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2016-12-29王在全

税务与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银行

王在全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农村金融问题

城乡一体化离不开金融支持,但是我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资金需求缺口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和满足。从中央连续多年“一号文件”对农业的重视,到党的十八提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支农的信贷政策和财政资金不断加强和加大。但从供需状况看,“三农”经济主体和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仍难满足。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网点的撤并、人员的精简和审批权的上移使农业银行“离农化”倾向日益明显;改制使农村信用社日益商业化,合作金融的性质荡然无存;“只贷不存”严重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业务开展的地域限制和在结算系统中所处的孤立地位使村镇银行呈现“脱农化”趋势[1];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一个粮食、棉花、农产品收购银行,其业务对象和范围具有相当的局限性[2];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虽拥有网点优势,但由于缺乏与农业产业链融合的金融服务经验,很难真正解决农村信贷需求,其金融风险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分析。农村金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主体缺乏。正规的银行大多撤离,现在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及其转型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商行,以及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却都有从农村“吸血”的特点。与农村小额资金需求对接的正规金融主体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而且金融发展存在着地区上的不平衡性,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有待发展。涉农的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其它正规金融缺乏,银行金融服务之外的金融供给更是严重不足。二是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不对称,导致缺口较大。金融的供给追求高收益、短期限,并且有担保抵押和信用的保证,而农村金融的需求方恰好是盈利性较低、附加值较少、期限相对较长、农产品的风险较大以及缺乏抵押担保和较好的信用记录,再加上农民本身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以及申请贷款过程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叠加,导致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缺乏政策性的优惠扶持和追逐利润的商业性金融,只愿意吸储而不愿意增加资金供应成为农村资金供需的矛盾所在。三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未能达到普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建立、日益开拓的各类金融业务以及快速创新的金融产品虽然也不断向农村渗透,但是距离金融的普惠还有很大的距离。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风险投资还是产业基金,农民都对其知之甚少,农民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真正地享受这类服务了。

2.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及问题。农业中的金融支持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类型,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不高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体现在这两类金融发展的不足上。[3]1979年国家重新组建了农业银行,兼具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于一体,并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的正规军和主力军。1994年以后,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与商业性混同问题,剥离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2000年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也逐渐与农业银行脱钩,形成独立经营的商业金融系统。这样原来的农行体制中就演变出了两支重要的商业金融系统——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2007年邮储银行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正式组建邮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此外,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已有1254家村镇银行,银监会批准的13家小额贷款公司和49家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也逐渐在农村推广业务。这样农村金融的正规军日益走向多元化、个性化,随着组织机构的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开拓创新,农村金融日益走向多彩的道路,对于促进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正规金融远没有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正规军中的主力军,随着其商业化和股份制改造的不断深化,最终成功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市场化的取向使得其服务“三农”的功能不复存在,在县以下的农行分支几乎全部撤离,且县级分支的放贷权也受到很大的制约,仅仅保留了从农村吸收资金的功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金融几乎“名存实亡”,已经逐渐演变成商业性金融机构,目前也逐渐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转型,其商业性金融的定位几乎完全丧失了合作金融的特点,成为目前农村中真正的商业金融的主力军,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的也是一个农村资金“抽水机”的角色。

邮储银行过去就是一个纯粹的揽储机构,虽然已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定位为商业性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覆盖率也非常广,但是由于其金融运营的经验不足,业务和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其服务农村的作用还很薄弱,未来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非正规金融发展迅速,但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时代的技术变革,农村中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也在日益发展成长,逐渐演变成为农村金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借贷、民间的“台会”、“合会”和地下钱庄外,近几年新型的民间借贷形式发展较为迅速,例如以小额贷款公司形式出现的民间借贷、典当行,各类以投资公司或者租赁公司等名义存在的借贷和投融资主体,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中的资金互助社的资金借贷行为等。截止到2014年末,小额贷款公司已达8791家。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也逐渐渗透到农村,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中相对成熟的支付模式,尤其是移动端的互联网金融更加迅速地普及开来。此外,P2P公司也将触角深入到农村,各种创新的众筹模式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门户、各种消费金融与分期也在不断促进大众的理财方式、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这些非正规金融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农村的金融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三农”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非正规金融毕竟处于灰色地带,其追逐收益的本性、对于风险控制的缺失,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对其难以识别和监管的特点,距离真正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金融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卷款潜逃和骗贷事件,时刻警示着我们这个灰色领域潜在的巨大风险。如何进一步规范监管和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良性发展,也是摆在监管当局面前的一大挑战。

二、发挥商业银行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些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金融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将资金配置到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来,而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也为资金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投资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市民化,最终使得农民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等产权改革再次释放农村发展的红利和动力,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难以承担这个重任,商业性金融一定要担当重任,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共有金融法人机构409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3家城市商业银行、665家农村商业银行、89家农村合作银行、1596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1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1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68家信托公司、19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30家金融租赁公司、5家货币经纪公司、18家汽车金融公司、6家消费金融公司、1153家村镇银行、14家贷款公司以及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014年,5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其中1家开业,1家信托业保障基金公司设立。随着我国商业金融机构的日益发展,农村的商业金融缺陷将越来越凸显。

以中国农业银行、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应该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未来农村金融发展中,主要是这三家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竞争,我们也可以称为“三驾马车”的较量和比拼。

1.农业银行一定程度上的回归。中国农业银行曾经是支农金融的中坚力量,不仅是农村最主要的商业性金融支持的提供者,也曾经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金融功能。1979 年2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恢复农业银行的通知》,从此农业银行身兼多任,统领农村商业金融从事存贷支付等各种商业银行的业务,同时还兼顾国家支农资金的调配,具有政策性金融职能,此外还领导信用合作社进行金融活动。1994年和2000年经过多次金融改革和调整,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各自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而从1996 年以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促使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撤出贷款业务。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年7月,农业银行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上市,至此,农业银行彻底完成了从国家专业银行向公众上市公司商业银行转变的历程。随着我国金融的普惠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农业银行有向农村回归的迹象和可能。随着二八定律向长尾理论的转变,金融物理网点向无形网络的转化,信贷技术从传统抵押担保向大数据转化,农业银行也在信息化、互联网化方向上努力创新,其未来的客户定位和业务范围势必要重新调整;其服务多年和有一定基础的农村市场还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即使完全从商业性角度考量也不失为一个重要领域。

2.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取向与服务“三农”有结合点。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商业化取向渐成主导,合作金融的性质几乎荡然无存 。一部分的农信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直接选择了商业化道路,剩余的1500多家农信社有些准备继续改制为商业银行,有些已经商业化运作,合作性质基本上名存实亡。根据银监会的公报,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已有665家农村商业银行、89家农村合作银行、1596家农村信用社。目前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信社已经取代农业银行,成为农村中主导的商业性银行机构。二是新的农信社组织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优势。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信社诞生于服务三农之中,但是其自身存在着市场定位失准等问题。产权不清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直接导致新型信用社系统存在管理问题,政府干预较强,大部分组织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政府手中。信用社服务水平低,人才缺乏,风险管控意识淡薄,不良资产较多,业务缺乏专业性水准,服务低端化,产品单一化和缺乏创新,是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4]因此,新型的农信社体系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重塑服务“三农”的新形象,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金融支撑。

3.未来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一匹黑马——邮储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2012年2月,公司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邮储银行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品牌优势。经过多年的运营,已经在农村中扎根。(2)成本优势。网点深入农村,在原来邮政基础上开办,相对成本较低。(3)资金优势。过去只存不贷,不良资产较少,积累了大量的资金。(4)网络优势。全国覆盖,深入乡镇,拥有近4万个网点。邮储银行作为物理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60%的网点扎根于农村,为农民提供存款、贷款、汇兑、结算、代收代缴各种费用,代办“新农保”等业务,为农业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邮储银行成立较晚,其自身业务管理上还没有完全理顺,风险控制不到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各网点优势尚未完全发挥,产品单一,业务缺乏创新,如何进一步发挥邮储银行的后发优势、网点优势、不良资产较少的优势,把邮储银行逐渐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商业银行的一支生力军,是邮储银行未来发展战略中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的。例如目前在有些地区推行的电商物流与邮政和邮储的合作等就是一种创新,由此进一步演化出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近期邮储与阿里开展合作,未来的阿里金融与邮储的融合创新将是一大看点。邮政企业和邮政储蓄银行交叉管理网点改革继续推进,有利于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农村金融、社区金融、小微企业金融等普惠金融业务。

总之,虽然多年来农业银行偏离了农村金融的基本方向,但不可否认未来其有回归的趋势和可能。信用社尽管还有合作性质的一面,但是其合作的性质已逐渐弱化,商业性转型不可逆转。邮储银行华丽转身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力图在农村和小微贷中分得一杯羹。在未来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商业性金融这“三驾马车”如何进行比拼,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和演化,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三、发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随着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在我国农村不断涌现出新型的金融机构,这些新型的金融机构按照监管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监管机构审批成立的新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另一类是没有经过监管机构审批而自行成立的民间新型金融主体,例如典当、租赁、小贷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模式。

自2006 年银监会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6]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经建成1134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1254家村镇银行、13家贷款公司、49 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中西部地区的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占比达62%。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很高,在村镇银行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达71%。新型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达90%。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成为服务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发展最快和数量最多的当属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快速成长,机构覆盖率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表现在:一是机构的普及面不断提升。截至2013 年底,全国31 个省市已设立村镇银行,覆盖率达到57.6%的县(市)。二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坚持“立足县域、支农支小”的服务理念,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0%,服务小农的作用显著。三是民间投资渠道畅通。村镇银行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入股,将吸收的资金再用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投融资渠道畅通,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很大提高。四是监管有效适当。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都达到了监管要求,没有出现明显的金融风险,整体运作良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近年还计划建设2000家以上的村镇银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中,除了上述三类正规金融机构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外,还有一些民间的非正规的隐形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包括典当、租赁、担保、民间借贷、小贷公司以及专业合作资金组织;此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出现的一些P2P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互联网理财和保险业务以及财富管理公司等也将业务延伸到农村。这些组织有些是经过地方政府金融办和工商局注册的企业,有些则是没有任何审批的地下资金借贷组织,我们这里统称为非正规金融。 截至2014年底,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791家,贷款余额已达到 9420亿元。而P2P公司也已经突破了2000多家,以陆金所、宜信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已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和主体,金融的普惠化程度显著提升。而以阿里金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大数据金融也正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全面展开。阿里早已推行“千县万村”战略,推出农村淘宝站的宏伟计划,其计划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来开展全面的商业运营,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我国每个乡镇就有2.4个农村淘宝站提供阿里的电商和金融等服务。而阿里系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网商银行,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阿里还不断开展与苏宁、邮储银行等其它公司的合作,借助各种平台和渠道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与创新。网商银行近期上线的旺农贷最高可拿到50万元纯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担保,期限分为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三档,可采取每月还息、一次性还本或等额本金还款。有贷款需求的农民,直接通过当地的淘宝服务站,即可进行纯信用贷款,最快3分钟可得到资金。传统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将会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的深刻变革,在金融领域将会引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产生、孕育和发展,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型金融形式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促进农村金融加速发展。

[1]黄艳,景美凤.借鉴国外经验,统筹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J].法制与经济,2010,(12).

[2]林小平.加强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4,(1).

[3]卫志民,李忠昶,关园.美国农业金融体系的基本架构、特征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4,(9).

[4]卢文祥.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历史演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5]王硕,等.浅谈邮政储蓄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河北金融,2011,(12).

[6]武函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银行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