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本细读感悟与教学预设

2017-01-09罗有岩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伯父车夫鲁迅

罗有岩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写的。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对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从侧面展现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敢于与反动势力做斗争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鲁迅晚年的几件事,表达了自己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给予学生应有的东西呢?笔者是这样走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

一、思索寻觅

手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有越读越清楚的感觉,作者是饱含泪水在倾诉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颂扬鲁迅这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真实可感的光辉人生。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鲁迅,在课堂情境中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使学生初步感受鲁迅那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从而在走近鲁迅,亲近鲁迅的同时,完成语言训练呢?

1.从故事内容入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认识鲁迅的经典文章之一。阅读时,必须注重故事细节,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鲁迅的光辉形象。这种做法,从了解鲁迅的个人魅力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学习课文,首先是语文目标的达成,即“认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教师只能在语文意义下,进行故事细节的挖掘,这样,才会对深化教学主旨产生成效。

2.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语文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抓住课文描写鲁迅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品味、咀嚼、积累、运用,这似乎是顺应大潮流的明智之举。但是,高质量的语文课留下的应该是“语言”“形象”和“情感”的。我们敬重鲁迅,不光是因为他的崇高,更因为他拥有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本真人性。此文是作者对自己9岁时触景生情的回忆,文章更多的是怀念生活化的、真实可感的伯父。所以,从语言入手时,要关注从字里行间中凸显出的人性光辉,只有让学生从具体语境与人性解读中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才能有效地为写人作文提供更好的范例。

二、突发灵感

教学到底该从哪方面入手好呢?我再次捧起课本,品读这篇文章。突然想,我的小学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自己早已记不清了,但是,每一次,当我思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时,脑海中总出现一个画面: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阴暗。一个身着长衫的先生半跪着,为黄包车夫洗伤口……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教授,被他救扶的是一个陌生的、贫穷的车夫。两个人的地位、身份悬殊,又非亲非故,从不相识。可是,鲁迅在给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精心,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样寒冷的环境里,怎么不会给人留下浓重而深刻的印记呢?想到这,我的心不禁一动,这经典的场面描写正是我从孩童直至今日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呀!我何不从这个场面的描写入手,以中心句为感知主线,链接那几个故事,让鲁迅的形象根植于学生的心田。这样,人物就可感又形象,还利于实现长文短教。

三、教学预设

1.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几件事?请用最简单的几个字给这五件事概括个小标题。(2)初读课文后,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在这五件事中,哪一件事作者写得最详细,也最感人?(救助车夫)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两个方面的整体感知,一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高度概括地从整体上来认识鲁迅,会减缓学生在精读课文,完成对课文多元解读时的坡度。

2.变序精读。(1)轻声朗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同桌交流朗读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神态的语段,并批注初步感受。(2)联系上下文和课文插图,圈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词语。(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说一说从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你的想法批注在课文空白处。这里准确的动作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精神?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课文直接表明这一看法的句子。(3)默读第22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你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这里,鲁迅先生为什么叹息?(他在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叹息,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4)作者“清清楚楚看到”“清清楚楚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先生那严肃的表情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引导学生齐读。)(5)教师引导: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啊!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夫在当时的社会是受人鄙视的,而在鲁迅眼里的黄包车夫与他是一样的。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在鲁迅心目中,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是,现实让他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哭泣,正在流血。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都在为民众呐喊、都在执着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他能不深深地叹息吗?(6)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还写了哪些事来明确说明鲁迅先生是如中心句说的那样一个人?(关心女佣、深切怀念)(7)“关心女佣”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人的心弦为之撼动?鲁迅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这是为了什么?引导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8)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学生朗读并思考:这句话光光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吗?设想,如果车夫和女佣到了吊唁现场,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再引导学生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9)教师导读: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礼堂里,上海上万名各界人士,自发地前来吊唁,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大家都想送送鲁迅先生最后一程!(10)引导读书并批注。以后我们读写人文章或自己写人时,都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这些细节,这样写出的人物形象才深刻、可感。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优化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打破课文顺序组织教学,不但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过程,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长文短教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心句为主线,让学生在品析重点词句中,在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情”与“泪”中,使鲁迅先生为黄包车夫“半跪着”处理伤口这一视像永远地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回归品悟。(1)从其他二件事的细节描写,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画出难理解的语句。(2)“评论水浒”有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真是在自夸自己记性好吗?这说明了什么,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鲁迅在这里实际上是婉转地批评了作者读书囫囵吞枣,借自嘲既达到教育目的,还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为孩子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教师导读补充: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儿童读物,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是他自己拿钱出版的一本书;一本是《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葛覃著,鲁迅与另一译者合译和印刷。鲁迅先生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助孩子”,才翻译了这两本书的。(3)“谈论碰壁”中,你理解困难的是哪一句话?课件出示:“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请默读这句话,结合预习中你了解的社会背景和鲁迅的为人,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语言描写凸显了鲁迅什么样的个性?批注你的看法。(从表面上看,因为四周围黑洞洞的,走路就很容易碰墙壁。实际上鲁迅是在述说当时自己处处受到限制、受迫害。国民政府曾查封了他的书店,禁止报刊发表他的文章。还有一点,就是谁都不知道自己身边什么人会陷害自己,谁都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突然灾难,在等待着自己去面对呢。)(4)教师导读:鲁迅先生曾经两次被国民政府通缉过。他的生活处处不顺利,但是这种不顺利在鲁迅看来并不可怕,当局可以根据他任何一句话,一个行为迫害他,可他却以此事和小孩子开玩笑。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他的一首诗写的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晔用这样一个例子,赞扬了伯父不向权贵低头,为了大众的利益敢说真话的品德。同时,这也反衬出鲁迅先生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出示中心句,引导齐读)“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四周围黑洞洞的”对鲁迅来说就无所畏惧了。

设计意图:以教学的三个维度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细细品味课文语言,挖掘课文深刻内涵,用情感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中心句把文本内容和拓展内容完全串联整合在一起。这样,在完成语言训练的基础上,带给学生的将是主题的升华,使得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精神永驻在学生心中,并让学生明确了这篇文章是怎么写人的。

猜你喜欢

伯父车夫鲁迅
一幅油画
晏子的车夫
伯父的黄昏恋
孔乙己
人力车夫
阿迅一族
永远的愧疚
借给伯父一百元
藏在心里的三匹马
你是第几个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