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

2017-01-11熊琪

价值工程 2016年36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平衡保护

熊琪

摘要: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念、现状、特征的阐述和分析,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符合其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平衡的规划策略,通过保护村寨的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和形成特色型支柱型产业来达到两者平衡的目的。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balancing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minority villages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space form of the village, upgrading the infrastructur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forming characteristic pillar industries.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平衡;规划策略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protection;development;balance;plan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98-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开始参与进来。村寨的开发与建设式村寨的基础设施、、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村寨承载着少数民族久远的发展历史以及民族文化,所以在村寨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少数民族特色元素加强保护。本文以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例,基于该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征元素的分析,总结该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的策略。

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定义与概况

1.1 定义与内涵

国家民宗委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定义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1]。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对村寨的保护和开发,不仅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延续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元素,而且有助于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都大有裨益[1]。

1.2 概况

自2009年以来,国家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列入五年规划和扶贫计划中,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效,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生活面貌得以改善,但是一些民族文化元素和当地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产业结构、建筑形式、民俗和村寨风貌等,都代表着一个少数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历史,体现着多元化的中华文明,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少数民族发展特色经济文化所必须的人文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2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征分析

2.1 基本概况

2.1.1 广东省少数民族基本概况

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有334.75万人,占广东省总人口3.12%。其中户籍人口有79.02万人,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有255万人左右,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有近60万人,包括瑶、壮、回、满、畲等5个民族,回族、满族世居城市,瑶、壮、畲3个民族共20多万分布在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等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等7个民族乡,其余分布在全省380多个少数民族村。因此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就是指瑶、壮、畲3个民族的传统村寨。

2.1.2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本概况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形成了一批各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这些村寨民族文化丰富,自然风光优美,相对完整地保存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服饰、风俗习惯、特色节庆等。其中南岗瑶寨、墩龙瑶寨、油岭古寨、必背口村等9个村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还有部分被列入省、市各级名村。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并濒临消失。目前,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存在三种境况:一是年久失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整个村寨残破不堪,面目全非;二是村寨管理保护较好,特点鲜明突出,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三是村寨建设总体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据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摸底统计,目前,广东民族地区共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8个,其中,“保存完好”型特色村寨19个,“异地重建”型特色村寨28个,“风貌改造”型特色村寨71个[2]。

2.2 特征分析

2.2.1 村落形态特征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多分布在地形复杂多样的粤北地区,形态和布局受到山林水系地貌的制约。自然环境要素决定了村寨必须在本村特有的民族元素以及经济文化发现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发展,这样才可以打造出具有民族元素的自然村落。具体来讲,自然村落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①沿河展开的带状村落。丘陵山脚较为平坦,适合村落建设并且河岸占水源和交通之利,因此,山脚河岸往往是村落首选地,沿河岸和山脚等高线带状展开。

②依山而建的跌级村落。此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受山地影响大,村落规模往往较小。村建筑基于当地的地形依山就势呈行列式分布,巷道长短宽窄不等,空间曲折多变。

2.2.2 传统建筑特征

①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民居多依山而建,传统建筑多为三或五开间的一字型,或以吊脚楼的形式建在高差较大的山坡上,土砖墙面,木门窗,硬山或悬山屋顶,灰瓦为主,屋顶有部分装饰。建筑内部由堂屋、卧房、厨房和木质小阳台构成,通常附有仓储或家畜圈养的空间,居住、生产、仓储功能在一个空间内解决。

②公共建筑。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公共建筑有祠堂、宗庙等,作为宗族祭祀、集会、庆祝节日的场所。连州、乳源等地受中原、湘赣村落民居影响,祠堂大多独立建造,而且都采用两进三开间或三进三开间式平面布局形式,许多祠堂民居都是青砖墙体,用红砂岩砌筑勒脚。祠堂多为硬山顶、抬梁式结构,外檐用斗拱,额枋和内部厅堂梁架用月梁居多,屋内多有吊顶及各种精美雕刻。

3 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不足,保护力度有限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地域特色鲜明,但存在着人居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卫生设施不完备,维护、修缮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单靠政府的投入作为保护资金的来源是不够的,再加上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心村”现象严重,而传统民居在空置、无人照管的情况下朽毁速度加快。

3.2 建设过程忽略民族特性

由于理解与认知的局限以及过于急于求成,一些乡村基层管理者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建新村”;一些新农村的规划设计也往往把城市规划的经验简单复制,忽视了对民族村寨个性和特色的尊重与保护。

3.3 保护与发展难以平衡

通过保护、修缮特色村寨的传统建筑,整治建筑外观风貌,完善其基础设施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当地村民的人居环境质量,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些传统村落发展的问题。

4 保护与发展平衡的策略提出

4.1 保护策略

4.1.1 整体保护,重点区分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功能上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是村民进行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所,其社会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一直在运行并不断扩展,只有实行整体性的风貌保护才能够确保其完整性和民族特性。

4.1.2 特色民居保护

目前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民居根据保存现状可分为三类:质量、风貌较完好,质量一般、风貌部分被破坏和濒临坍塌、风貌完全被破坏,不同的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维护、整治及重建等。

4.2 发展策略

4.2.1 人居环境改善

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对于村民的生活便利性提升有很大帮助,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村民习惯进行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应相对集中布置,并考虑混合使用,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②垃圾收集处理。发动村民对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回收利用,干湿分类,能够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居住环境,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够为村寨的发展及其资源的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 基础设施提升

①乡村道路建设。完善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路网体系,县城至所有乡镇公路100%达到三级标准,修通村际断头路,提高自然村公路通达度,拓宽山区崎岖道路宽度,增大转弯半径,增设路灯、反光镜等安全设施,保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公路行车安全,全面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②设立公厕。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公厕有利于村寨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便利性。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厕所,使公共厕所符合方便实用、节能环保、体现民族特色等要求。

5 结论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其核心问题是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少数民族特色元素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是协调统一的关系,而不应互为矛盾,惟有将二者融合发展,才可以找到支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存与发展的特色产业,才能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改变当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面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继而形成保护与发展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承载的民族特色得以传承和延续。前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2004)曾经指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当地老百姓适应时代的良好人居环境永远是目的。”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应该对传统村落加以合理利用,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体现自身的活力,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泽荣.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思考——以连南南岗千年瑶寨和乳源必背瑶寨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7):24-26.

[2]吴泽荣.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2):86-90.

[3]王小斌.特色村落空间环境的有机生长——一个民族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思考[J].华中建筑,2009(06):222-227.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平衡保护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城市新区滨水空间规划策略探讨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