋渔业的开发与利用,都是中非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不仅仅使中国获得利益,还要使非洲国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摒弃西方国家的“掠夺式”合作模式,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味攫取,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结果,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红利”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红线”。

海洋渔业资源要想得到持续健康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开发利用非洲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务必注重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求发展谋合作重要,生态环保同样也重要。非洲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尽量少走弯路。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再高程度的发展也是毫无意义的。

(三)加强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提高话语权

针对外媒的负面报道,中国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在遵守国际法规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各种远洋渔业法规,加强对远洋渔业企业的审查,同时尊重非洲国家的相关法规,要让非洲国家意识到,中国与其开展海洋渔业合作是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而不是资源掠夺,这是一个长期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合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打造光明的合作前景;同时也会为其他国家开展互惠合作树立榜样作用,中国口惠行动也惠,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占取道德制高点,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不利言论便会被击碎,中国也会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可与支持。

为保持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有序健康发展,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强对中国远洋渔业企业的管理和规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各项远洋捕捞手续,规范其作业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个人的定期培训,提高素养,规范行为,避免渔业问题上升为国际社会的敏感话题。中国企业也要努力实现本土化,尊重当地的法律,学习当地的文化,积极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加强与当地民众的交流,努力向他们表达自己,让非洲民众更加了解中国,同时,也要学会对他们的倾听,以真诚的态度稳固传统友谊。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现投资多元化

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新常态”下,中国需要以一种大局观的眼光来审视中非海洋渔业合作,将投资渠道是否畅通,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投资环境是否稳定等重要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审时度势,降低风险,以求达到双方共同的长远利益。“新常态”下,海外投资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对海外利益的有效保护。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补贴,降低利息,优惠贷款等,为海外投资者搭好“唱戏”平台。[22]同时,政府需要完善海外投资保护机制,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磋商,通过建立双边协商机制,有效维护投资者的海外利益。

要充分发挥民营企的积极作用。民营企业作为新兴力量正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海外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资条件的放宽,在非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和民营企业投资额度则会大大上升,2015年9月29日发布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4-2015)》(“《黄皮书》”)指出,截至2013年年底,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中70%都是民营企业或中小型企业,[23]这也正是未来中非海洋渔业合作的新趋势。随着来自中非发展基金等各类基金及国内银行的支持,加上适当放宽的融资条件,民营企业将获得更多外部资金支持的机会。新的合作模式,更加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以及投资领域,将是新常态下中非渔业合作所表现的新形式,这都将中非渔业合作带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合作前景仍是一片美好。

总之,中非积极开展海洋渔业合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中非海洋渔业合作是互助互补,互利共赢的。中国始终本着互惠的原则与非洲国家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一直用实际行动落实自己的原则,完全区别西方国家的“掠夺式”发展模式,并且受到非洲国家的欢迎与支持。中国具有资金、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非洲国家则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双方的合作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有利于推动双方经济发展,增强政治互信,促进文化互鉴,深化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

[1] 伊佳.中非渔业合作能否如鱼得水[N].国际商报,2012-01-30(C01).

[2] 苑基荣,吴乐珺.欧盟过度捕捞殃及非洲渔业[N].人民日报,2012-04-24(021).

[3] 无锡新传媒网. 无锡助力中非合作 连续33年培训上名非洲渔业人才[EB/OL].http://www.wxrb.com/node/news_wuxi/2013-3-25/KC8FHFJF7423980.html,2013-03-25/2016-04-08.

[4] W.W. Rosto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5] 中国水产养殖网. 海外基地缺乏远洋渔业“桥头堡”亟待建设[EB/OL].http://www.shuichan.cc/news view-131174.html,2013-05-07/2016-03-12.

[6] 李若谷.西方对中非合作的歪曲及其伪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4):16-25.

[7] 中国新闻网.中非渔业合作再获新进展[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4-07-08/2016-03-16.

[8] Li Anshan, A Histor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Africa to 1911[M]. New York: Diasporic Africa Press, 2012.

[9] Jamie Monson, Africa’s freedom Railway: How a Chinese Development Project Changed Lives and Livelihoods in Tanzania[M].Bloomington (Indiana 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 张振克,任则沛.非洲渔业资源及其开发战略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 贺鉴,刘磊.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中的北极通道安全[J].国际安全研究,2015,(6):132-156.

[12] S.C. Doney, M. Ruckelshaus, J.E. Duffy, J.P. Barry, F. Chan, C.A. English, H. M. Galindo, J.M. Grebmeier, A.B. Hollowed, N. Knowlton,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marine ecosystems[J].Mar. Sci. 2012(4).

[13] FAO.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Overview of current scientific knowledge[R]. 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Technical Paper. No.530. Rome: FAO. 2009.

[14] MRAG, Review of Impacts of 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on Developing Countries[R]. DFID. 2005.

[15] 符跃鑫,张振克.西非海洋渔业资源妨碍发捕捞现状和对策[J].世界地理研究,2014,(4):17.

[16]参考消息网.法媒:中国渔船扎堆非洲捕捞 24国呼吁中国采取措施[EB/OL].http://www.cankaoxiaoxi.com/world/20160116/1054568.shtml,2016-01-16/2016-05-09.

[17]中国新闻网.被南方当局扣押的4艘中国渔船被罚款后全部获释[EB/OL].http://www.chinanews.com/hr/2016/06-24/7916287.shtml, 2016-06-24/2016-07-12.

[18] Illegal Fisheries. Cameroonian Forces Raid Chinese Ship Off The Coast Of Limbe[EB/OL].http://cameroon-concord.com/business/item/6351-illegal-fisherie-cameroonian-forces-raid-chinese-ship-off-the-coast-of-limbe.

[19] 覃胜勇.中非渔业合作如何摆脱无序[J].南风窗,2016,(14):82-84.

[20] 中国日报网.统计局修正2014年中国GDP增速为7.3%[EB/OL].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2015-09/07/content_21806949.htm,2015-09-07/2016-07-12.

[21] 人民网.统计局: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国民经济运行平稳[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1019/c1004-2771 3825.html,2015-10-19/2016-07-13.

[22] 新浪财经网.闫立金:“一带一路”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360desktop/hy/20151121/101923815252.shtml. 2015-11-21/2016-06-23.

[23] 中国皮书网.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4-2015)[EB/OL].http://www.pishu.cn/zxzx/xwdt/330190.shtml,2015-10-03/2016-06-23.

责任编辑:王明舜

On the Fisher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He Jian Duan Yuli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have become very important parts in today's world, which cannot be neglected.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human demand,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dispensable in people's lives. The rich natural fishery resources in Africa have become great interests for competition among strong countr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China cooperates with African countries on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which hav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imed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s and win-win results. The bette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becomes an inevitable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not only produces infinite opportunities but also poses many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marine fisheries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achievements; problems; measures

2016-09-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招标课题(13JZD041);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科研项目(CAMAJJ201503)的阶段性成果

贺鉴(1975- ),男,湖南邵阳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F326.4

A

1672-335X(2017)01-0036-07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中非渔业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实践分析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中非铜钴成矿带矿床遥感特征研究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渠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