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文化交流在对外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2016-12-21黄学燕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袈裟宗教

黄学燕

【摘要】袈裟布施仪式又叫供养嘎提那衣仪式,是每年雨安居期结束后的第一个月内信众向寺院比丘布施袈裟的仪式。供养袈裟布施仪式在泰国比较普遍,是皇室礼佛、信佛、做功德的表现。这种风俗传统从素可泰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西双版纳泰国国王御赐袈裟布施仪式是以宗教交流为内容,基于傣泰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文化相近,保护和发展傣泰地区佛教文化,是集政府外交与民间交流的一个布施袈裟活动。泰国国王御赐袈裟布施仪式作为两国之间宗教交流的形式之一,对两国在各方面合作往来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袈裟;布施仪式;宗教;对外战略

一、布施袈裟

1、布施袈裟的历史由来

从前有30位巴塔城的比丘,行严格的头陀,欲前往萨瓦提城拜谒佛陀,但是刚到达距离萨瓦提城仅98公里左右的萨介城就赶上雨安居期,30位比丘不得不在萨介城过雨安居,在此期间,他们十分急切地想要拜谒佛陀,因此,雨安居一过他们立刻启程前往萨瓦提城,一路风雨无阻,风尘仆仆,十分艰难。佛陀见他们一身泥泞,衣衫褴褛,遂允许他们可在雨安居结束后的一个月内举行袈裟布施受持仪式。古时制作袈裟,无论是小沙弥还是德高望重的尊者,连佛陀也会参与制作袈裟,男女信众准备饮用水,甜点来供奉僧人,布施仪袈裟式逐渐形成定律并传承下来,成为佛教的一个大功德仪式。与现在不同,现在多数是现成的成品袈裟。雨安居期结束后,僧团须做的四个仪式即自恣、解界、结界、受功德衣。受功德衣即袈裟布施仪式或嘎提那仪式,僧团经过三个月的精进修行,其身口意各方面都更为清净,其作为接受布施供养的对象,最为殊胜,布施袈裟对布施者或功德主来说都是大功德,积累巴拉密。巴拉密是指与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相应、而没有受到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的高尚素质。十种巴拉密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真实、决意、慈、舍。

2、袈裟种类、布施袈裟的相关规定

袈裟布施仪式又叫嘎提那仪式,是每年雨安居期结束后的第一个月内信众向寺院比丘布施袈裟的仪式。嘎提那的原意为绷布木框,即(类似于刺绣用的绣绷)绷布用的木框,以便于剪裁缝制袈裟。布施袈裟分为皇室布施与民众布施。皇室直接布施或皇室授权给部门、厅、局等相关机构,佛协会或者私人代为布施都称之为皇室布施。一般常见的是民众百姓布施,民众布施分为小布施和大布施。小布施()即需在一天之内从采集棉花、织线、成布匹再做成袈裟。据勐景来佛寺主持都坎章介绍,小布施现在比较少见,但在泰国北部清迈和清莱的边缘山村还保留小布施的传统。如2016年5月7—8日,清莱府清孔县西双版纳后裔傣泐人(泰泐人)举行种棉花仪式,就是为了雨季结束后采摘棉花来纺织僧衣,即为布施袈裟仪式做准备。大布施()没有时间限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现今大多数都属于大布施。

根据佛教条例,布施袈裟须遵循严格的“五一”规定,即一年、一月、一寺庙、一次、一功德主。“一年”,即一年一度布施袈裟。“一月”,意为布施袈裟的时间仅有一个月,即在泰历11月16日至12月15日。这一段时间称之为嘎提那季,即布施袈裟的季节,在此之前或之后都不可以称作嘎提那。“一寺庙”,即接受袈裟布施的僧人必须是在同一寺庙过雨安居的僧人,数量必须至少五位僧人,低于五位,也不可迎请其他寺庙的僧人来接受袈裟布施。但是这一项目前在泰国还比较有争议,有人认为可以迎请其他寺庙的僧人来凑够五位,但有些认为这样做并不符合佛陀规定。“一次”,即一座寺庙一年只能接受一次袈裟布施。“一主办者”,即只能有一位功德主,即布施仪式的主办者,若有人已经举行过布施袈裟,别人不可再重复举办。僧人亲自外出劝说信众或家人亲戚布施袈裟,或以书信、传单、广告、电话、网络等其它各类宣传手段进行宣传也是有违戒律的,与佛陀的教导相背离。这样得来的袈裟也不能称之为嘎提那。僧团有责任教导和指引信众保持纯洁的信仰,自愿,发心的到寺院供养袈裟。

3、布施袈裟仪式

在泰国布施袈裟一般分为皇室布施与普通信众布施。普通信众有意愿想成为布施袈裟的功德主或主办者,须在雨安居结束之前前往目标寺庙,征得该寺庙的主持同意,获得允许后要在寺庙门口贴正式文书通知,确定布施地点、时间后,以免别人来重复布施以及通知乡邻来帮忙,布施仪式主办者就要着手准备布施仪式所用的物品。普通信众申请布施袈裟的寺庙一般是民间普通寺庙,也可以向皇家寺庙提出申请,但是需经过宗教局的审核同意。布施袈裟时间可在一天或两天之内完成。若布施袈裟的时间为两天,那么第一天则是庆袈裟仪式,第二天布施袈裟仪式。庆袈裟一般是人们结成队伍或陆路或水路游行,整个过程都比较欢快。若在一天之内完成布施袈裟仪式,则是在早上迎接布施品,僧众念经祈福,僧人用餐,之后举行布施仪式。

受领御赐袈裟的仪式在佛殿内举行,敬献御赐袈裟仪式会场布置通常会在皇室代表的右边放置王座,代表的座位在面对王座的方向,但是其余参加仪式的人座位面向皇室代表。一般的袈裟布施在仪式开始之前需要把袈裟布先送到僧人的面前。受领袈裟的僧人中,如果有僧阶是帕祜及僧长的僧人,则会按照僧阶来就坐,而不是像一般布施时按照年龄就坐。御赐布施袈裟仪式内容主要是礼敬佛法三宝、迎请袈裟、礼敬国王、诵经祈福。

4、西双版纳泰国国王御赐袈裟仪式

西双版纳泰国国王御赐袈裟布施仪式是以宗教交流为内容,基于傣泰民族是亲缘民族,文化相近,保护和发展傣泰地区佛教文化,是集政府外交与民间交流的一个布施袈裟活动。西双版纳与泰国相邻,世代睦邻友好,泰国的民族习俗和西双版纳州的主体民族傣族相似,并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两地人民历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并在各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交流合作更进一步增进了泰国人民和西双版纳人民的深厚友谊。自2004年开始,泰王国国王陛下委派的泰国布施团曾到西双版纳总佛寺、勐罕镇曼春满中心佛寺、勐龙镇曼景中心佛寺等布施御制袈裟,每次都受到我国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每次都寄托着泰国国王陛下和泰国人民深情厚意。泰国国王御赐袈裟布施仪式即是文化交往的一种,也是佛教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泰国国王御赐袈裟布施仪式这类宗教交流对两国在各方面合作往来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云南在占有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的情况下应发挥好宗教文化交流在实现国家战略中的作用。西双版纳和泰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即同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西双版纳与泰国北部尤其有着更多的文化认同,从历史上看,约1180年,佛教由清迈经景栋进入西双版纳并逐渐流行起来,在这之前已有佛教传入,但并没有广泛的流行。古时兰那与西双版纳两地的联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地区的文化交流,人民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从民族上看,泰国泰族与中国境内的傣族、壮族及侗族等都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分支,他们之间不仅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似,而且在血亲方面也很有关联。因此,泰国与西双版纳的文化往来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古已有之,今天的泰国国王御赐袈裟布施仪式既是两国文化友好往来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现今两国政府关系友好的表现,是发展新型民间外交的具体方式之一,只有民心相通才能相互理解彼此文化,民心相通才能更有效率地对话。民间外交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发挥宗教文化在民间外交中的影响,思想交汇才可能民心相通。

2015年泰国国王御赐袈裟布施仪式在西双版纳勐景来佛寺举行,这已是第十三届了。供养袈裟布施仪式在泰国比较普遍,是皇室礼佛、信佛、做功德的表现。这种风俗传统从素可泰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兰甘亨碑文里提到当时的素可泰人民礼佛,信奉佛法,男女老少,上到君王,下至百姓在雨安居期皆守戒,供养僧人袈裟及各种供养品如鲜花、水果、靠枕等。供养布施袈裟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古老传统仪式,是对文化的传承。2015年11月21日,泰国国王代表到达西双版纳勐景来佛寺布施袈裟、佛寺修缮款。仪式程序基本同泰国国内御赐袈裟仪式相似。敬献御赐袈裟的步骤如下:中方政府代表与勐景来寺院代表迎接泰国布施团至佛殿,泰国布施团团长来到佛殿门前,将袈裟放置在佛台上,礼拜国王肖像或画像,礼敬三宝。用高脚盘托举袈裟,站在正中礼拜国王,跪拜布施袈裟。代表点燃蜡烛,拜过之后来到高脚盘旁,将僧衣交给波章。代表转身面向主持,双手合十念诵(经文)然后转身面向僧人,念诵敬献御赐袈裟词。众僧萨度随喜,代表就坐。僧人进行仪式,由89位比丘前来参与念诵经文,为即将迎来89岁华诞的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及信众们祈福。双方政府代表致辞,寺院主持赠送带有勐景来标示的茶叶及银片给泰国布施团。中方宣布供养给僧团及寺院的随喜的总额。午餐后,众比丘托钵化缘,接受信众随喜布施,佛殿内诵经祈福,佛法开示,滴水回向功德。仪式结束后,村民、志愿者参与清洁环境,不给环境造成负担,爱护大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确实落实到行动。

从上述的活动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仪式内容有信众随喜布施、礼敬三宝、泰国王室代表团布施、诵经祈福、托钵化缘、佛法开示、滴水功德仪式等。泰国皇室布施的佛寺修缮款及信众募捐而来的钱都运用在举行此次皇室布施袈裟的佛殿——勐景来百年佛寺重建。泰国国王御赐袈裟布施仪式是中国与泰国宗教文化交流不仅加强泰国与西双版纳地区文化交流、学习借鉴,还增强傣泰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作为中泰两国友好外交的一部分,为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软实力的支撑。

二、宗教文化交流在对外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宗教文化交流在国家对外战略中具有必要性。当今世界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宗教信仰,宗教与民族、政治、经济等相交错,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国家战略发展必然绕不开宗教。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澜沧江—湄公河”计划、云南桥头堡建设等政策所涉及的地区都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要实现战略目标,除了政治经济作支撑外,还需要人文文化来辅助。“一带一路”倡议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条线,这两条线所覆盖的范围基本上囊括了世界各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同时,这些地区多家交界处往往因为宗教、民族问题多有冲突,如印巴冲突、东突问题等等。宗教问题没处理好,最终必然影响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因此,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澜沧江—湄公河计划都要把握好宗教这个微妙的因素,根据地理、历史条件,结合现实,因势利导落实战略政策。宗教交流在国家对外战略中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

第一,正确引导宗教交流,防止国际恐怖分子利用宗教制造恐怖事件或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宗教交流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表明了政府对于合法宗教活动的支持,获得人民支持,正确引导宗教的发展。其次,宗教交流就是接触,不管是不同地区同一宗教或不同宗教、不同派别之间的接触,都将增强交流双方对彼此的理解,相互学习借鉴,以更包容的胸襟,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和而不同。

第二,宗教交流也可以打造成宗教品牌经济。宗教本身是脱离世俗的,但实际上,宗教活动自然会带动相应的经济发展。如西双版纳国王布施袈裟仪式是一年一度的布施活动,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信徒旅费、布施品、捐赠等都涉及了资金流动,宗教活动举行的背后都有经济因素在运作。因此,在搭建宗教交流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宗教交流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十分具有潜力。另一方面,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不仅可以正确宣传宗教文化,还可以带动就业、旅游产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但这一点最应该禁忌的事是一昧最求经济效益,扭曲宗教文化,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三,加强文化认同感,民心相通,发展宗教外交。宗教是围绕人的心灵、精神展开的。宗教方面的交流,实质是民心的交流,价值观的交流,宗教交流的目的不在于把对方拉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而在于认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文化,并予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追求文化多样性与和谐。

泰国国王西双版纳布施袈裟仪式,泰国宗教文化软实力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中国作为接受方,在包容互鉴地学习泰国宗教文化,中国应该转被动为主动,发挥中国软实力的影响,主动共融于东南亚佛教文化圈。中国方面也在立足于已有的文化基础积极融入东南亚佛教文化圈。如第16届西双版纳后裔傣泓文化节传承在泰国帕夭府举行,西双版纳傣学会协民间表演团前往,从舞蹈、音乐、服饰,风俗,傣泓人迁徙史等方面展示傣泓民族与傣族同根同源,这也是中国发挥软实力融入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一个体现。2016年2月19日西双版纳升祜巴仪式作为一个大型的升座仪式,对傣族地区的佛教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与东南亚半岛国家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同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泰、掸、佬、傣等同族源文化圈的形成始于公元10世纪,至公元13、14世纪基本完成。”在某种程度上,南传佛教文化也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半岛国家在宗教文化交流,现今呈现的是同源文化在不同国家地域分散并发展,既有相通也有差异。在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区与泰国、缅甸都有过姻亲关系,如建立兰那王国的孟来王的母亲是来自西双版纳的公主,缅甸金莲公主嫁给西双版纳第二十五代召片领刀应孟。每一次的联姻都维系和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人民友好往来。南传佛教文化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国家的共通点,借助宗教文化桥梁,搭建双方友好往来的桥梁。现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澜沧江—湄公河”战略、高铁建设、东南亚桥头堡建设无不是面向东南亚的发展的策略。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可充分发挥云南、广西等地的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注重云南地区跨境民族的友好往来,抓住文化相通这根连接线。云南在这些战略计划中都占有地理优势、文化优势。云南地处西南边,与越南、老挝、缅甸相接壤,与泰国相近,国际线长,旅游资源丰富,更是少数民族大省,在26个民族中就有16个民族跨境民族,且这些民族文化在东南亚境外都有延续,民族文化各有特色,这些都是云南优势所在。虽然云南现今已经是较名气的旅游省了,但也有很多的不足,有些民族文化被扭曲,太过商业化,变得取悦游客,伤害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情感。因此,云南的旅游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大省还有很大的空间,云南要实现旅游大省的目标,就得从地理条件、多民族文化出发,建立自然风景旅游与文化旅游两条线。云南依托独有的地理优势与东南亚建立紧密联系,不仅可以依托东南亚国家旅游开发与云南地区旅游形成集群连带效应,随着中泰高铁建设,云南地区与东南地区的联系将更加便捷,成本降低,双方往来将更加频繁。澜沧江—湄公河战略,“一带一路”的落倡议实云南都将成为战略的必要角色。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当适应时代多样化的特点,开展多样性新型外交。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是多宗教信仰国家,宗教文化在其民族文化中占有绝大份额,开展宗教交流是文化外交的一面,两国民心相通,增强文化认同感,包容互鉴,共谋文化传承,驱动经济发展。

三、总结

世界形势越来越复杂,国家外交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尤其是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多涉及跨地区跨国际的宗教问题,越加凸显宗教对话、宗教交流的重要性。面对众多不同的宗教,中国对外交往中要避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理解与包容,加强两国宗教文化的交流,只有两国人民民心相通,互相理解和包容彼此文化异同,国家间的合作才能为民心所向,两国人民才能共同致力于合作发展。云南地区在历史、地理、文化、民族占优势的情况下,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战略方针,把云南建设发展成为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的国际性经济、文化、交通枢纽。

【参考文献】

[1] 郑筱筠. 中国南传佛教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 净  海. 南传佛教史[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3] 黎玲玲. 弘法利生南传佛教史[M].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

[4] 玛欣德尊者, 编译.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M]. 云南省佛教协会, 2008.

[5] 卓新平, 刘金光, 方光华, 郑筱筠. 对话宗教与“一带一路”[J]. 世界宗教文化, 2015(2).

[6] 裴  勇. 发挥宗教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J]. 中国宗教, 2015(06).

[7] 张  英. 东南亚佛教与文化[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8] 吴之清. 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袈裟宗教
一袭袈裟的前世今生
奈曼旗青龙山镇出土石雕佛像赏析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袈裟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佛祖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