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小学语文作业形式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016-12-30付红宇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付红宇

【摘 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当前,多数教师注重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形式单一,数量失控,“一刀切”现象依然存在。只有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机械重复的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分层化的作业中发展自我;在趣味化的作业中体会成功;在生活化的作业中完善自己;在开放化的作业中提高能力。那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能得以真正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减轻负担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其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社会呼吁教育行业要“减负提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当前,多数教师注重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挤占他课,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第一,作业要求“一刀切”。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班学生的层次是不整齐的,但是无论学生的差异有多少,全班同学必须面对教师安排的同一类型同一要求的题目,这就造成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差的学生“吃不了”,常常出现学有余力的学生早早做完无所事事,学习吃力的学生却到了时间却还在没有完成的现象。

第二,作业形式枯燥单一。由于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备课的充分程度、教学时间的安排等等原因,导致语文作业被简单地表现为以“抄写”、“按课文内容填空”、“造句”等类似的过于常规、一般甚至是枯燥的形式,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可能或者已经直接导致了学生简单重复、疲劳应战等现象的出现。

第三,作业数量失控。语文作业数量失控,可以用“量多类杂”来形容。当前,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教师的职称评聘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导致了教师急功近利心切,作业量大。还有不少教师另行指定一两本练习册让学生课外完成,造成份量过重,时间过长,学生厌倦。

针对以上现状,对如何设计有效作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分层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如果学生把每天的作业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抑或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去解决,那么学习对于学生将毫无生气、毫无乐趣可言,学生没有乐学,教师那来的乐教呢?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在爱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作业。

1.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量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新课教学练习,作业量一般在15分左右;第二种是练习课教学练习,作业量一般在25分左右,第三种是家庭作业,作业量一般在30分钟左右。

2.作业难度的分层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层次内容和数量: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双基”训练,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分A层次面向优等生,B层次面向中上等生,重在发展语言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①摘抄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语句。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西沙群岛写篇导游词或设计旅游广告词。③模仿课文总分总的写法,以“西沙群岛美在……”为总起句写片段。这三道题一个比一个难度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适应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

通过分层作业,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只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加特长的新型人才。

二、作业趣味化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例如,如教学《荷花》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作业:①爱习作的你不妨写一写对荷花的感想;②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荷花的美丽;③爱读书的你不妨将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读一读;④爱科学的你不妨查阅一下荷花的用处有多少。再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我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课文内容,或用图画表现课文的某个场景,或选择角色演一演,或加入适当的想象把课本剧改写为叙述体的历史故事等等,以此使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这样的作业不统一,不枯燥,激发了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展示他们的潜能,获得并放大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

三、作业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每天耳闻目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都可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2011年,美国苹果董事会主席乔布斯去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那些日子里,我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些课外作业:“在笔记本上收集有关乔布斯的信息,剪贴有关图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的法定假日和传统节日也是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如在国庆期间,结合学校开展的庆祝国庆等活动,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爱祖国、颂祖国”的习作小练笔,或让学生去搜集反映祖国发展的各项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进行展览交流;过母亲节,就安排学生作业给妈妈写贺卡,讲心里话;过端午节,就安排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认识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中秋节就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以上的作业形式来源于生活,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感受真切,思维活跃,有话可说,乐于完成。

四、作业开放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中,实践尤显重要。开放性的作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教学《长城》后,我让学生采集、剪贴、展评与长城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书法、绘画创作。

再如教学《将相和》,我把全班分为四组,安排以下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演课本小品剧,看图讲故事,课文内容的续说、漫谈,课文吟诵。

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课后,我安排了以下作业:①思考:你觉得扬科是怎样的孩子?完成填空:()的扬科,然后围绕所填的词语写一两段话。②想象作文:如果扬科生活在我们班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培养学生想象力.使个性开放,让学生学得更广阔、更扎实、更深入。

总之,语文作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改变传统教学中形式单一,数量失控,“一刀切”的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分层化的作业中发展自我;在趣味化的作业中体会成功;在生活化的作业中完善自己;在开放化的作业中提高能力。那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能得以真正落实。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