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2017-01-11徐敏

价值工程 2016年36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院校体系

徐敏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这些问题的出现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如何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进行了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 The lack of career planning consciousness i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imperfect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the weak teachers team, all of these problems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areer planning and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48-03

0 引言

著名的心理学家舒伯曾说过“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麦克弗兰德认为“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包括其相关的教育或培训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理念,通过对自我探索、职业环境分析、决策确定、计划制定和评估反馈五个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环境,通过对个人和环境的深入探索,从而找出自身职业能力方面的缺陷,激发学生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从本质上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就业力,这是当前所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必须重视的研究方向。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述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叫“职业规划”、“生涯规划”、“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性化特征。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性化的发展蓝图,个人的生涯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开放性特征。人只有在所处的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组织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不能只从个人愿望出发。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是自我探索。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可结合现有的测评体系深入探索自身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二是职业环境分析。引导学生从职业的分类、内容、具体职业的工作要求等方面详细分析职业环境。通过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分析,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三是决策确定。帮助学生自主的进行决策,引导学生通过选择、决定、综合与评估,确定目标,学会处理决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四是计划制定。将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分析相结合,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实施计划,明确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路径。五是评估反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实践,往往会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此时需要根据实际反馈的情况,对实施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1.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是在1908年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针对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他在其《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提出了“特质因素论”,弗兰克·帕森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稳定的特质,比如个人独特的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同时职业也有一组稳定的条件因素,比如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

1953年,舒伯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的分类,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退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任务,每个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都有各种不同的角色,个人对不同角色有其自身不同程度的认同和投入,而且角色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20世纪60年代,戴维斯与罗圭斯特提出了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会寻求自身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这就是“适应”,放到工作和职业领域就是“工作适应”。工作适应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人有一定的需要,工作能给个人提供一定的“强化系统”,比如薪酬,环境等;第二个方面是其实工作对个人有技能要求,能满足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哪种情况,个人要么继续在原工作上适应,或者进入新工作工作,形成新一轮适应过程。

1991年,盖瑞·彼得森、詹姆斯·桑普森、罗伯特·里尔登在三人合作的《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一书,阐述了认知信息加工的方法。这个理论主要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1.2.2 国内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20年代才刚刚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期间由于社会局势的不稳,一直都没有得到发展。随着社会就业制度的转变,职业规划才被慢慢重视,相应的政策也陆续出台。1994年,《职业指导办法》的制定,明确规定了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为求职者和单位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1995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试用教材开始在各大高校使用,1996年,全国高校均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2001年,《大学生就业指导》可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从2003年开始,《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每年都要通知一次,由此可知,国家对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重视。目前,国内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还是依靠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对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还是不够深入,明显存在不足,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比较少。

1.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学生从紧张、封闭的高中学习环境来到自主、轻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以往十几年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大学,一旦实现愿望考上大学,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往往很容易沉浸在一种颓废的生活当中去,几年大学时光很快过去,临毕业时很多学生发现,虚度了光阴,没有学到知识。走入工作岗位后,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对工作岗位没有清晰的认识,部分学生出现频繁跳槽和解聘的现象,种种情况体现了学生没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确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核心力,对于高校来说,可以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自2009年启动以来,每年各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但是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往往主动参加比赛的学生凤毛麟角,经过调查,很多学生搞不清楚这个比赛究竟是做什么的,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认知,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临近毕业时,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往往会咨询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依赖他人帮助自己选择职业方向。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更没有实施计划。

2.2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只限于选修课,并且没有对课程作严格的要求。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近的课程只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内容和生涯规划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失去的学习目标,不懂得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2.3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平时的工作重心会放在具体的就业协议签订、就业数据统计以及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式建设的研究很少。同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老师,通常都是辅导员兼任,很多辅导员本身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只凭个人经验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学生即使参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在面临职业方向选择的时候还感到无助与迷茫。

2.4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稀少

目前,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有全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根据这几年的比赛情况来看,高校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会进行多次宣传,但是学生的参加热情不高,参与率较低,很多学生更愿意参加娱乐性强的文化活动,对能提升自我职业能力水平的比赛没有兴趣,由于学生参与热情不高,高校也逐步减少生涯规划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此一来,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建立系统化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全程性职业规划教育、引用优质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和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延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四个方面,建立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对生涯规划教学的态度,重视生涯教育,积极主动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其次,高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可以聘请校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职业经理人等拥有实践经验的人士,来校授课或者作报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扩大到辅导员和班主任,因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跟踪班级的时间较为长期,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全面,具有其他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容易引导学生开展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图2所示。

3.2 强化意识,开展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只局限于短暂的课堂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讲,课堂教育远远是不够的,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持续且动态的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制定更为全面的教育体系,开展全程式的教育模式。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

大学一年级,学生比较迷茫,对自身的认识不够清晰,没有目标,这段时间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环境,主动要求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经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环境,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所学专业的行业前景,确定目标,制定实施计划表,有针对性地学习、锻炼,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计划。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实践,通过实践,寻找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为大三的实习做好准备。大学三年级,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实习,辅导员与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顺利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通过真实的职业体验,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规划,正确引导自身的职业发展。如图3所示。

3.3 引进优质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学生会对自己作出一个认知,但是只靠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会比较片面,得不到客观全面的评价,这种情况下,优质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将会帮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等相关信息。在系统测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向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人等群体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结合三方面的评价,可以得到一个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为后面的职业目标的选择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3.4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延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延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虽然各大高职院校都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但是真正用心参加比赛的学生很少。经过调查,较多学生表示这个比赛很难,因为和其他比赛项目相比,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项目复杂且赛程长,一般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职业人物访谈和职业一日典型,很多学生看见这些项目就失去了参赛信心。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分层次开展职业规划活动,分解难度,慢慢吸引学生关注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开展自我探索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回答五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能获得哪些支持?你最终能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通过五个问题的思考,学会认识自我。通过开展新老生专业交流会,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职业前景有个清晰的认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职业岗位要求,找出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不仅降低了活动难度,同时也扩大了参与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4 结语

高职院校要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计划,高职院校更应该转变观念,不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局限在课堂,而是让其走出课堂,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开展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海莹,骆雁南.以实践育人理念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20-21.

[2]谢丹,李春雨.浅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5):59-62.

[3]班兰美,黎志健,张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60-462.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院校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如何引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外来工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嘉兴市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