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思考
——以南海“981”钻井平台事件为例*

2017-01-12

关键词:话语权南海话语

孙 凯 吴 昊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关于构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思考
——以南海“981”钻井平台事件为例*

孙 凯 吴 昊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话语权对于主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2014年发生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折射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相对不足。在这一事件中,周边国家的政府和民众不尊重中国合理合法的海洋权益,通过比较暴力的方式破坏中国的采油设施;美国等域外大国通过媒体声援越南,通过直接的军事介入为中国的周边安全维护设置障碍。为了有效应对此类事件,中国政府和民众需要在思想意识和政策行动上不断努力。通过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家战略的完善,努力构建和提升中国的海洋话语能力,增强中国海洋话语权。

海洋话语权;“981”钻井平台事件;海洋秩序;海洋软实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洋对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的作用日益凸显。海洋话语权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国际舞台中海洋权益争夺的重要关注点。与周边国家海上争端和摩擦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我国海上安全的重要因素。[1]南海地区安全形势受中美南海博弈与对峙局面的影响,不时出现紧张局面。[2]2014年发生的“南海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就是一个海洋利益争夺事件,对中国有着多重影响。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不足,也表明中国亟需提升和构建海洋事务的话语权。

一、海洋话语权的概念界定与海洋话语博弈

伴随着海洋重要性的日益突显,关于海洋话语权的争夺也是愈演愈烈。我们要研究海洋话语权必须要了解海洋话语权的概念,对于学界是如何界定这一概念的我们必须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同时我们还应得出自己对于海洋话语权的独到看法。中国要想构建自己的海洋秩序,那就必须要增强自己的海洋话语权。掌握当今世界基本的海洋形势、海洋话语权的博弈现状是增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需要。

(一)海洋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海洋话语权是一个与话语权密切相关的概念。“话语权,既说话权,人们依法所享有的提出个人见解的权利。也指控制、影响舆论走向的支配力量。”[3]法国哲学家福柯上世纪70年代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话语的秩序》,他写道:“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们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4]应当说,福柯对话语功能和本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他认为话语能直接体现为“权力”。话语对于对于权力是十分重要的,有一个良好的话语平台和质量上乘的话语内容,话语的言说者就能拥有很好的话语权。在现实的语境中,话语权往往代表着某一主体对某一议程的主导权或控制权,而非简单地与他人平等或共享的权利。也就是说,现实中的话语权更多是一种强势的权力,而非平等的权利。[5]话语权其实是包含“权力”与“权利”两个方面内容的,只不过在很多时候“权力”更能体现出来。话语权其实是属于软实力的范畴,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表达自己主张的权力和自由,表现为他国对于该主张自觉主动地听从,从而得以引领时代的舆论主流,推动国际价值观的变革。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源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6]从本质上讲,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一方尽可以利用话语权优势,按自己的利益和标准以及按自己的“话语”定义国际事务、事件,制定国际游戏规则并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作解释、评议和裁决,从而获得在国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和主动权。[7]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海洋话语权:主权国家通过发展自己的海军实力,培养自己的海洋意识,形成自己的海洋价值观;通过向世界各国宣示自己的海洋主张与原则,本国的海洋发展道路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对国际海洋秩序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发展维系主张,并为国际社会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海洋发展环境。海洋话语权其实就是海洋领域的主张表达权力。在构建海洋话语这一问题上,主权国家应该积极延续自己海洋文化中的有效成分、积极发展自己的海洋价值观、在外交中一如既往地坚持海洋强国战略。

(二)海洋话语权的博弈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霸权强国都是极其重视海洋的,海洋永远在其战略结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海洋是一种“全球公共物品”(global commons),不受单个国家的管辖。[8]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在世界角逐中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对于海洋话语权的争夺呈现出逐渐加剧之势,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海洋、加入到海洋话语权的争夺的行列中来。

当今世界的海洋话语权争夺呈现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美国的双重垄断的局面。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正式生效,对内水、临海、邻近海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具体海洋概念进行了具体的界定,这对于世界海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海洋话语权中,联合国及其公约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在全世界确立起其话语权优势地位,并且成为国际海洋秩序的有效制定者。美国的海洋霸权在世界树立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其国内的经济商品输出、国际贸易流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外界环境是话语的基本背景,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话语施展空间。中国既需要从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出发发展中国的海上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和海洋权益等主权利益,同时又面临着如何规避与周边国家潜在的海洋冲突,进而危及中国发展需要的满足以及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的塑造等问题的挑战。[9]进而中国的海洋话语权构建是不完善的,中国在世界海洋话语博弈中处于一个不利的劣势地位。

二、“981”事件折射出的中国海洋话语权的不足

2014年5月2日,中国企业所属“981”钻井平台在中国西沙群岛毗连区内开展钻探活动,旨在勘探油气资源。中国在南海正当的石油开采行为被越南看作是对其南海利益的侵扰。中方作业开始后,越南方面即出动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大批船只非法强力干扰中方作业。[10]此后越南的挑衅行为不断加剧,对于中国南海钻井平台的正常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中国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不得不派遣公务船到现场保障作业的安全,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生产作业秩序和航行安全。[11]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政府和民众在海洋发展中的意愿与行动的相对有限,反映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不足。

(一)中国国内海洋意识的淡漠

中国的传统海洋意识相对来说是很淡薄的,这深深地缘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海洋在儒家文化中没有合适的地位,这深深地束缚了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海洋经济的从属性,海洋活动的政治性和海洋发展的内向性特点是中国地缘地理环境、以农为本的重陆轻海的思想意识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12]海洋意识的淡薄制约了国家利用海洋资源、积累财富的取向和能力,也引发了当今诸多海疆划分不清,岛屿主权不明,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划界及钓鱼岛、南沙群岛归属等海洋权益争端,台湾问题也久拖不决。[13]

从“981”事件中我们便可以充分地看出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海洋意识的淡薄。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在“981”事件中的反应不及时、应对措施效力不足,才导致越南政府和社会中的不良分子不重视不尊重中国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14年5月13日,在越南发生了针对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在越南投资的外资企业的暴力事件,131家外资企业遭到破坏和洗劫,4名中国公民被残忍殴打致死,300多名中国公民受伤。[14]越南之所以会在“981”事件中肆意妄为,其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海洋意识淡薄,中国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地手段维护自己合法的海洋权益。

(二)周边国家政府与媒体的炒作

在历史上,越南人是比较怨恨拥有南海领土主张和历史性权利的中国的。[15]随着南海地区石油等资源的发现,南海逐渐成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进行利益争夺的焦点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占领中国的南海岛礁。越南更是进军南海的狂热分子。2014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海洋石油981平台进入西沙群岛南部海域。越南认为这是受中国控制的,很可能会是一起石油“掠夺事件”。由此引发中越海岸警卫队之间的口水战,以及一些实地冲突的发生。对于中国的石油开采,越南很愤怒,甚至变成了直接的反华暴乱。[16]

越南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掠夺中国南海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是企图向中国的东海进犯。越南的外交部发言人说道,越南是维护和保障了其在中国南海的所有合法权益,中国在南海的石油开采活动是对其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serious violation),是“非法的无效的”(illegal and void)。并且他坚称:“越南再次重申,本国拥有完整的法律基础和历史证据,证明其国家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不争的主权”。[17]越南进军南海其最大目标是南海的石油资源。随着国内特别是南部天然气消费的增加,越南国家油气集团预测未来越南的天然气将供不应求,而南海地区则有丰富的石油,这成为越南进发南海的最大动力。南沙之争其实质就是——石油竞争;争夺石油资源是各国在南海进行各种争夺的最大经济利益驱动力。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东南亚各国纷纷开始南海掠夺,根本不顾及中国的领土主权或海洋权益。以菲律宾为首的国家提出所谓的南海仲裁案,更是对中国南海海洋权益的侵犯。

(三)域外大国的介入

南海争端影响了中国同相关国家的双边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合作关系,而且也为域外国家卷入东南亚事务和遏制中国创造了机会,并使得南海成为大国角逐权力的场所。[18]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国家常常以“南海和平与航行自由”为借口,试图介入南海问题,使南海问题复杂化,并把南海问题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切入点。2012年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地区成为美国的战略重点,美国的战略逐渐东移。美国不断扩大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包括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基地设置海军陆战队部队的轮换和逐步扩大轮换规模,在菲律宾以轮换方式重新驻军以及设定目标将60%的海军力量投入到亚太地区。[19]为了限制中国在西太平洋上的海洋力量的增强,美国人给中国划定了两条岛链,这两条岛链成为中国海军力量从近海向远洋发展的大障碍。美国及其盟友妨碍中国远洋通道的安全,中国的远洋战略被美国及其亚太战略同盟所限制。美国逐渐将航行自由作为介入南海,制衡中国的武器。[20]美国国防部和新闻发言人多次表明,美国将派军舰或机动式飞机维护南海航行自由。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充分放大了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和不信任心理,激化了南海与东海的海上争端。[21]美国的南海政策目前正在不断从“幕后”走到“台前”,从“不介入”转向“介入”,从“不选边”走向公开“选边”。美国对于南海问题的介入主要有话语介入和军事介入两种方式。大国间的战略竞争、美国所掌握的南海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优势,以及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载南海政策上的协调性,不仅让本来“不占理”的越南在“981”冲突中并不孤立,反而还获得了不少西方媒体和分析人士的掌声。[22]这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介入。美国一方面以极为巧妙的方式直接介入,例如2015年10月27日的“拉森号”(USS Lassen)事件;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其与东南亚国家的同盟关系,强化美菲同盟以应对中国的挑战。最好的例证就是在2014年4月28日奥巴马访问菲律宾期间,美国与菲律宾签署了一个为期十年的《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协助菲律宾应对日益升温的中菲争端。[23]这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军事介入。2015年6月初,越南迎接到访的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同时也获得了美国在越战后首次向越南出售的杀伤性武器“Metal Shark”巡逻艇的承诺,还获得美国高达1800 万美元的援助。[24]美国的伺机介入,使得本来就很是复杂的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化,由此加大了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困难程度。

三、增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知识建构与路径选择

“981”事件所折射出的中国海洋话语权的不足,中国政府和民众需针对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措施。为提高中国的海洋话语权,我们需搞清楚“五势”。一是看准形势,看清全球海洋秩序,特别是亚太地区海洋秩序的发展演变特征与多元参与、多态并行的特征。二是把握局势,把握好当今世界海洋的权势变迁,准确界定各方的深层战略意图与具体利益诉求。三是擅用趋势,顺应各方在有关海洋问题上的态势变迁,尊重世界大势。在厘清区域内外各方利益关切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四是建构优势,在世界海洋秩序新旧变迁的大背景下,通过自身海洋实力的增强,不断拓展海洋伙伴,谋求中国的海洋话语优势。五是引导态势,通过形势、局势、趋势与优势的把握与构建,中国可以引导世界海洋发展的整体态势。

(一)增强海洋话语的硬实力基础

综观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广大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日益强烈;国际上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呼声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受到严重冲击,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国际形势出现的这一系列值得高度重视的新特点新趋势,是我们构建中国海洋话语权的国际大背景。我们要开拓视野,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25]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6]中国需要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出发,努力增强自己的战略自信和战略指向性。不断增强中国综合国力,从而为发展强大的海洋实力奠定基础。

没有稳定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力;没有强大的国力,就难以打造和维持一直强大的海军;没有强大的海军,就不能拥有强大的海洋实力。在经济全球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危机、各国经济增长活力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新思路,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7]通过开展两创工作,中国经济可以实现良性增长;通过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国家海洋实力的增强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强大的海上霸权,其原因便是美国拥有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的海军。[28]中国目前的海军实力与美国存在很大的差距,水面作战舰艇的战斗力仅为美国海军的10%而已。在航空母舰、核潜艇、航空兵、补给舰等方面中国海军更需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今后,中国应增强综合作战能力和对海对陆攻击能力,发展一些大型两栖舰,增强远海投送能力。中国必须把发展海军力量与海运力量、海洋技术研发和转化力量、海洋经济开发和利用力量、海洋监测力量、海洋综合能力培养力量等量齐观,确保海权发展成为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一个新的战略支撑点。[29]

(二)加强海洋智库等话语主体建设

中国海洋话语权相对不足,其中一个很重要德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海洋意识不足,增强海洋意识成为中国构建海洋话语权的重点任务。政府部门首先需要重视海洋意识形态建设,主导开展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工作,制定较为完善可行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规划。加强对海洋意识的理论研究,创新海洋意识培育工作,以提高国民海洋意识。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健康的、全面的、进步的海洋价值观,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智库具有影响政策、制造舆论和培养人才的作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关于海洋方面的智库主要有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这些智库应该增强自身机制和能力建设,自觉地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我国智库建设应在借鉴西方智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我国的海洋智库应就热点问题举行大型公开会议,邀请专家进行讨论,并邀请普通民众与会旁听。各个阶层都可自愿报名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可就问题发表相应看法。有关人员进行现场的文字记录或音频(视频)摄制,将会议结果及时地在智库网站首页进行公示,以促进传播方式的开放化多元化普及化。

海洋学科建设可以为中国的海洋话语权建设提供广域多元的知识建构与思想支撑。中国海洋学和海洋政治等相关的学术研究,要从世界海洋发展演变的历史和现实中发现规律,要把自在的实践形态转化为自为的理论形态。通过科学性、专业性的工作,把握海洋学术研究自身的承继关系,通过细致的梳理,通过消化、选择、鉴别等一套环节,对中国国内外已有的有关海洋话语的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再建构,并同实践反复映照互动,逐渐构建起中国话语体系。中国海洋话语建构首先要在对海洋秩序的演变和革新上有所实质性的掌控,在战略方向的重大范畴概念的定义权和解释权上进行突破,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的海洋研究人员和相关学者应努力推动中国的海洋话语,从“学术话语”向“行动话语”转变、从“知识话语”向“实践话语”转变。此外,也应加强媒体监管,以南海网为代表的国内媒体要传播正确信息,构建理性舆论氛围,为我国海洋话语权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三)构建跨太平洋安全合作架构与亚太命运共同体

亚太地区目前处于一个旧秩序将退未退、新秩序将出未出的过渡性时期,是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我们要擅用趋势,推动各国早一步将亚太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上政治优先议程中去。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一是要发展好双边关系,稳定关系大局扩大好邻居阵线;二是要以区域合作机制为平台,打造综合利益基础。中国应努力营造凝聚、包容与释疑的氛围,不断地汇聚共识、凝聚力量,不断推进亚太地区经济贸易等多层次地互利合作。构建亚太地区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为各国经济提供开放合作机制,为各国安全提供战略互信保障,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多利益支撑。其构建能够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战略主动权,增强中国的海洋话语权,维持中国周边海事空间的战略安全。

从2015年新的形势发展来看,我们更坚定地认为跨太平洋安全合作架构的建立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2015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正在积极推进,美国正在计划不断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投入,包括承诺要在2020年以前将60%的海空力量投入到亚太地区,同时美国也在这个地区构建新的军事安全网络,包括加强和调整现有的同盟关系。[30]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与战略倾轧,给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形成严重的束缚。美国是南海问题上最为重要的域外因素,中国的海洋话语权的增强必须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

构建中国的海洋话语权要应对亚太安全新态势,构建中国周边安全的外交关系网络。中国需进一步加深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互动,夯实中国与周边国家共享利益的意愿与制度基础;通过各种区域合作机制,与周边国家开展对话协商和发展合作,建立起基于共同安全的新型安全机制。[31]推动中国与亚太国家的共同努力,建设能够确保互利合作、平等开展、各种力量真正平衡、各方利益和谐共存的安全架构。并且,中国需构建维护自身安全的设施和网络,包括设置东海防空识别区,巩固中国南海岛屿的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中俄之间的军事合作与战略互持。

(四)坚持“双轨思路”发展东南亚战略支点国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的主权权利以及我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属于国家的核心利益,是国家海洋生存之本,相关海域属于核心利益攸关区。[32]习近平强调,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南海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将坚持同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有关争议,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同东盟国家一道,维护好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33]中国必须做到以下几件事:1、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2、坚持“双轨思路”,促进当事国理性解决南海问题。3、努力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国家。

中国在2014年提出的“双轨思路”的核心内涵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2014年“981”钻井平台事件后美国等域外国家直接介入南海问题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中国原先“只能在声索国之间经双边渠道处理争端”的态度已不适应新形势。“双轨思路”将可以满足东盟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关切,从而起到“以有限、相对可控的地区化来防止无限、不可控的全球化”的效果,并且确保中国与东盟国家把处理双方关系的主要精力放在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贸区升级版等合作议程上。

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缅甸这五国具备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国家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五国在与中国的地缘战略上具有不可或缺性的跳板作用;在关键的海域通道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海上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是保障马六甲海域安全不可或缺的国家,是中国从南海进入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咽喉要道。[34]目前,中国与这五国已建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安全领域存在全面深度合作,互为战略依靠。[35]建设东南亚战略支点的时机已具备条件已成熟。

(五)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毫无疑问,受各种历史、利益、制度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可以预期和无法预期事件的牵扯。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保障本国国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是十分强大的,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切实维护我国周边安全与稳定。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不管周边国家及其他相关国家采取怎样的政策和行动,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坚定维护自身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利。中国重视南海问题的协商解决,坚持通过同直接当事国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相关争议、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中国同东盟国家一道努力、互利共赢,必将让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中国海洋发展之路,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与能力储备。

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增加了我国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36]“一带一路”着眼于实现世界海权力量和陆权力量的平衡发展,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克服战略、制度、文化等复杂障碍,实现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和谐互动,逐步发展成为彼此联通的伙伴关系网络。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37]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这说明建设海洋强国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是中国制定新时期海洋战略的指导方针。中国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己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自己的海权建设。中国顶层设计的重点是: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多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是中国在海洋强国战略中的一项顶层设计,旨在更有效地推动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38]中国以文化增强海权的路径是:在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与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转向的基础上促进海权的权力嬗变,从而为中国参与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重构提供现实的权力基础;海权中的权力维护则依赖于中国和平解决其海洋争端的能力。[39]通过各种各样的海军外交活动的开展,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外交安全产品,让国际社会逐步接受中国不断强大的海洋国家身份和影响力,不断拓展中国的海洋战略空间。

结语

“981”钻井平台事件使中国政府和民众认识到,在全球海洋话语权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基于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海军实力的薄弱、海洋意识的淡薄,中国的海洋话语权处于一个相对劣势的境况。海洋话语权的相对缺失,不利于中国海洋权利的有效维护,不便于中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的海洋新秩序的构建是不利的。通过“981”事件,使得中国政府和民众进一步意识到中国海洋软实力的不足,督促中国切实有效的开展行动。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海洋问题的时候也倡议,中国“愿与各方共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40]为了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增强中国的海洋话语权,中国会不断加强关于海洋议题的设置以及海洋价值传播的主动性;加强对国际法的尊重以及争取国际道义的支持;有效应对相关国家炒作南海军事化议题;加强与其他国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应对国际上的舆论战等等。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国家战略的完善,中国周边海事问题将得以圆满解决。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将顺利进行,中国可以构建强有力的海洋话语权。

[1] 朱金龙,冯梁.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J].唯实,2014,(4):93.

[2] 鞠海龙,葛红亮.2015 年南海国际舆论、外交与安全形势回顾[J].东南亚研究,2016,(2):13-2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Michel Foucault, “Orders of Discourse”,SocialScienceInformation, Vol. 10, Issue 7, 1971, pp.7-30.

[5] 王伟男.国际气候话语权之争初探[J].国际问题研究,2010,(4):19.

[6]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权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7] 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110.

[8]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利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 刘中民.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2):13.

[10] 凤凰网.“981”钻井平台作业:越南的挑衅和中国的立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08/c_126592086.htm,2014-06-08/2016-11-25.

[11] 朱锋.南海主权争议的新态势:大国战略竞争与效果利益博弈[J].东北亚论坛,2015,(2):3.

[12] 张德华,冯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3):79-86.

[13] 王勇.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J].太平洋学报,2010,(5):90.

[14] Vietnam-China Dispute Complicates Budding Business T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y 15, 2014.

[15] World News,“China oil rig to keep drilling in waters disputed with Vietnam”,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southchinasea-china-vietnam-idUSKCN0QU0UG20150825.

[16] Shannon Tiezzi,“Vietnam to China: Move Your Oil Rig out of the South China Sea”,http://thediplomat.com/2016/04/vietnam-to-china-move-your-oil-rig-out-of-the-south-china-sea/.

[17] ThanhNien News,“Stop complicating East Sea situation, Vietnam tells China”,http://www.thanhniennews.com/politics/stop-complicating-east-sea-situation-vietnam-tells-china-60991.html.

[18] Hill Hayto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298.

[19] 朱锋.中国周边安全局势:问题与挑战[J].现代国际关系,2013,(10):5.

[20] 曹文振,李文斌.海洋自由制度的完善:内涵、主体与动力——基于对海洋政治历史的研究[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1):49.

[21] 吴心伯.奥巴马政府与亚太地区秩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8):61.

[22] 朱锋.南海主权争议的新态势:大国战略竞争与小国利益博弈——以南海“981”钻井平台冲突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5,(2):5-7.

[23] 左希迎.亚太联盟转型与美国的双重再保证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9):75.

[24] 人民网.美国向越南承诺1800万美元提升防务[EB/OL].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601/c157278-27082734.html,2015-06-01/2016-12-19.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09-07/20/content_1370171.htm,2009-07-20/2016-12-20.

[26]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7] 新华网.授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9/c_1116983078.htm,2015-10-29/2016-12-19.

[28] 孙凯,冯梁.美国海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1):52.

[29] 朱锋主编.21世纪的海权:历史经验与中国课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30] 本刊编辑部.关于跨太平洋安全架构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现代院论坛2015”发言摘编[J].现代国际关系,2015,(11):1.

[31] 张蕴岭.中国的周边区域观回归与新秩序构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20.

[32] 冯梁.打造国家海洋安全战略[J].世界知识,2014,(8):53.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强调携手开创全方位合作新局面共建亚洲美好家园[EB/OL].http://www.fmprc.gov.cn/web/zyxw/t1312914.shtml,2015-11-07/2016-12-16.

[34] 王勇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战略支点国家的构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3):65.

[35] 刘博文,方长平.周边伙伴关系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J].当代亚太,2016,(3):78.

[36] 新浪网.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5-10-14/doc-ifxirmqc5092698.shtml,2015-10-14/2016-12-26.

[37] 新华网.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31/c_116762285.htm,2013-07-31/2016-12-18.

[38] 阮宗泽.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前景论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4):18.

[39] 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J].法学评论,2014,(1):94.

[40] 中新网.李克强阐释“海洋观”:共建和平、合作、和谐之海[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6-21/6305312.shtml,2014-06-21/2016-12-19.

责任编辑:鞠德峰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aritime Discourse Power:A Case Study of the "981" Drilling Platform Confli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un Kai Wu Hao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and the maritime discourse pow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vereign state. In 2014, the offshore 981 drilling platform issue reflects the lack of China's maritime discourse power. In this case, the governments and people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did not respect China's legitimate marine rights and interests by destroying China's production facilities; some foreign countries supported Vietnam by distorting the facts through the media, interfering through direct military efforts and thus threatening China's security interest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handle this kind of events,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should make efforts in ideology, policy and action. The efforts include improving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 perfect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strengthening China's maritime discourse power.

maritime discourse power; "981" Drilling Platform Incidence; maritime order; maritime soft power

2016-11-27

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研究”(13JZD041)的阶段性成果

孙凯(1976- ),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北极治理、中国外交、海洋战略领域的研究。

D993.5

A

1672-335X(2017)01-0023-07

猜你喜欢

话语权南海话语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