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袭袈裟的前世今生

2021-05-11杨妹

东方收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袈裟藏传佛教

摘要:普善寺位于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始建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乾隆皇帝三十八年(1773)赐名御题“普善寺”,并将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袈裟赐予普善寺。该袈裟现收藏于内蒙古新州博物館。这件袈裟见证了普善寺的兴衰和藏传佛教传入敖汉旗的历史过程,成为展现“敖汉部落”民族发展和融合的重要文物。

关键词:普善寺;藏传佛教;袈裟;民族发展

●   普善寺的历史沿革

普善寺,蒙古语称敖润苏莫,汉名阳高庙,位于敖汉旗北部科尔沁沙地边缘,距老哈河九公里处的茫茫沙漠中。据敖润苏莫庙仓档案记载,约清康熙三十年,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扎巴的大弟子扎木庆朝日哲的后裔查干朝日哲·却吉坚赞喇嘛来到敖润苏莫附近,搭起经棚坐床诵经,十二年后圆寂。后章嘉活佛赐名八岁的耶喜扎拉桑为查干朝日哲·却吉坚赞的转世灵童,在毛伦葛根帮助下,普善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春,历经三十多年,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告竣完工。当主庙“朝格钦苏莫”建成后,毛伦葛根敬献大量经卷。翌年,应敖汉旗第七任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勒丹之请,清高宗乾隆皇帝三十八年(1773)赐名“普善寺”,亲书匾额并御赐袈裟。

史料记载,普善寺坐北朝南,整体布局庄严肃穆,南半部明朗开阔,北半部严整紧凑。正殿和配殿作对称式,以山门、正殿、后殿为纵轴线,整个寺院建筑为正殿和配殿对称式的三进院落。它是敖汉地区影响较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该庙建有曹克沁独岗(大殿或主殿)、天王殿、关帝庙、拉姆佛殿、其布其音殿、达姆真佛殿等六座佛殿和却依拉扎仓、昭德巴扎仓两个学仓。另外还有堪布仓、葛根仓等喇嘛住宅以及钟楼、鼓楼、四大天王等计八十余间,殿内供奉主要佛像有弥勒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长寿佛及宗喀巴像等。这些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倾注了蒙汉民族艺术家的心血,建筑布局巍峨壮观,具有蒙、满、藏、汉民族的建筑特色。普善寺在清高宗乾隆到清文宗咸丰年间,曾有大小喇嘛三百余名。1891年冬,因金丹教“反学好”事件,庙宇遭到破坏,乾隆皇帝亲题匾额失落,1892年复制。1924年,奉系军阀“吉林队”经过敖润苏莫地区,普善寺受到战火洗礼,部分财物被抢。伪康德十年(1943)普善寺因风沙侵袭,经敖润苏莫地区信众的集资化缘,在旧庙西北五华里的又一个高包上建立新的普善寺,1945年搬迁到现今敖润苏莫苏木所在地,时有喇嘛一百多名,1947年敖润苏莫地区进行土改运动,喇嘛减至六七十名,后被遣散。这些喇嘛根据解放战争需要,有四十多人于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西南剿匪等解放全中国的一系列战争中英勇善战,多有建树。1948年,寺院主庙被改为供销社门市,配殿被改为商品库房。

●   袈裟的历史由来

这件袈裟是三衣中的“大衣”中的“上品”,长280、宽115厘米,由黄色丝绢缝缀。均为长方块缝合,左右竖向排列共二十三排,每行四块半,行间交错排列。镶宽边。上正中缝一唐卡,唐卡为绣品。从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赐予“普善寺”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袈裟”是梵语,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译为“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意。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具体说,僧衣又分为三种,即“三衣”。佛僧穿着的衣服基本上是依“三衣”之第一种“僧伽梨”,意译为“大衣”“重衣”“杂碎衣”,是僧人出入王宫、升堂说法、去聚落乞食、降伏外道等场合穿的衣服。它由9—25条布缝合而成。大衣又分为三品九种,下品分为9条、11条、13条三种,每条布再截成两长一短三块,依两长一短、一短两长的顺序缝合起来。由此可知,大衣的品级越高,其割截的条块越多,所用面料也越多,制作的难度和费用也越大。穿着袈裟时,通常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将环挂在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

藏传佛教中,“堪布”原为住持授戒者之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后举凡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之学校)之住持者,皆称堪布。担任堪布的僧人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它代表了在佛法方面有最高的造诣。普善寺堪布是清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予的政权要职,是本庙的实权人物。普善寺从查干朝日哲·却吉坚赞到章班拉花共历经七世堪布,分别为:一世:查干朝日哲·却吉坚赞;二世:耶喜扎拉桑;三世:阿拉旺楚克;四世:三岁殒,无名;五世:格桑那木仁;六世:斯仁拉布;七世:章班拉花。

查干朝日哲·却吉坚赞的转世灵童耶喜扎拉桑自幼聪明伶俐,所学经典过目便知,因此,八世达赖强白嘉措曾赐予他“莫日根”堪布称号。敖汉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勒丹继任王位后,特上报清廷请求乾隆皇帝给该寺赐名。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月十四日,乾隆皇帝在上元节庆典上接见巴勒丹郡王并告知耶喜扎拉桑为普善寺第二世住持堪布,同时追认查干朝日哲·却吉坚赞为该庙一世堪布,赐寺名“普善寺”。同时乾隆皇帝亲书匾额命人为该庙刻印玺、匾额和公章,均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对照刻成,匾额底面为蓝色,四周有九条金龙环绕。耶喜扎拉桑于清雍正六年(1728)坐床,乾隆四十年(1775)圆寂。

普善寺历世堪布和葛根之间是师徒关系。葛根,蒙语意思为圣明、清澈。一世葛根却吉儒克巴七岁时由三世堪布阿拉旺楚克收为弟子,二十岁时送往拉萨学经深造。由于却吉儒克巴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尤精于《甘珠尔经》,五台山札萨克大喇嘛特赐予他“甘珠子瓦西力格图斯钦门汗”称号。其师三世堪布阿拉旺楚克又把自己所用刻有八个雄狮的经桌赐予他。却吉儒克巴圆寂后,二世葛根耶喜钦卜拜五世堪布格桑那木仁为师。此人智慧过人、才华横溢,敖汉札萨克“喇嘛王”官宝札布赐予其葛根称号,并追认却吉儒克巴为一世葛根。耶喜钦卜八旬圆寂,其转生者为三世旦毕札拉桑。按照普善寺前世葛根遗嘱、寓言线索由七世堪布章班拉花选派德高望重的喇嘛李金山(汉名)和色音格日布找寻四世葛根,仁钦札布三岁被定为转世灵童,是三世葛根旦毕札拉桑的转生者。仁钦札布的父亲来自海力王府,其为第三子。被定为四世葛根后,拜七世堪布章班拉花为师,开始学习各类经文,1939年9月满七岁坐床。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许多喇嘛还俗归乡,仁钦扎布也在其中。他还俗后开始上小学,1952年毕业后考入赤峰蒙中初師班,1955年中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2004年当选为赤峰市人大代表,现年已88岁,身体健朗。

此袈裟由普善寺二世堪布耶喜扎拉桑传承而来,经历六世堪布和四世葛根,四世葛根仁钦扎布既是袈裟传承者,也是保护者,一直将之珍藏。内蒙古新州博物馆在2015年筹备“敖汉部落”专题展时,专门去敖润苏莫拜访仁钦札布,希望能征集此件袈裟作展陈。

仁钦札布听说来意之后,高风亮节地说道:“袈裟是我的,也是你们的。”在他看来,能把袈裟(圣物)捐赠给博物馆,不仅给它找到一个好的归宿,也了却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

普善寺葛根共历四任,分别为:一世葛根:却吉儒克巴;二世葛根:耶喜钦卜;三世葛根:旦毕札拉桑;四世葛根:仁钦札布。

普善寺的袈裟为清乾隆皇帝御赐,顾名思义,御赐就是皇帝的赏赐,毕竟在古代,黄色是皇权的专属颜色。匾额为御笔亲书,清宫造办处督刻。由此可见,敖汉部非常受清廷重视,赐予圣物也是重视的一种表现。因皇太极时,鉴于时局变化,敖汉、奈曼三贝勒于天聪三年(1627)六月二十五日赴彰武县城西的都尔鼻山岗率先投靠后金,皇太极率诸贝勒大臣,统兵一千五百在此迎候,并举行隆重的迎降仪式。受降后,赐厚礼,将公主下嫁至敖汉部,开始了与敖汉部的政治联姻。敖汉部的领主们在当时蒙古王公(成吉思汗后裔)中,地位颇高。敖汉部的投诚,对于其他持观望态度的蒙古族各部落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为清政府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特别是以林丹汗为首的察哈尔各部,敞开了向西进攻的大门。此外,敖汉的地理位置为后金进攻明朝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安抚蒙古王公受命于后金,拉拢蒙古上层人物以固其心,加强军事力量。

藏传佛教是我国宗教领域重要的一支,佛法的原理、原则、教育要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学习、生活及周围环境中,融会贯通,以达善良至上。清代敖汉地区的藏传佛教有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虽是统治阶层为维护其统治而为,但普善寺的喇嘛笃诚研究藏医、藏药、蒙医、蒙药,使其得到有效发展,出现过很多医术高明的喇嘛大夫,丰富了祖国的医学宝库,也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做出了很大贡献。藏传佛教还学习和研究哲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学、音乐等科技、艺术文化,促进了蒙、藏、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袈裟是佛教的顶级法宝,乃佛教之标帜,是代代相传的圣物。普善寺旧址,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辉煌盛景,只剩几幢旧时的建筑依稀可见,唯有这袭袈裟传承有序,静静地展陈在新州博物馆,诉说它曾经的圣洁、庄严和功德,诉说着藏传佛教传入敖汉地区的历史过程。它代表着佛法的最高造诣——利己利人、法雨普润。它是敖汉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瑰宝,让我们能清晰地了解敖汉地区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发展史,也是蒙藏佛教文化融合的研究实物。

(作者简介:杨妹,单位:赤峰博物馆)

猜你喜欢

袈裟藏传佛教
奈曼旗青龙山镇出土石雕佛像赏析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袈裟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
试论宗喀巴显密教法的特征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
佛祖的袈裟