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克“心灵现实主义”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2016-12-30王栋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蒙克现实主义心灵

◎王栋

蒙克“心灵现实主义”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王栋

本文主要讲述了挪威画家蒙克的成长背景对其绘画创作上的影响,最终把心灵的现实主义与其作品完美的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蒙克19世纪末20世纪初享有世界盛誉的挪威画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者。尤其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大多表现人们内心深处抽象的情感,他用自己擅长的线条和色彩,记录着自己内心的成长和蜕变,给人们的视觉心灵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的冲击和震撼,他的作品有“心灵现实主义”的称号。对后来西方艺术的影响深远。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享有世界盛誉的的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在这个时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使表现主义的羽翼更加丰满,他用自己擅长的线条和色彩,记录着生活中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给人们的视觉心灵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震撼,在哲学和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心灵现实主义的概述和萌芽

心灵现实主义,顾名思义,心灵与现实之间的碰撞,那么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就是用眼睛去发现生活,用心灵去接纳它,经过一种潜在的历练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心灵现实主义对于蒙克来说,就是他的作品对其心灵最真实的写照。蒙克出生在挪威的一户普通家庭中,父亲是一名医生。蒙克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然而不幸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或许是因为这么多的不幸,使蒙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直都脱离不了压抑和悲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时常可以感觉到一种真实而又朴素的情感,在我的眼里他坚强而又不乏忧郁,真挚而又渴望被关怀,可以说是一个真实的人。自我是他的气质,苦难是他灵感的源泉,上帝给了他一双翅膀,却让他遍体鳞伤,用一种大爱来看,他是个悲壮的宠儿。

早在1879年,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工学院念书,因病中断,自此他的工程师梦彻底终结,然而,新的开始又在等待着他,一个充满新奇,痛苦,荣耀的道路已经向蒙克敞开了大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蒙克进入当时的奥斯陆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美术,他的老师是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比较正规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印象主义画风对其影响很大,1889年蒙克改用传统画法创作出了形成自己风格的第一幅作品《病孩》,蒙克自己说过,“我对印象主义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在《病孩》一画中—我在寻找这种表现方式。”画面粗犷,随意,色调灰暗低沉,悲剧气氛浓烈,笔触就像他的内心,病孩的无奈,在他的笔下,发挥的恰如其分,因为这幅画,蒙克获得了去法国学习的机会,这也无疑是他心灵现实主义的开始,蒙克的内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蒙克的艺术和他的思想达成了共识,这也意味着一种心灵的现实主义已经开始萌芽,全身心的表达一种情感,把自己的思想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来,无论是悲观,还是失落,或者无奈,都被蒙克赋予了生命,让人共鸣思考。

蒙克早期的作品色彩呈现出明显的印象主义特征,色彩柔和,温润明晰。《床边的女孩》蒙克不仅保留了“现实主义印象派”的色彩风格,同时显示他自己对外光以及色彩敏锐地艺术情感。

“心灵现实主义”的成熟之“生命的链接”

1893年12月,蒙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开画展。和其它作品一起,蒙克出展了题为“爱的研究系列”,由六幅画组成。这是他此后命名为“生命的饰带之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组画的起点。它包括深深地沉浸于大气的主题:《风暴》、《月光》和《星夜》。其它主题有揭示爱的阴暗面的,比如《玫瑰与阿美莉》、《吸血鬼》。《病室里的死亡》则以死亡为主题,基于蒙克对姐姐苏菲之死的回忆。在这幅画中,蒙克的全家都在到,画面的焦点聚集在蒙克的背影上。1894年,“生命的饰带”加进了《焦躁》、《灰烬》、《圣母》和《女人三阶段》作品集。在世纪之交之际,蒙克完成了他的“生命的饰带”组画系列。这对蒙克的绘画生涯起着里程碑的作用,这一系列作品中蒙克已经明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蒙克的作品有不少,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当时新艺术的美学思潮。1898年,蒙克专为他的大型绘画《新陈代谢》做了一个带有浮雕装饰的精致木制框架,这个作品以前的名字叫《亚当与夏娃》,这显露了蒙克对“人类的堕落”神话的偏爱和他在恋爱方面的悲观哲学。

“生命的饰带”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到成功展出,无疑是蒙克艺术风格的成熟期,心灵的现实主义被发挥到了极致,蒙克绘画有时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有时根据变形手法结合记忆作画,他经常把正面脸与侧面脸结合起来表现,在许多作品中,强透视的结构屡次展现,同一绘画主题,结构风格反复使用,记录他所有的视觉经验,然而他这种记录决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积累系统地融合重建。蒙克曾经说:“我不画看到的,我画看到了的。”在我们对这句富有哲学韵味的话感到一头雾水的时候,他后来的话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解读:“在完成一幅作品之前,我先将视线游离其外,不一会儿,我的记忆之门便追随着它瞬间的感觉敞开,并且使我的情感更加清晰地得以表现,心灵不会再被眼前之物迷惑。”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蒙克一直在强调利用绘画表现储存在记忆里对生活的沉淀,对于人生,蒙克看重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历程,如爱情,死亡,焦虑和痛苦,构成了他多数绘画的主题,蒙克的意识中现实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现实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是一种不同于凡人的经历,而要转换成一种艺术形式就得经过心灵不断的沉淀和提纯,很显然,蒙克似乎做到了这个艺术家不可能完成的命题。

个性的表现手法

在蒙克的作品中,表现手法一直坚持正面表现,这是比较原始风格的一种表现手法,蒙克坚持用这种表现手法达到对欣赏者最直接的心理冲击。蒙克还经常使用把正面脸和侧面脸表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中原本存在的矛盾性为他统一的线条和笔触与画面中的其他构图要素所综合。他通过把人物放进大的尺寸中体现深度的陪衬物,然后画的后景处放入小人物或者另外的一些物体对作品的深度作进一步的强调,从而体现出一种夸张的透视效果。我认为,他用这种方法,不仅是出于绘画性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有心理上的原因。蒙克作品中抒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有力而宽大的笔触、强调性的粗线条以及对比色的运用,是他艺术创作的最基本模式。蒙克似乎为自己创造了能够表现他所希望传达情感的“词汇表”。他用娴熟的绘画技巧为自己的情感所运用,把一些只可意会的东西,用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成全了自我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把人生中的一些情感因素很直观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蒙克自己曾经说过,“如果你向孩子们投掷石头,他们会四处逃散。然后,他们又聚到一起重新活动,这就是构图。通过色彩,线和面表现出新的构图,就是绘画的主题之一。”在我看来他能这样生动的阐述一种构图,并用孩子作为对象,可见他的悲观主义背后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心灵与现实

在自然与人生这两个范畴之间,蒙克两者都没有忽略。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有写实部分,特别是将这些作品与后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笔下的画作作比较的时候我们更能体会到这种印象。对于人生,蒙克着重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以强烈的表现主义形式勾勒出来,其中色彩的运用不是写实性的,而是象征和暗示。

1899年4月,蒙克在科里斯蒂尼亚大学生协会举办的回顾展引起争议。克里斯蒂安·克罗格为蒙克的作品之深沉强烈所打动,在《日报》上热情评论道:“他的绘画创作表明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方式看实物。他只见本质,于是只描绘本质。这也是为什么蒙克的画作好像人们讲话时那样言犹未尽。当艺术家说出一切他所要说的话时,艺术创作就完成了。这也是蒙克高于许多画家的地方,他以绝无仅有的巧妙构思向我们展现他的感觉和愁苦,使对此之外的一切都看来无关紧要。”

艺术史家称蒙克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整个欧洲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也没有别的艺术能够像他那样深入灵魂,使善良与罪恶并存,美丽与丑陋共生。

对于蒙克,无论是从大家熟知的《呐喊》还是到后来的《生命之舞》,他都给我们带来了震撼和思考,蒙克走了,可是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每个爱好艺术人的心中,他的经历,他的“心灵现实主义”与他的作品永远是他和他的人生最有价值的解答。

(作者单位:铁一中滨河学校小学部)

猜你喜欢

蒙克现实主义心灵
蒙克与《呐喊》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新法律现实主义
蒙克的《呐喊》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