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的实践策略探索

2016-12-22潘保翠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7期
关键词:感悟思维品质表达能力

潘保翠

[摘 要]听说读写,是建构语文综合素养的四大能力,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四条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完善听的实践体系,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均衡、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听 思维品质 表达能力 能力 智慧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02

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构成要素中,听与说、读和写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说”“读”“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指导性要求,因此重新审视听的价值,探索提高学生听的能力的有效策略,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

一、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1.学会听的礼仪

他人发言,学生要学会听,这是听的习惯中基本的层次。同时,还要求学生注意听的礼仪,如对方发言时,应尊重对方,不能东张西望、手舞足蹈,保持沉静的、耐心的态度,且要注视发言者的眼睛,关注对方说话时的语气、语速、眼神、手势等,而不是总想占主导地位表现自己。另外,要观照自我,边听边想:我是怎么认为的?他的观点我赞同吗?我有没有要补充意见?如果他人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如果有不同意见,万万不可打断别人的发言,而应耐心听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听教师授课也应如此。

2.提升听的思维品质

会听与听会,一字之差,但境界有别。会听侧重的是态度和方法,而听会侧重的是思维和品质。学生大多能做到会听,但做到听会的甚少。“听会”是伴随着思维活动的积极的信息吸纳过程,“听其声,见其形,会其意”就是这个道理。

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当讲到“年迈体弱的老太太,她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却总是最先卖完葡萄”时,一学生质疑:“老太太的葡萄怎么可能没人来偷呢?”我立刻意识到,学生没有听会这句话。我即刻说:“你认为在老太太的葡萄园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说:“人们闻讯纷纷前来采摘葡萄,但都不会自觉地给钱;调皮的孩子可能还会把没有成熟的葡萄摘下来扔到地上……”我说:“请再听这句话‘年迈体弱的老太太,她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却总是最先卖完葡萄,这里哪个字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你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与之相反,为什么老太太的葡萄园无人看管却经营得很好?”学生即刻捕捉到是“卖”字,因为“卖”是建立在“买”的基础上的,没有顾客的“买”,哪里老太太的“卖”呢?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听见走向听会。

二、完善听的实践体系

1.听说实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听说实践,就是引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建构语言意义,重新组织语言,生成新的语言并进行有声表达的过程,其中伴随着一定的思维活动。如在教学叙事类文本时,教师可以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让学生静心默听,概述这个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人和事。在反复朗读文本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转述故事。听说实践,能够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听的专注力,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2.听写实践——强化学生的速写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识字写字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有一定速度”首次以书写的形式出现,但这个要求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而听写实践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读一个词,学生写一个词。随着年级的升高,听写训练的难度呈阶梯增长态势。如在训练中,低年级听写词串时,将一组词语一次性报出,学生听清楚后依次写下来;高年级则听写精彩的句子及段落等。听写实践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求学生听仔细并能记清楚,还要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提高书写的速度。

3.听读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客观地说,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较为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与指导,缺少通过引导学生听教师的范读来提高其的朗读能力。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资源。通过听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其内心世界更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

如当年小学教师为我们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并没有过多的讲解和运用多媒体,只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已让学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一个‘读字。”因此,引导学生听教师的范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必要途径。

4.听想实践——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借助声音,可让学生通过听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文质兼美的文本,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对学生深切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品意境有一定的锻炼。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别出心裁地录制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将它们有趣的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侧耳倾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看到了什么场景?又仿佛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同样一组声音,不同的学生想象出的故事各不相同,使人不由得惊叹“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的哈姆雷特”。

三、巧用听的实践智慧

1.以静制动

由于教学内容的乏味、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学习状态的懈怠等原因,在教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个别或小部分的学生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这种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听讲与交流的效率,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程。

这种状况发生时,教师应主动停止讲课或示意学生暂停发言,目光环视全班学生,尤其是要注视“开小会”的学生,在短暂的静默中,使他们意识到课堂的异常,及时调整思绪,自觉回归常态。这种以静制动的方法简便易行,省时高效,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出奇制胜

常态的教学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新颖与创意如一股清泉活水,能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够打破教学常态,以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听的注意力,教学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一次校级公开课,我和所有听课教师静坐在教室里,等待上体育课的学生归来。上课铃响后,学生陆续回到教室,剧烈的体育运动使他们格外亢奋,各种状态百出。于是我疾步走上讲台,大声地说道:“全体起立,微闭双眼,吸气——呼气——”学生一下子愣住了,跟着我做起了瑜伽,一分钟后,教室里一片安静,于是上课正式开始。看来,出奇制胜,果然有效。

3.抛砖引玉

能以“砖”为饵,引出“玉”来,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抛砖者,如是教师,便可有一定的预设性;如是学生,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判断“砖”是否有演变成“玉”的价值,如有,还要即兴把“砖”突出放大,组织学生讨论,实现从“砖”到“玉”质的飞跃。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有学生提出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一句中的“消亡”一词换成“死亡”更好,符合拟人特征。我即刻抓住这块“砖”,转问学生:“大家怎么看呢?‘消亡与‘死亡仅一字之差,意义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讨论,发现“死亡”写出的只是结果,而“消亡”是渐渐消失直至死亡,强调了萨特凯达斯瀑布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更符合文章的主题。

听,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要利用“语用”环境,开展趣化性的教学,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喜闻乐听,在美妙的声音里享受生命拔节的快乐!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感悟思维品质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